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孩子的成長是所有家長們關心的問題,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家長就會發現一些孩子的不良行爲,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好的,以下看看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1

無處發泄,覺得懊惱,教他正確反抗,不然時間久了會自卑內向極端

孩子自己打自己這個考慮可能是心理上有壓力或者是在生氣,如果是這個症狀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找個心理醫生諮詢一下,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確定調理的方法,平時要經常鼓勵孩子或者是表揚孩子,不要去責罵他。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

孩子自己打自己的原因

小孩子自己打自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有可能是脾氣暴躁,性格缺陷引起來的,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敏感或者容易衝動,自我行爲控制能力比較差,情緒波動大,容易出現自己打自己的問題。

第二、有可能是出現了挫折、壓力大等社會心理因素造成了不良的防禦方式,用自己打自己這一類的攻擊行爲緩解壓力,甚至嚴重的時候會出現消極的念頭及行爲。

第三、也有可能是心理疾病引起來的,比如焦慮症、抑鬱症,這些心理疾病很容易讓人脾氣暴躁易激惹,因爲瑣事跟人爭吵甚至自傷等等。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2

爲什麼孩子一生氣就打自己

心理學對“情緒飢餓”的解釋很形象:人們對食物的飢餓很容易察覺,一旦飢餓難耐,只要進食就能改善這種狀態。但人們對心靈空虛、百無聊賴、精神不振、生氣焦慮等的不健康狀態卻很難擺脫,這種狀態就被稱爲“情緒飢餓”。

相對成人而言孩子更容易產生“情緒飢餓”,是因爲孩子在家庭關係中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她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家長控制。優米這樣大的孩子,甚至比優米再大一些的孩子(5、6歲),隨着心智的逐漸成熟,孩子們獨立人格開始萌芽,他們開始主動在行爲和心理上探索自我。行爲上他們和家長對着幹,你說東她偏要說西;心理上他們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晚上幾點睡他們想自己決定,而不是受制於家長。

往往這個時候,家長會認爲孩子開始出現“逆反心理”了,開始不聽話了,於是我們經常會拿出“家長權威”正壓孩子逆反,還不會合理髮泄情緒的孩子只能將負面情緒發泄在自己身上,於是他們會打自己的頭、抓自己的臉等等。但事實上不聽話是孩子獨立人格開始發展的第一步,每個孩子都會有這麼一個階段。

美國行爲心理學家約瑟夫·沃爾普曾說:對孩子而言“逆反心理”這個詞很反人類,他從來都沒有逆反,只是由於成長孩子們懂得了控制權的重要!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 第2張

如何判斷孩子“情緒飢餓”?

情緒是指人在受到刺激時產生的暫時性較爲劇烈的態度或體驗,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憤怒、恐懼、悲傷、高興、喜悅都是情緒,那我們

家長如何區分孩子到底是負面情緒還是“情緒飢餓”呢?

事實上,負面情緒一般只是一時的、短暫的,而“情緒飢餓”卻是由於長時間情感壓抑,從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被強制合理化的宣泄途徑。如果發現孩子具有以下幾個特徵,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

首先,孩子情緒起伏波動很大。

心理學家比斯庫認爲:兒童在不斷學習、判斷和感受的他人的情緒,所以孩子們的情緒常常是無意義的,他們的大腦還處於快速發育狀態,心智也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孩子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有可原。

但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性情緒波動起伏很大,一會大哭大鬧,一會又緊張焦慮,這就需要引起家長重視了。這是孩子情緒壓抑的一種表現。

其次,大吼大叫,很容易被激怒。

我們說了憤怒、焦慮時每個人的正常負面情緒,一般當我們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時都會伴隨傷心、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這很正常。但對情緒飢餓的孩子而言,他們會格外易怒、暴躁。這類孩子自我調控能力較差,很容易衝動,常常會在不該發脾氣的時候發脾氣,也常會因爲雞毛蒜皮的事大喊大叫。

再次,他們經常會情緒抑鬱。

情緒飢餓的孩子經常伴隨着情緒抑鬱,尤其當他們遭受挫折、或面對巨大壓力之時,這種抑鬱的情緒會格外明顯。

比如:遇到挫折,這些孩子會對周圍的事物毫無興趣,對經常出現在他視線範圍內的人感到討厭,對以前感興趣的東西突然喪失興趣,會覺得自己沒有朋友,感到孤獨等等。

最後,煩躁不安“情緒飢餓”的孩子會過分誇大位置的恐懼

比如,一旦情緒飢餓的孩子預測到要發生不利事件,他們就會顯得異常緊張和煩躁,這種過度緊張會影響大腦內壓力激素分泌,從而導致孩子認知能力下降,思維敏銳度降低,從而影響思考效率。

以上就是孩子“情緒飢餓”時可能會出現的一些行爲狀態,家長可以對照這幾條一一查證,看看你家孩子是否“情緒飢餓”。

爲何孩子會出現“情緒飢餓”呢?

