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文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文,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成書前皆爲口口相傳,不記文字,直至東漢年間,葛玄(164-244)筆錄而成書,道教經典之一。常讀能平心靜氣,看不懂古文也不要緊,下面就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的白話文版。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文1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老君說:“大道沒有形態虛實,但生育出有虛實形態的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沒有情感起伏,卻能讓日月升降更替】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大道沒有名字,而能成住壞空有名的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就叫“道”】夫道者有清有濁,【道的狀態有清和濁】有動有靜。 【有動和靜】天清地濁, 【相對天地來說一清一濁】天動地靜; 【一動一靜】男清女濁, 【相對男女也是一清一濁】男動女靜。 【一動一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從本源分離衍流到表末,從而生出世間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清是濁的本源,動是靜的基礎】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能常清靜,那麼天地人即是一體】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思想喜歡清晰,但被心情干擾】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人的心情喜歡安寧,卻被慾望牽引】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經常遣散一下慾望那麼心情自然安寧】澄其心而神自清。 【清理一下心情,思想自然清晰】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自然就不會生起各種慾望,貪心,嗔恨,癡迷也就消滅了】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欲未遣也。【而無法做到這個,也就是因爲沒有清理心情,沒有遣散慾望】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能遣散慾望的人,向內觀察自己的心,發現並沒有一個所謂的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向外觀察形狀,發現並沒有一個所謂形狀】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再看身外的物體,並沒有所謂的有物有體】三者既悟,惟見於空。【這三者都能悟透,就會認識到一切物相等同虛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再觀察空相,發現空相也是一種妄識,並沒有所謂的相被空了。】所空既無,無無亦無;【這個所空被空既然是一個假像,那麼認爲其爲假像這本身也是一個假像。】無無既無,湛然常寂;【當這一切的假像妄識都不存在了,心境就無比安寧】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最後安寧到根本不用覺察自身的安寧狀態,也沒有去追求安寧的慾望,這樣怎麼可能再生出慾望?】欲既不生,即是真靜。【慾望既然再也無從生起,就是真正的安靜了。】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以真正安靜清晰的心來接人待物,這樣的心纔是我們的本心本性。一直如此行事就會一直安寧,從此就清靜了,秉持這個清靜的心,就會漸漸體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既然入了真道,可假名爲得道,雖然名爲得道,其實什麼都沒有獲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爲了教化其他人,才起個名叫“得道”。能悟解這篇經的人,就可以傳播經中真理】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文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老君說:上等智慧的人沒有爭鬥之心,下等智慧的人才好爭鬥】上德不德,下德執德。【真正有道德的人,內心清淨並能包容,不會教條性的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和別人,而自認爲有道德的人才去執着道德標準。】執着之者,不明道德。【這些執着規範和標準的人,不能真正明白什麼是道德】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衆生所以不能體悟真正的大道,是因爲有錯誤的認識,】既有妄心,即驚其神;【這些錯誤的認識,就能猛然牽動心神】既驚其神,即着萬物;【驚動了心神,就會執着在所思的事物上】既着萬物,即生貪求;【執着在事物上,也就是對事物產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貪求的本身就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煩惱和錯誤的認識,讓內心憂慮讓身體痛苦】便遭濁辱,流浪生死。【於是心就受到玷污,產生生死輪迴。】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經常沉溺在苦海中,永遠不會體悟真正的大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這個永恆的真道,悟解的人能自身體用】得悟道者,常清靜矣。【能悟道的人,心一直是清靜的】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文2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老君說:大道是沒有形狀的,但是它生育了世間的這些所有的東西。

(天地就是代表了一切的東西)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是沒有情緒的,他是像一種規則一樣去運行日月。

打個比喻:月亮,地球都在轉,它們按照自己的軌跡在轉。前面哪怕有東西擋着,它可以繞開,就能避免受害,但道的規則又不去繞開,它寧願去撞碎它也不繞開,這就是無情。規則對所有的生靈的無情。

(不會因爲個人情緒等等,而影響規則的運轉)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道”又沒有留下任何的名字,他就相當於不存在一樣,但是他,這個規則又滋孕了世間所有的衆生,所有的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當年老君發現了這個規律,這個感覺,但是老君不知道他叫什麼,因爲它沒有留下任何名字,於是老君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老君說:道是有清的、有渾濁的,有在運動的、有不運動的,他說天是清的,往上都是清的。往下都是濁的,渾濁凝聚成地嘛.....

