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教師觀看《人民的小康》第二集心得

教師觀看《人民的小康》第二集心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師觀看《人民的小康》第二集心得,《人民的小康》共5集,第二集爲《脫貧攻堅》,在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對貧困地區的教育幫扶是一項很重要的舉措,扶貧更重要的是提高貧困羣衆的精神意識。

教師觀看《人民的小康》第二集心得

教師觀看《人民的小康》第二集心得1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引擎下,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驅動下,精準扶貧的車輪跋山涉水,深入基層,聯繫羣衆,開啓了“十三五”新一輪精準扶貧大計。我們教育部門也不落下後腿,根據林泉鎮鎮府的統一部署,“百名教師”積極自願報名參加本次助推脫貧攻堅主題實踐活,我也積極響應鎮府號召,自願深入民生第一線,去感受民生疾苦。幾天以來,我感受頗深,現在就幾點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農民的貧窮與現有的文化知識息息相關

在本次走訪中,能深入感受的是農民文化知識欠缺,規劃自己生活能力非常差,就簡單的談及一些農業問題,他們知道的是埋頭苦幹,殊不知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環境來創造自己的物質條件。他們體現了農民的樸實,卻忽略了“頭腦創造”。所以作爲一名教師,我感受到的是:站在教育的端口,我們利用科學文化知識,去哺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穿上文化的新衣,讓孩子們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

二、村幹部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事務冗繁。

從“四看法”及人員統計評價過程中,我深知村委會在準確定位貧困對象時,不知多少個白天夜晚的摸排定位,廣泛動員,大力宣傳,準確找出貧困窮根的原因,準確制定貧困計劃,幫助他們理清脫貧路子等,他們都付出辛勤的汗水,尤其對“四看法”的識別難字當頭,識別標註,識別程序,識別糾錯,動態管理等都要準,都要嚴。不難看出,與教育相比,深入一線的村幹部比我們教師艱辛得多。

三、貧窮的農村面貌,讓我更堅定自己的教育事業

所謂“窮不讀書,窮根難除,富不讀書,富不長久。”從深入村寨,傾聽民意,瞭解民情,知道他們的所期所盼,摸清底數,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作爲教師只有無私奉獻,認真教書,認真育人,扶貧先扶智,把我們貧窮的子女教育好,讓他們從小立志,長大後改變了家庭貧窮的環境。

教師觀看《人民的小康》第二集心得2

匡正扶貧工作“重物輕人”的現象,需要着眼於提高貧困羣衆的智識。扶貧幹部要有對扶貧事業的責任心,對貧困羣衆的真感情,既扶志又扶智,提高貧困羣衆的知識和技能水平。

近來,各地扶貧成果捷報頻傳,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在中央脫貧攻堅頂層設計的正確引領下,貧困羣衆物質脫貧有了很大改善,但“精神貧困”的現象則愈加凸顯。一些地區貧困羣衆“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開始信宗教尋求精神寄託,有的大搞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活動,侵蝕了脫貧攻堅來之不易的成果。

精準扶貧,莫忘扶智。這裏說的扶智,主要是指幫助貧困羣衆提高智識,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確保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同步。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佔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佔領;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佔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佔領。正是因爲一些貧困地區羣衆缺乏有品質的精神產品和文化活動,宗教勢力才得以滋生,封建迷信才大行其道,低俗文化纔有市場,不能放任這種精神貧困發展成“集中連片區”。

人的現實生活,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如果長期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遲早要出問題。從我國的扶貧工作體制機制來看,扶貧工作的任務分解、責任落實、考覈評估主要側重貧困羣衆收入水平等可量化的物質方面因素,參與扶貧工作的`幹部也往往“重物輕人”,疏於俯下身子,設身處地地思考貧困羣衆的精神需求。如果說物質扶貧是顯績,那精神扶貧就是潛績,一味重顯績輕潛績,很可能造成“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後果。

匡正扶貧工作“重物輕人”的現象,需要着眼於提高貧困羣衆的智識。扶貧幹部應擺脫完成扶貧任務的被動思維,建立起對扶貧事業的責任心,對貧困羣衆的真感情,既扶志又扶智,通過科學知識的普及推廣,提高貧困羣衆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通過政策引導,激發貧困羣衆幹事創業的主觀能動性,讓貧困羣衆從被動“輸血”到生出“造血”的能力。

推動貧困地區的精神扶貧,還必須滿足羣衆的精神需求。以往我們說“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往往側重教育扶貧,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出來,成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徹底拔掉窮根的根本之策。通過教育扶貧全覆蓋,很多貧困家庭的命運得以改變。然而,對於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剛走出村莊的孩子往往是無能爲力的。改變貧困農村的落後面貌,還得依賴於常住農村的羣衆,這就要求賦予“扶貧必扶智”新的內涵,探索創新羣衆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滿足貧困地區羣衆的精神需求,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貧困地區入腦入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