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端午節,端午節放假幾天1

端午節:6月22日至24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端午節高速公路不免費

端午節高速公路是照常要收費、沒有免過路費的根據國家發佈的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通知規定,僅針對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這四個重要節假日實施高速公路免費通行,不包括端午節”

屈原是誰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爲“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端午節,端午節放假幾天2

1、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爲卯,順次至五月爲午,因此稱五月爲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爲五月節、艾節、夏節。

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起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被大家熟悉的端午節活動有:吃糉子、裹糉子、吃鴨蛋、賽龍舟、 描雄黃、插艾草、戴香包、登高、掛葫蘆、包糉子。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第2張
  

2、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屈原

中國的端午節最先是屈原出現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節日。因爲在長江一帶至今有“端午水”一說,也就是在端午節前後會有大暴雨導致的洪水。

古人認爲洪水是河神發怒的結果,爲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什麼的沖走,舉行的一列祭祀活動,希望河神高興,五穀豐登。

加上這時候一般是農耕的犁田、插秧季節,經常要在水裏泡着,喝黃酒能有效去除風溼,相傳黃酒是神仙賜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這段時間喝黃酒的習慣。

這些並不是紀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國就已經有了端午節這一說法,屈原投江更加讓人們記住了這一天,也增加了吃糉子,賽龍舟,掛艾葉等慶祝方式。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端午節放假幾天3

1、包糉子

做法:將糯米泡一夜,然後把花生米、豇豆泡6小時以上,五花肉切塊加醬油、姜、料酒、糖和鹽漿一夜。把糉葉泡軟,取一片糉葉折出一個三角,放一勺米,再放豆、花生米、肉和棗,最後再放一勺米。用手壓實米,把糉葉從上往下摺疊,疊成三角形,用棉線綁結實。在高壓鍋放進沒過糉子的水,上面壓一個盛水的盆,蓋好鍋蓋,扣限壓閥燒開一個半小時即可。

2、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擡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爲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擡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第3張
  

3、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4、喝雄黃酒

五月自古被稱爲毒月、惡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觀,寺廟向施主贈送佩帶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爲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過端午節洗艾水澡、懸艾、纏五色絲、飲雄黃酒等,成了普遍的習俗,都是爲了驅邪消災。

5、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後的降強水稱之爲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爲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着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爲“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淨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第4張
  

6、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有了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是古時北方盛傳的五大毒物。其實,這是由於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爲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7、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爲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爲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端午節,端午節放假幾天4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端午節有哪些習俗活動,賽龍舟之端午節重要活動之一。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第5張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有哪些習俗活動,在許多地區,端午節有懸艾葉菖蒲活動。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爲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相傳鍾馗爲唐代人,到長安應試考中狀元,因其貌不揚被廢,憤而觸殿階而亡。後來託夢給唐明皇,決心殲除天下魔鬼。當時皇宮內正鬧鬼邪,唐明皇召大畫家吳道子依夢中所見,畫《鍾馗捉鬼圖》。並將此畫懸掛後宰門用以驅妖鎮邪,宮中遂得安寧。唐明皇加封鍾馗爲"驅魔大神",鍾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後神話傳說被玉帝封爲"驅魔帝君"。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端午節,端午節放假幾天5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爲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着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纔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羣衆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爲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爲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爲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爲“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爲“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爲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爲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爲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爲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第6張
  

端午節各地飲食文化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麪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另外,江浙北部一帶端午節還吃豆腐。

端午期間飲食進補註意事項

端午期間氣溫高,溼度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體各種生命活動較爲亢進,能量與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體液損失多,機體的代謝不平衡,表現出來的症狀爲容易出汗,身體發熱,口渴,心情煩躁,食慾低下,全身無力,記憶力減退,頭昏腦漲等。如果不能及時、科學進補,人體就會發生體液失調,代謝功能紊亂,脾胃功能減退,食慾不振等狀況,身體健康自然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苦夏”。因此,端午期間進補不容忽視,進補得當不僅可安然度夏,養生健身,而且還會使機體做好換季的準備。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第7張
  

潮汕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吃梔粿

在潮汕地區,梔粿一年裏僅有在端午節時纔有銷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梔粿,希望清熱祛疫助消化。

製作梔粿需將採摘下的梔子洗淨搗碎,浸泡濾渣成爲黃色汁液,後與糯米漿搓勻,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蒸熟。蒸熟後的梔粿呈棕黃色。放涼後食用,食用時不用刀切,而用紗線牽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吃“麥熟”

據《潮州府志》載:“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這些人來自大江南北,也帶來了包括飲食習俗在內的各種風俗。像每年清明節過後,當地便盛行吃一種叫“麥熟”的食物。餅是從清明節開始,做到端午節過。