天上日月星晨在動,因爲老君那個時候的感知,不像現在科技通過衛星能觀察的更方全面,現在是地球也在動,星星也在動,但是他那個時候感知就是天上的所有的都在動,地下的沒在動。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男是清氣聚集而成(即:陽),女是濁氣聚集而成(即:陰),這就是爲什麼很多都說。女的污穢呀,各種各樣不好,就是從這個地方傳出來的。男人好動,女人好靜,這一個是人都知道的。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這個就是說追求本源,“靜與動”這兩個東西,靜有時候是頭,動有時候是頭,他們兩個不停的(交替)尤如一個循環,在這個過程中誕生出了世間所有的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清是濁的源頭,沒有清哪來的濁呀。就好比一杯清水,往裏面丟了土,纔會渾濁。如果沒有這個清水,他不可能渾濁的。你直接拿泥丟在杯子裏,沒水不叫濁,那叫泥土。動者靜之基,動呢,他是靜的基礎,這兩個必須要相合。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如果能達到常清常靜的這個境界呀,天地之間所有的這些規則,所有東西都會去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歸爲自己,歸爲自身,也就說自己就是天地,天地就是自己,就是一個很高深的一個境界,但是呢,這個境界怎麼去做到後面會說的。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老君說,世間的人吶,都想讓自己的神清氣爽,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

每個人都想神清氣爽,但是都被自己的心所擾,被自己的貪嗔癡,各種七情六慾,各種念想擾亂了自己的身心。咱們都想讓自心靜下來,不要讓這些雜七八糟的念想來擾亂自己,卻又被外界的這些慾望所牽扯着心,心又不靜。心即不靜,神自然就不不清。這是一個死循環,跳不出來。

老君爺怎麼教咱們的呢?他下面會說的。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老君說,如果自己能經常去遣其欲。很多人說“譴”是排斥,是把這個東西給掏出去的意思。其實這個“譴”,用白話理解就是譴責、討厭的意思。換句話說,慾望是你說掏出去就掏出去了嗎,不可能的,直接扔,扔不出去的。但是可以換轉一個思維(想法)去考慮啊,比方說:別人這兒有一個黃金,你想要它(黃金),在這起了貪念,你怎麼才能不要它?別人會說:把這個貪念滅了,你就不要在想它了。但是這樣是不可能的,你絕對還想,鉤動了自己的念。那麼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去想這個黃金不好的一面,自我催眠討厭這個黃金,討厭的東西你當然就不想要了,自然貪慾就消失了。

澄其心而神自清,“澄”也叫做靜坐。就像一杯渾濁的水一樣,讓它靜下來。時間長了,清濁自分,這個時候“清”自然就露出來了。這個也是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要再去想那麼多雜七糟八的念想,即是靜坐。靜坐是讓閉上眼睛,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只有這三點,沒有什麼守這個。想那個練這個的)。

最後達到任何東西都沒有去想的感覺。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如果能做到“譴”其欲,“澄”其心了。

那麼,自然這個人就三毒(貪嗔癡)自然消滅,六慾自然不生。

當然,如果三毒六慾還沒有消滅的話。那證明他沒有按照前面所說的方法去做。

下面老君說了

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欲未遣也。

就是說,所以不能靜的人,不能達到這個靜的人,都是因爲他沒有按照前面的去做,他必須要按照前面去做,只要做了,做到了。自然境界就達到了,現在很多人直接去追求境界(結果),不追求過程。

其實過程纔是最重要的。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這些話一定要連起來不能斷,他是前一句接下一句的)

