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

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在生活中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不知道爲什麼脾氣特別的差,動不動就鬧脾氣,甚至還會打自己的,以下分享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

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1

孩子發脾氣老喜歡打自己,是成長中的特有表現,想以這種方式達到要求。但是,打自己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告知孩子不要傷害自己,可以採取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避免孩子的這種行爲,當孩子高興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道理進行引導。

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自己,家長需要適當的安慰孩子。但是,一定要問清楚孩子爲什麼不高興就打自己。如果是孩子的錯誤,就要和孩子講道理,慢慢耐心的和孩子溝通,督促孩子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

自己打自己是孩子的一種發泄方式,孩子想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家長注意,滿足自己的要求。這時候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否則,寶寶一生氣就打自己,家長就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這樣以後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暴躁。

除了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之外,家長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爲的鏡子。當孩子發脾氣時,全家人的態度要一致,否則孩子就會更加哭鬧不止。所以,爲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亂髮脾氣,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爲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

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2

一生氣就打自己是因爲脾氣大?錯!孩子自殘的4個原因你應該知道

1、“孩子最近不知怎麼了,像變了個人似的,只要一不高興,就用手打自己的頭。”

“我家寶寶一直都很乖,可是最近脾氣變得很壞,只要一生氣,就打自己,咬自己,有一次還拿頭撞牆。這該如何是好?”

經常收到家長這樣的疑惑,爲什麼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自己,難道這孩子天生喜歡自虐嗎?

《爸爸去哪兒》中,王詩齡Angela的可愛,圈了不少粉絲,但是你沒有注意到她有一個問題,就是生氣會脫衣服。在皮影戲遊戲中,王詩齡因爲將自己手中的道具砸別人的道具被爸爸喝止,王詩齡就生氣了,而且一邊生氣一邊脫掉身上的衣服扔地上。

打自己,咬自己,脫衣服、撞牆,甚至有的孩子會用刀片劃爲什麼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選擇傷害自己的行爲?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統計,在過去的五年裏,英國3-9歲的兒童傷害自己併入院治療的人數上升了27%,。

在中國也一樣。經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爲出現的比例大概是11%,男寶寶的攻擊性強度是明顯高於女孩的。

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爲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年齡期間迅速增加。

其中4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爲的高發年齡。

2、其實孩子最初出現攻擊性行爲的時候,攻擊對象並不是自己,而是他人。可是爲什麼孩子後來會發展爲現攻擊自己的情況呢?

1、孩子通過打自己來控制父母。

有的孩子通過撒潑哭鬧的方式威脅家長,而有的孩子則通過打自己的方式讓父母妥協。

他們發現只要一打自己,父母馬上會向自己“投降”。

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 第2張

“只要你們不聽,我就一直打自己,你們一定會害怕。”

他們無法辨認這種行爲是否恰當,在他們眼中,只要能控制父母,讓父母答應自己的要求,關心自己,向自己妥協,他們就會不斷複製這種行爲。

其實這孩子的這種行爲就是在利用父母的愛來威脅父母。

2、表達能力不足,於是用這種錯誤的方式表達憤怒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1-3歲左右的孩子,如果他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你沒有及時抱他,迴應他等等,他就會使勁哭鬧,甚至打自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是因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逐漸萌發自我意識,但是卻不具備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他無法清晰地表達他的思想,導致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需求,。

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產生挫折感的時候,孩子就會選擇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發生打自己的自我攻擊現象。

有時候,我們認爲這個孩子的性格暴躁,一言不合就傷害自己,實際上,他只是因爲無法清楚表達,而選擇了錯誤的行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3、當孩子對他人的“攻擊行爲”被阻止,攻擊目標就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有一種父母是“絕對權威”型父母,他們會對孩子控制的非常嚴,在教育中,也很容易通過責罵暴力等方式來明確自己的權威地位,他們通過打罵孩子解決問題,不允許孩子辯解,反駁,在父母面前不能有任何情緒,你的所有悲傷、鬱悶、憤怒都要憋回去。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說: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孩子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

《李中瑩親子關係全面技巧》指出:

一個孩子的思想和行爲,是由他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事情及他所學到的思考模式決定的。

“絕對權威型父母”的多度控制,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爲比較強,反映出的行爲表現就是喜歡攻擊他人。

然而一旦對他人實行攻擊性行爲,孩子就會被父母責罵後,與此同時,父母又沒給出正確的情緒宣泄通道,於是孩子就會另找出口,將這種攻擊性轉向自身!

