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四大醫書有哪些

四大醫書有哪些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大醫書有哪些,祖國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代古典浩如煙海、汗牛充棟,使一些醫學愛好者難以見到其珍品面目,更何談閱讀、收藏,下面一起來看看四大醫書有哪些。

四大醫書有哪些1

中國古典四大醫書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1、《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鉅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2、《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三卷,原題秦越人撰,但據考證,此書爲一部託名之作,書內容簡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相提並論,被認爲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

3、《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南陽人張仲景撰於公元200-205。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爲《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 。

4、《傷寒雜病論》 ,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牀治療學方面的鉅著。

四大醫書有哪些
  

擴展資料

1、《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羣書,廣採衆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2、《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爲《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爲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3、《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爲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係。《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

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4、《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四大醫書有哪些2

古代四大醫書分別是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爲中國史上的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古代中醫起源於原始社會,自從神農嘗草藥開始之後,中醫的發展越來越好,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成熟。《黃帝內經》又名《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爲黃帝所撰,但後人公認該書最終形成於西漢,由中國黃老醫家繼承、補充、發展創制。

《內經》是一部綜合性醫書,確立了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等理論,這是一本受中國影響很大的醫書,被稱爲醫學之祖,但是這本書的完成時間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觀點:先秦、戰國、西漢。

四大醫書有哪些 第2張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叫《八十一難》,《難經》的“難”有“問難”或“疑難”的意思,全書共81個難點。通過問答的方式對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鍼灸、病證等方面。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張仲景的醫生,被稱爲“醫聖”,他寫了四大醫書《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病因、症狀、發展階段和治療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傷寒“六經分類法”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和中醫的靈魂。張仲景一生致力於醫療事業,因爲他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無數次的搶救被後人奉爲“醫聖”。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書籍,它起源於神農氏,並代代相傳。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東漢時期被彙編成冊。秦漢時期許多醫學家對當時藥理學的經驗和成果進行了收集、總結和整理專著。

其中記錄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其中大部分真實可靠,仍是臨牀常用藥物;根據其中的辯證用藥思想,170多種疾病都可以適應藥物,並且對用藥劑量和用藥時間有具體規定;《本經》是中國第一次系統總結中醫的著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理學著作,它的出現標誌着中醫的初步建立。

四大醫書有哪些3

《黃帝內經》

簡稱《內經》,原書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爲《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爲《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至東漢時期。每部分各爲81篇,共162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等;

《靈樞》的核心內容爲臟腑經絡學說。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傳統醫學鉅著。它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

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反映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爲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難經》

中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即問難《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爲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

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託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爲《難經》。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

該書以基礎理論爲主,結合部分臨牀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爲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

四大醫書有哪些 第3張
  

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衝門(消化道的7個衝要部位)和八會(髒、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溼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爲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爲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

《傷寒雜病論》

東漢張仲景所著。張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機,字仲景,南陽人。《傷寒雜病論》是醫學著作之一,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讚譽有加,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中醫學習的源泉。

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神農本草經》

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

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