然後老君說啊,能做到“遣欲”的人,把慾望通過其他的思維方式排斥掉,把它(哪怕)不管、討厭還是忘了也好,還是怎麼樣。能夠通過轉移的方式,把這些慾望給消滅掉,

那麼這些人呢,他內觀其心,他內觀自己的心,也叫自己的欲,心是所有念頭的思想之源,心無其心,也就心裏永遠不會有什麼念頭(喜怒哀樂等情緒,貪嗔癡等慾望。)

外觀其形,外去觀形,通過別人的美、醜等各種各樣的能感知到的這些形狀,不會被它們再影響自己的念頭。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往遠了看,看物,各種各樣的物品,也不會被它來擾亂自己的念頭、思維。如果你能悟透了這三者。也叫做“心”“形”“物”,這三者如果悟透了呢,那麼就正式的進入了一個法門,叫什麼呢?這個法門叫“空”。

這個時候你就真正明白了,打坐的含義叫“觀空”。以達到觀空不空,觀空亦空,觀空似空,但是呢他又不是所空的,不能真正空的。就說,你說看到了他,就是看到了。但是他不存在嗎?錯的,他一定是存在的。就是說,通過各種的思維,各種的方式,各種智慧,去利用運用,讓自己心裏的感知,感知到它“不存在”。所以說“空”永遠沒有決對的定義。任何事情都沒有決對的定義,所以空就是無,但是無又不是真正的無。這些東西如果全部都瞭解到。讓自己的心裏去無,所的念頭都沒有了,沒有到沒有念頭了,那就是真真正正的“寂”。

寂滅的寂,所有的念頭都寂滅掉,這個時候叫做“寂”。真正的寂滅到,沒有念頭可以寂滅了,這個時候就,你還有什麼慾望?沒有慾望了,你就看到所有東西都是一種寂滅的.狀態,但這個寂滅不是死氣沉沉,是一種心靈上的一種寄託,心靈上的一種昇華。

達到這種境界了,欲還怎麼會生呢?慾望絕對不可能再生了,不可能因爲外人一兩句話,一兩個東西等等就擾亂了自己的心性,以達到不會被外界擾亂自己的智慧,欲就不生了。欲既然不生了,那就是真正入到了靜的法門,所以說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真正的靜啊,不是說寂滅,這些東西都是一個基礎,所有的東西,靜都是一個基礎。比如你現在靜了,你也只是現在靜。,你還沒有智慧呢,靜必須要有智慧誕生,怎麼才能智慧誕生呢,用自己的靜啊!用自己的常心啊!去應和世間的萬物。應和的這些萬物去得到自己的本性,又不滅,又不亂,最後你能常應萬物,常應常靜,纔是常(長)清靜矣。比如說智慧是什麼?你去談一個生意,這個人就是喜歡豪爽的,這個時候呢,你要應和他,你應和他,你就是一個豪爽的人,明白了吧!

你不應和他,你生意談不成,談不成就是煩惱。然後你不應和他。他就不應和你,他不應和你,那個煩惱也來。所以你應和了所有的世間萬物。那麼這個時候世間萬物來在同時來應和你。這是一個彼此的關係,最後常清常靜,這個智慧也誕生了。

而前面是基礎,前面已經寂到沒有念頭了,能隨時隨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了,那後面爲了應和人、應和事、應和物而轉變情緒就會很簡單的了。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也就是說,能達到這個清靜的人呢,是真正入了真道了,慢慢的開始得道明悟了。進入了真道了,既然入了真道,那就叫“得道”了。在古時候就叫“得道高人”了。

雖然叫得道高人了,真實情況下得到啥了嗎?沒有的,現實他什麼都沒有得到。

比如你得到一碗飯了嗎?得到吃的了嗎?喝的了嗎?吃喝住行穿什麼都沒有得到。

爲啥?