4、這是一種自我“救贖”的變態體現。

兒童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爲自己的觀念。

心理學認爲,孩子早期對自我的評價主要來源於父母對他的評價,而且他很認同這種評價。

特別是敏感型的孩子,他們會很執拗地認同:“我就是個壞孩子。”於是孩子會認爲這種孩子並不受大人的喜歡,他就會選擇攻擊自己,通過傷害自己,來討好大人,他認爲通過這種“自我救贖”的懲罰,父母就會原諒自己,愛自己。

如果父母不重視孩子打自己的不當行爲,任其發展,時間久了,有可能孩子會質變爲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種自我攻擊性行爲會變成“自虐型人格”,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因爲不順心的事傷害自己,甚至會出現輕生的舉動。

紀錄片《鏡子》中,一個15歲男孩威脅父母說他要跳樓,孩子爸爸的反應是“我不信他有這個膽子,他就是說說,他經常這樣威脅我們”。

孩子雙眼通紅,聲音顫抖而激動地對記者說“我並不是說說,父母從來都不尊重我,被逼急了我真的會選擇跳下去”。

2017年,江蘇一10歲女童因爲成績不好服藥自殺。她在遺書中說“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爲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爲爸媽,也不是因爲老師,是因爲我自己……”

她還說:“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爲了我好。”

從遺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在不停地責怪自己,她認爲自己是無能的,是沒有用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結束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殺死自己。

孩子的不當情緒得不到家長重視,得不到正確的紓解後,最終就會爆發爲悲劇。

3、孩子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爲的幕後主導者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改變孩子打自己的不當行爲呢?

1、理解和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

作爲父母需要第一時間接納孩子憤怒的情緒。而不是指責孩子的行爲,要求孩子停止。

和孩子保持同水平線,目光直視孩子,或者拉着孩子的手,或者擁抱孩子,溫柔地問孩子“寶貝,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是因爲玩具汽車壞掉了嗎?”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懂我的,是理解我的。”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獲得孩子的認同,得到孩子的傾訴,從而找到問題所在,糾正不當行爲。

2、迴應孩子的情緒和要求,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不要讓孩子將不良情緒憋回去,而是應該鼓勵孩子將壞情緒抒發出來。對於還不會語言表達的孩子,允許孩子將情緒通過轉移到物體上發泄出來。

孩子擁有語言表達能力之後,,要引導孩子用語言把心理的不痛快說出來:,家長認真傾聽。當孩子情緒抒發出後,孩子也會變得冷靜下來,這個時候再進行下一步的引導。

3、明確地告訴孩子哪些行爲是不當的,並制定規矩

在教育孩子上,不是嗓門大,暴力指數高就能贏得勝利的。而是要會用方法。暴力責罵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正面管教提出要溫柔而堅定地對待孩子。溫柔是理解,堅定是底線,在理解孩子,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明確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告訴孩子界限在哪裏,告訴孩子打自己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是錯誤的。

英國心理教育學家馬格特·桑德蘭曾說:「界限和規則是一門藝術,如果用好了,將會讓孩子的社會能力、道德以及情感能力得到發展。

父母給孩子的愛,不應該是無條件的溺愛和無限制的寵愛,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規則之下,所以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規矩。要讓孩子知道規矩的底線愛那裏。

同時家長們要注意,如果孩子打自己的行爲非常頻繁,甚至出現比較嚴重的自殘,譬如用刀片割傷自己,家長就一定要引起重視,求助心理醫生。

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3

發脾氣不是壞事,被壓抑的憤怒纔是傷害孩子的利劍,我們卻看不見

6歲的桃桃在和小夥伴玩耍時,被一個小朋友不小心絆倒了,桃桃生氣地大哭大叫,追着絆倒她的小夥伴,桃桃的媽媽跑過來,拉住女兒,訓斥道:“人家又不是故意的,你幹嘛不依不饒,怎麼那麼小氣,以後誰還願意和你玩。”

