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

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有很多種,每個地區都有它獨特的一種風俗,每一種風俗和特色也都會讓我們外來人員看的很是喜歡,一起來看看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

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1

朝鮮族老人節

每年都要舉行尊老愛幼的活動,爲老年人健康長壽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讓尊老習俗發揚光大已成爲人們遵循的美德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每年8月15日慶祝這個節日,在每年農曆6月24日。

這一天, 60歲以上的老人都要佩戴大紅花,接受人們的祝福。身着五彩繽紛、綴有飄帶的綢緞短上衣、長褶裙的朝鮮族婦女和身穿淺上衣、深色坎肩、肥大長褲的朝鮮族男子依偎在老人身旁,與老人共享天倫之樂。

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寄託了彝族人民祈禱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家人健康的美好願望,2014年中國石林國際火把狂歡節將於7月14日至20日舉行,今年石林火把節以“‘阿詩瑪’走向世界50年”爲主題,帶領八方遊客體驗阿詩瑪風情文化。

阿昌族潑水節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爲“潑寒胡戲”,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

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着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爲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德昂族關門節

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爲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

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

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臺,拿佛的東西等。直到3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正常活動。

東鄉族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前,人們要做各種準備,特別是作爲"獻牲的牲畜要預先買好。節日的早晨進行沐浴全身的大淨”,然後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再後,人們直接上麻扎爾(墓地)爲亡故的先人祈禱。最後還要換哈達" ,即拔去墳頭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澆些水再回家。

侗族祭牛節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有“祭牛”的`習俗。相傳很久以前,人們犁田耙地都是用人來拖拉的,非常吃力,後來才用牛拖拉犁耙。

四月初八這一天,人們停止使用牛力,有的還將牛關起來用精料餵養,並都採來楓樹葉舂爛沖水,過濾後用其水浸泡糯米蒸成黑糯米飯以祭牛。晚上,有的村寨還舉行多耶、唱戲等活動。

布朗族祭寨神

祭寨神是布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一月或六月擇日舉行,節期三天。各地區的寨神標誌不盡相同,有的村寨在寨子中央豎一木樁,周圍壘上石頭即象徵寨神;

有的村寨則要豎五根木樁,以中間削尖的那根爲標誌。祭祀目的是祈求寨神保佑全寨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和“遊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着馬,趕着車,帶着皮毛、藥材等農牧產品。

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2

1、滿族

滿族主要分佈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爲女真。

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爲“頒金節”。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着“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爲“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爲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將“9”視爲吉數。

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 第2張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爲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爲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爲重要,最爲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爲“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爲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爲“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

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爲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7、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爲“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3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着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着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雲南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雲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夥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還有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

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 第3張

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爲“八月節”。

朝鮮族則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當明月升空時,請數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後,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樹,

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裏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爲: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爲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黎族稱中秋節爲“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羣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