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

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11月15日,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舉行。同日9時38分,由湖南省農科院主辦袁隆平院士追思禮,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

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1

2021年5月22日,網絡上傳來噩耗,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當看到這則消息時,真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忍不住落淚。我們今天能夠吃飽,袁隆平院士功不可沒。

2021年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的骨灰安葬儀式在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在袁隆平院士靈骨安放儀式現場,遺像背後的巨石上鐫刻着:“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就是他生前曾說過的話。

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

對於袁隆平院士爲何在去世6個月後才安葬,有媒體從袁隆平院士的助手處獲悉:因爲國家和社會對於袁隆平院士安葬的地方很重視,經多方考察後,最終確認安葬在唐人萬壽園,而唐人萬壽園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準備。

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現在能夠吃飽了,但永遠不要忘記讓我們能夠吃飽的人。在這裏,讓我們共同送袁老最後一程,願袁老一路走好!

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2

11月15日,在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舉行。同日9時38分,由湖南省農科院主辦袁隆平院士追思禮,展開對老先生的深情懷念,及近期科研成果進展的分享。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逝世。

對於袁院士爲何時隔近6個月後下葬,10時許,記者與袁院士助手楊先生取得聯繫。楊先生表示,因袁院士去世後社會國家對他的安葬地都很重視,長沙、江西的家鄉等希望袁院士是能夠歸葬到他們那裏,經過多方面考察後,最終確認安葬在唐人萬壽園,另外,唐人萬壽園也需要時間做準備。

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 第2張

袁隆平1930 年 9月7日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先後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湖南農學院、西南農學院教授等職。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致力於對雜交水稻的研究。雜交稻是選用兩個親本雜交所產生的第1代雜 種稻 ,具有較強的雜 種優勢和增產潛力 。

70 年代先後主 持育成了南優2號等 雜交水稻品種,1975年又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使雜交水稻得以大面積推廣,比常規良種約增產20%左右。這是水稻育種史上繼矮化育種後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爲此他在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85年榮獲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授予的金 質獎章 ,1987 年獲 聯合國 教 科文組織科 學獎。1993年獲美國布朗大學設立的菲因斯特飢餓獎。在國內外享有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著有《雜交水稻》等。

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3

袁隆平院士安葬儀式今日舉行,這些細節,打動人心:袁老安葬儀式上擺放了一把小提琴、骨灰盒上蓋着五星紅旗、石頭上刻着那句“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網友刷屏留言直戳淚點。今天,傳遞視頻,再次送別袁老。

送別!袁隆平院士今日長沙安葬

11月15日,在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舉行。同日9點38分,將由湖南省農科院主辦袁隆平院士追思禮,展開對老先生的深情懷念,及近期科研成果進展的分享。

袁隆平去世近半年才下葬原因 第3張

2019年4月30日,袁隆平在查看水稻生長情況。追憶千里稻香,致敬不朽豐碑。

今天上午,“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會暨靈骨安放儀式在長沙市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於泥土的老人,長眠在他深愛的土地上。在悲傷和思念中,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學生等前來送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劉少軍出席儀式。

1990年10月27日,湖南農科院,袁隆平在水稻田調查。湖南日報記者 谷一均 攝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 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 種優勢的科學家。他衝破了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1976年起,雜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爲了實現“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宏大願望,他又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不斷向水稻要高產。

今年5月22日,這位爲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的老人與世長辭,享年91歲。但他牽掛的雜交水稻事業仍在賡 續向前,捷訊頻傳。

9月28日,四川省米易縣,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三優2號” 實現了第三代雜交水稻作爲中稻種植的超高產收成,平均畝產爲1085.99公斤。

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縣,第三代雜交稻“三優1號”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36.1公斤,加上7月份此地測產的早稻平均畝產667.8公斤,得到了一個讓人驚喜的新紀錄——雙季稻週年畝產1603.9公斤。

10月26日,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雙季稻測產結果爲1586.86公斤,也實現了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創造了當地雙季稻畝產最高紀錄。

此外,耐鹽鹼水稻在廣東江門淡鹹水地種植,達到畝產501.2公斤/畝;今年還選育出了多個鎘低積累水稻新材料,並進行了大面積示範……

傳奇始於大地,論文寫在大地,更多的豐收將回饋大地。袁老,您放心,您的“禾下乘涼夢”,我們一定會讓它成爲現實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