桃桃漲紅了臉,瞪大了眼,憤怒地看着媽媽,胸脯一上一下,“你看你這個樣子,說你兩句,你就敢跟我吹鬍子瞪眼,你才6歲,就不服管教了。”媽媽訓斥完女兒,就走到一旁和其他家長聊天去了。

過了一會兒,就聽到有孩子喊:“桃桃流血了。”桃桃媽媽趕緊跑了過去,只見桃桃正在用手使勁地抓自己的臉,左側臉頰已經被抓出了一個血道子。“你抓自己幹嘛,你是傻子啊!”聽到媽媽的訓斥後,桃桃又狠狠地抓了兩下。

桃桃的這種行爲屬於自殘,它是自我攻擊的極端方式,自我攻擊是內心壓抑的憤怒不能對人發泄而轉向攻擊自己。

桃桃被小夥伴絆倒摔了一跤,心裏很生氣,追着去打小夥伴,可她的行爲被媽媽制止了,且沒有很好地理解、同情女兒的感受,而是訓斥女兒“小題大做”“太小氣”,當桃桃得不到家長的情感支持、其憤怒無法宣泄時,她就開始傷害自己,因爲這種行爲她是可以自控的。

可能有人會說,傷害自己不疼嗎?比起肉體上的疼痛,心理上的疼痛更加無法讓人忍受,傷害自己可以起到釋放壓力、宣泄情緒的作用。

爲什麼孩子脾氣大的時候打自己 第3張

憤怒是怎樣的一種情緒

每當孩子因爲發脾氣大哭大鬧時,“不許哭!”這句話便從父母的嘴巴里本能地蹦出來,這不僅是因爲孩子的哭鬧會讓我們煩躁、焦慮、緊張,而且我們打心眼裏認爲憤怒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情緒,衝動是魔鬼,或許你會列舉出很多因爲憤怒闖下禍端的例子。

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憤怒是人的一種本能,出生3個月的嬰兒就已經有了憤怒的表現。當一個人感覺被傷害、被拒絕、被侮辱、被威脅時,就會出現憤怒的情緒。憤怒不僅僅是因爲痛苦等不舒服的感覺,往往還暗藏了某種“想法”。

比如,孩子放學一回家就開始發脾氣,抱怨老師留了太多的作業,很多家長可能會因爲孩子還沒寫作業就開始發脾氣,就會批評、訓斥孩子,實際上孩子憤怒可能不僅僅是因爲作業多,還有可能是因爲他和小夥伴約好了幾點出去玩,現在這麼多作業,他和小夥伴出去玩的想法泡湯了,這纔是他憤怒的真正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雅克·希拉爾說:“憤怒是一種內心不快的反應,它是由感到不公和無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言外之意,憤怒都是有指向性的,因爲某件事、某個人,或者某種規則制度等等,但憤怒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給我們力量,去做我們曾經因爲軟弱不敢去做的事情。

比如,一個男孩子性格懦弱,在學校裏經常有人欺負他,當他再一次被人欺負時,怒火點燃了他,他第一次和欺負他的人打了起來,雖然他也受了傷,但他覺得很過癮,終於將之前自己懦弱的形象一掃而光,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他了,他也不再表現得唯唯諾諾。

由此可見,憤怒中也蘊育着力量,表現出的是我們的態度與立場,憤怒本身並不是多麼糟糕的事情,糟糕的是憤怒中的力量控制不當,帶來的傷害。

壓抑的憤怒會帶來變本加厲的傷害

孩子每每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最擅長的表達方式就是哭,孩子一哭,父母感覺頭就大了,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問問孩子爲什麼哭,而是趕快擺脫這種令人煩躁不安的場景,所以我們會立馬訓斥孩子,“就這麼點事,哭什麼哭,別哭了!”“我最受不了你哭鼻子,男孩子怎麼那麼愛哭啊!”“哭能解決問題嗎?沒本事軟弱的人才會哭!”