“麥熟”的出現跟古時所城大量來自北方的駐兵有關。明朝的時候,當時就有部隊駐紮在所城。麥熟的時候,大豐收,(當時軍兵將)收成的麥碾成粉(製作麪皮),就叫做“麥熟”。

懸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爲五種稱“五瑞”。舊俗傳爲“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採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

澄海舊縣誌就載有:“端午門上插艾,用艾葉和榴花(頁)簪在頭髮上,可辟邪。”

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時將端午節稱爲“漏屎(拉稀)節”。在這時節,除了要服食聖甘枳和樸籽粿,還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黃梔和蒲姜石灰製成的“梔粿”,或者用涼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潮汕人叫“葉下紅”,每年只有這端午節才最稚嫩,長輩說此菜有清腸胃熱的功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端午節,端午節放假幾天6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五日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最振奮人心的是划龍舟,民間種種獨特的風俗,更是耐尋味。

端午節成爲一個節日,民間有多種傳說,但多數人認爲,端午節是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淨直臣冤。

唐代詩人文秀的這首《端午》詩,明確指出了端午節的起源是“萬古傳聞爲屈原”。

據樑代吳均所著《續齊諧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指農曆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第8張
  

民間也有傳說,戰國時代,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年輕時輔佐楚懷王,頗得重用,曾任三閭大夫等職。他主張舉賢任能,革新政治,和齊國結盟,抗衡秦國,由楚國來統一中國,後遭奸佞讒言而去職。楚懷王去世後,由其子接位,誰知他比父親懷王更加昏庸,不但不採納屈原的主張,還將屈原趕出京城,常年放逐在外。後來秦將白起率軍攻入楚國都城,屈原聽到郢都陷落的消息,萬分悲痛,終於自投於汨羅江而亡。他寫出《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著名的詩篇,在我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人們說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十分震驚和悲痛,都紛紛是船來救。民衆爲了打撈其遺體,一邊把五色絲線包的糉子扔入江中餵魚嚇,免得它們咬傷屈原的遺體,一邊競相划船尋找。從此以後,端午龍舟競渡便成了民間的風俗。而以糉子投江,也成了對屈原的祭祀活動。

莆仙民間還傳說:夏禹治水時,毒蟲被水浸四起,百姓紛紛起來清除,並稱五月爲“毒月”。莆仙端午節,從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過節,民間稱爲“五日節”,與宋朝宮廷中慶賀五日節會相似。

端午節在莆仙民間是一個大節。從五月初一至初五,莆仙民間流傳着一首歌謠是:“初一糕,初二糉,初三螺(莆仙水特產‘小麥螺’),初四艾(艾草),初五爬(莆仙方音,‘爬’即劃,划龍舟)一日,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張着嘴巴,沒有什麼東西可吃的了)”。歌謠指明瞭莆仙民間端午節五日內,過節食品的俗例及其民俗活動的內容。

端午節期間,莆仙家家戶戶都要在門框兩邊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驅邪避毒。相傳媽祖曾以菖蒲熬湯爲莆仙百姓治病,並以菖 蒲九節,貼病者門首,以驅邪消災。

端午節,2023端午節放假幾天 第9張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正日。中午家家戶戶吃過湯麪後,就準備沐浴。據說,初五這一天的.午時,百草盡吐芬香。因此,人們都盛水於桶,置於庭中。不少人家還從山上採摘或購買的“午時草”(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葉、菲子草、枇杷青枝葉、黃豆枝葉及豆莢等),用午時日曬的水和“午時草”燒煮後,讓全家人沐浴。一些山村在人還唱“雄黃酒”,並將酒灑在牆角殺蟲,小孩還要在腋下、肚臍和耳朵後塗上“雄黃”粉,以壯身祛病。許多小孩還在脖子上或衣釦上掛着用五色線編織成網形的長香袋,裝上鮮桃子和用五味湯煮熟的黃雞蛋,也有的裝上小香丸(莆仙方音,“避毒丸”),以避邪長壽。

端午節那天,莆仙沿海和平原有溝渠溪流的一些鄉鎮還舉行盛大的划龍舟活動。莆仙的龍舟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龍頭的龍舟,百姓稱其爲“雞公仔”,意即雄性的龍;還有一種船頭是平板式的,龍頭形象是彩畫板面上,人們稱其爲“齊頭船”或“剃頭刀”,意即雌性的龍。競賽時,通常都用昂頭的龍舟。舊時,民間由於宗族幫派作崇,舟賽中常引起爭端,甚至發生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消除了舊時的那種不良風氣,龍舟競賽也成爲政府、文化、體育部門所提倡且倍受人們喜愛的一項水上體育活動。每年端午節前後,莆仙各地都有組織地舉辦龍舟競賽。莆田曾舉辦過“媽祖杯”國際龍舟競賽,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等國家都應邀踊躍參賽,盛況空前。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