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我們國家有着各種各樣的經書,它們都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遺產,而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是比較出名的一本經書。那麼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詳細的瞭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的相關內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1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靜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仙人葛仙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爲天官;中士得之,南宮列仙;下士修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衆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2

常清靜妙經

內容簡介

經文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務貪求而沉苦海。全經以“清靜”二字爲主要宗旨。認爲大道無形、無名、無情,但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人性本清本靜,而且“人性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然而,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回到清靜的本性,根本在於“遣欲”。遣欲的辦法,是內觀於心,見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所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心、形、物三者既無,那就到了能觀空,且悟到空無其空的境界。進一步悟到“無其空”的“無”也一併遣盡,那才達到湛然常寂的'境界,欲便不生;欲既不生,便是真靜。真靜應物,便能真常得性,常應常性,便達到常清靜的境界,從此漸入真道,以至於得道。下章分析衆人之所以不得真道,因爲有妄心(不合大道和人之本性的虛妄之心),所以由之驚其神,著於物,因之生出貪求,有了貪求,便生煩惱,以至於流浪於生死輪迴之中,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只有悟得真道,才能得道,臻於常清靜之境。

作品評價

本經篇幅雖短,卻有相當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全真道派,對此更加重視。現存於《道藏》中的註解,大部分爲全真道士所作。在全真派的早晚功課中,也必誦此經。其經教人遣欲清心,對當代人調節心理狀態,也有參考價值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