漸漸地,孩子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憤怒,家裏雖然少了雞飛狗跳的日子,但真正的傷害卻在孩子心裏慢慢滋生,愈演愈烈,文章開頭提到的自殘就是其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兩種不易被發現的傷害。

1、使孩子對憤怒情緒的敏感度降低

校園霸凌事件屢見報端,霸凌者的傷害方式不斷加碼升級,脫光衣服,抽耳光、用腳踢,我們不是被霸凌者,可光看這些報道都已經義憤填膺,憤怒得無法自已,可爲什麼被霸凌的孩子卻不敢反抗,一直順從地被打被罵,甚至被拍裸體照呢?

導致這一結果與被霸凌者懦弱的性格有關,但是不是也與他們對憤怒不敏感有關呢?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教育“不許哭”,每每發脾氣時都會被父母武力制止,讓孩子將憤怒壓抑起來,慢慢地,他對憤怒這種情緒的敏感度就會降低,表現出來的就是逆來順受,總挨欺負,卻沒有脾氣,讓人看着既可憐又可氣。

之前,我們提到了憤怒中也蘊含着力量,如果孩子從來不憤怒,他就沒有力量去打敗自己的懦弱,敢和欺負他們的人抗爭,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2、壓抑的憤怒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哭鬧時,我們打罵了孩子,讓孩子安靜下來了,這件事就到此爲止了嗎?遠遠沒有,壓抑下來的憤怒如同休眠的火山,會悄悄地積聚能量,待時機成熟時,突然爆發出來,比如,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或者因爲一件事突然變得歇斯底里。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平時文文靜靜的,很少發脾氣,但是隻要不能按時吃飯就會暴跳如雷,有一次她叫了外賣,外賣小哥送餐的時候晚了幾分鐘,她竟然歇斯底里的衝着外賣小哥吼了半個小時。

原來這個女孩小時候每次在學校犯了錯誤,他的父親都罰她不準吃飯,那時因爲自己力量小,不敢與父親對抗,她將這種憤怒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然而這種憤怒並沒有隨着她的長大而消失,一到飯點不吃飯,她壓抑的怒火就會瞬間被點燃。

由此可見,壓抑的憤怒有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千萬別覺得孩子不哭不鬧、不發脾氣,就真的沒事,有時風平浪靜才真的該警惕。

孩子發火了,怎麼辦

憤怒是一種本能,壓抑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所以,當孩子發火後,我們要幫助他疏導情緒,找出隱藏在憤怒背後的真實原因。

第一步,允許孩子發火,認同他的情緒

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最近老師留的作業明顯比平常多了不少,小勇很不滿,放學回家,丟下書包就開始抱怨、發脾氣,“留那麼多作業,什麼時候才能寫完啊!”

之前,媽媽看到小勇這個樣子,就會很生氣,“你抱怨有用嗎?班裏那麼多同學,難道老師只給你一個人留那麼多作業嗎?”這樣的對話,會讓母子衝突一觸即發。

現在,媽媽會這樣對小勇說:“快期末考試了,作業留得多,讓你很煩躁吧?你發火,我理解你。”這樣的對話,能讓小勇慢慢地冷靜下來,因爲他的感受得到了關注與理解。

第二步,引導孩子說出發脾氣背後的真實原因

心理學家艾耶·古羅·勒內說:“我們必須要傾聽自己的憤怒,因爲它能幫助我們保持個性的完整。”憤怒是一種“替代情緒”,這種情緒讓我們感到可控,從而讓我們隱藏了真實的原因。

比如,你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回家後,發現老公做了你不愛吃的菜,你大發脾氣,從表面上看你是與老公生氣,實際上是因爲你工作中受了委屈,而這種情緒發泄不出去,所以就轉嫁到了老公身上。

同樣的道理,孩子有時候發脾氣,也是因爲有些隱藏的原因在裏面,你可以對孩子說:“你發脾氣之後,心裏還有些什麼想法呢?能不能和我說一說呢?”當孩子處於憤怒之中時,他是沒有辦法思考問題的,給他一點時間,待他冷靜之後,他纔會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發脾氣,找出了真正原因,才能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

憤怒是一把雙刃劍,父母正確認識憤怒,允許孩子表達憤怒,引導孩子尋找到憤怒背後的真實原因,就能讓憤怒好好地保護孩子,否則,憤怒就可能傷害到孩子。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