這是一個精神上的“得道”,你真實的情況下,你什麼都沒得到,這是一個精神的昇華。

所以說說你得道了,其實你啥都沒得。

老君知道世人愚昧,爲了化衆生而強加的一個名號而已。

正所謂衆生、蒼生多數都是愚迷的,直接跟他說,你按照我的法門修,你是靜了,你就好。沒人去搭理的,需要一個名頭,一個“利”相引。很多人都想去做得道高人,都想去做那麼一個高人,那就引領你去修這個法門,如果你修成清靜的法門之後,自然就得道了。

那個時候你就不再執着於高人的這個名頭兒了,而如果你還在執着於高人的名頭,你說老君騙了你,我啥都沒得到,我也沒有成高人啊。那怎麼着,那這個時候你還沒有得到這個法門的奧義,還沒有按照這個法門去修行,所以說你還不是得道的。真正得道的這個高人,就會說老君的智慧真的很強大,他用一個名頭去引領着人去做,人做到了之後,就反而不再跟他計較。有沒有騙他了。

所以說:爲化衆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如果能悟透這些,明白原理了,以後也不會去怨他了,能明白這些了,這個時候,才叫真真正正的得道。得道了纔可以傳你聖道,你這個時候叫得道高人,但不叫聖人。這個時候聖人的智慧還沒有傳給你。所以說聖人的智慧不能亂傳人,聖人的的智慧誰拿着都能用。傳給了惡人,不清淨的人,這個不清淨的人,就會拿着就害人。傳給了清靜的人,他才能拿到這個智慧,去怎麼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去幫助善良的人。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着之者,不明道德。衆生之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

太上老君又接着說:上德之士啊,上就是高層次的意思,真正有德的之士,他都不爭的。那些好爭的人呢,都是下士,低層次的人。高層次的人是不爭的。上德不德,那些真正的有道德修養的人,從來不會把道德掛在旁邊,說你這個人沒道德等等,從來不會這樣說的。

但是,下德執德,下德之人常說,你這人這樣做沒道德,你怎麼着怎麼着怎麼着。這就叫下德。這些人呢,叫做執着,它有了執着啊,他就不明白什麼叫道德,他執着於道德的人,他就不明白到底什麼叫道德,纔會用道德綁架去,壓抑別人。其實他是以自己心裏的想法去壓抑別人,給別人增加壓力,所以這些人是不知道到底什麼叫道德的。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衆生爲什麼。不知道道德呢?爲啥也得不到真道者?。因爲這些衆生,世間的人都有妄心、妄念、妄想。天馬行空的亂想,既然有了這些妄心,就驚了自己的“神”。一個東西是好的,大家都突然間就很驚喜,這個時候驚了“心”。這個突然間是壞的,大家很驚恐,也驚了心,不管是好是壞,你看這個人。這一天如果得到了喜事或得到了壞事,他都會晚上睡不着覺,就是因爲驚了心,驚了神。就睡不着覺失眠。既然驚了起神吶,那麼就會被萬物所影響,

這個時候你能被驚神證明你的心還被世間的所有的東西在影響,你能被這些東西影響,你就會產生貪嗔癡三毒。就會產生貪求。

比如這個人的黃金看到了自個兒想要。這個人穿着名牌兒也想要,這個人的跑車自個兒還是想要,這就叫貪求。自個兒既然有了貪求,又沒那個能力去拿要這些東西,那就是煩惱,如果有能力要。好,直接買了,沒煩惱,這是你的能力。但是自己現在又沒能力要,卻又想要。那這就叫煩惱,這個煩惱一出來,就老想着我如果有這個東西怎麼着,這個那個,如果等等。各種如果加起來就是妄想,這些妄想就不停的像一個石頭一樣,壓入你的身與心,讓你身心疲累,天天眼裏都是羨慕,嫉妒,恨。那這個時候呢,就會去跟別人比,他比我好,或他比我壞,最後明明衆生平等,非要加出一個層次之分,最後就搞的自己。流浪在這些濁辱之間。

最後不停的流浪生死,沉淪苦海,沉淪世間,不得解脫,永遠失去真道。所以真常之道,其實就是能應和萬物的道,而又不失本性的道。能悟之者啊,他就是真正得悟這些的,他永遠常清常靜常清靜的。這個就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