很多家長不明白,現在的小孩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於一身,爲什麼還會出現“情緒飢餓”呢?其實,深究起來,孩子之所以情緒飢餓還是與家庭和學校的環境相關。

▼在家裏,“家長權威”作用下,傾聽孩子變得很難。

每個家長都很忙,大部分家長几乎不會抽時間聽孩子講什麼。

不管孩子打人或是打自己都只是一種情緒宣泄的方式,對孩子而言他們並不知道這種方式對還是錯,但他們知道只要這樣做父母就會注意他。

就像優米晚睡,其實在我兇她之前,她一直強調再玩5分鐘,只不過被我選擇性忽略掉了。對於2歲的優米而言,她自己可能不知道5分鐘到底有多長,這才讓她一拖再拖每天都搞到很晚。而對我而言,說好的5分鐘怎能不算數呢,是不是欠揍?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失敗的溝通帶來的結果。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 第3張

▼在學校,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學習環境,都會影響孩子情緒,造成情緒飢餓。

不得不承認

有些老師會格外嚴格,他們甚至會不講方式、不講場合地批評或懲罰孩子,當次數越來越多,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思想包袱”,這種環境下很容易出現“情緒飢餓”。

當然還有經常被聲討的“校園霸凌”,由於這一代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性格都會比較自私,一旦誰碰觸了自己的利益,一定會產生衝突,甚至上升到校園霸凌,這也會造成受害孩子“情緒飢餓”。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飢餓”,一言不合就打自己,我們要怎麼辦呢?

首先,不要過分將注意力放在孩子打自己這件事上。

一般而言孩子最會感知家長的情緒,他們在情感上比成人更敏感。爲此,在孩子打自己這件事上父母最好不要太緊張,更不要大聲呵斥去制止。

如果擔心孩子傷到自己:家長可以輕輕抓住他的手,或抱緊他拍拍他的後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和而堅定。這種堅定會讓孩子知道,父母在接納他的負面情緒,也會讓孩子慢慢在自我傷害中抽離出來。通過情緒上的接納,讓孩子學會淡化“自虐”行爲。

其次,引導孩子尋找正確的發泄渠道。

孩子傷害自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找不到其他的發泄渠道。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生氣時爲什麼會自我傷害?"。評論區一位家長的回答被頂到了最上面,我認爲非常有道理,這位家長說:當憤怒和悲傷無處釋放時,那就對自己動手好了,因爲生氣時傷害自己最容易。

所以,如何引導孩子找到一個正確的.發泄渠道就尤爲關鍵。這裏要批評優米爸說的“誰惹你,你就去打他,千萬不要打自己”。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生氣的時候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不能打自己,更不能打別人,但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發泄憤怒”。

比如,我們可以在家裏建造一個孩子的特定空間,將這個空間命名爲“冷靜空間”,

在這裏放一些可以幫孩子、大人發泄的工具。廢報紙、沙發墊、橡皮泥等等,如果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可以來這裏撕報紙、捶打沙發墊、捏橡皮泥等。

最後,家長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門藝術,由於孩子心智、表達能力都不如成人,親子溝通很容易出現障礙,長期的溝通障礙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緒飢餓”,如何有效的溝通就成了家長的必須課。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3

孩子爲什麼會自己打自己

這是一種本能,你不必在意, 只要注意孩子的指甲別抓破頭或臉就可以了,你可以和他說,打人不是好孩子,打自己頭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不打寶貝,寶貝沒做錯事。小侄子小的時候,也是喜歡用雙手拍打自己的頭,我就是這麼給他說的,那時也不知他聽懂沒,反正後來就不打了。

寶寶的這個情況, 是爲了吸引周邊大人的注意力而產生的. 寶寶已經有了自己一定的行爲判斷能力了, 在他感覺他不被重視, 或者沒有成爲焦點時, 表現欲強烈的寶寶就會拿出吸引大人注意的方法來讓自己成爲焦點. 建議注意家長在家庭中的言行,多陪孩子,多疏導,盡最大可能的探尋孩子內心的想法和孩子對事情的態度,在他們心中精神的需求遠遠高於物質的需求要。

一個家庭,孩子很重要,多關心愛護 ,好好照顧小朋友。 作爲大人, 平時可以多和寶寶交談, 多關心寶寶的行爲、舉止、言談等,讓他感受到大人對他的關愛,這樣,他打自己的舉止就會逐漸減少。

(1)請不要聽見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時候,大人往往覺得很煩,但如果只是拿個玩具或食物給他,並不能滿足孩子的真正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在身旁陪他玩,和他說話。成人瞭解孩子,就得付出觀察的時間,您不妨在喝斥孩子“不許哭”“老實點”之前,也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他的傷心情緒。

孩子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心理 第4張

(2)請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歡的事情時,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真笨!”是一些父母指責孩子的口頭禪,即使心中並非真的那樣想,卻經常隨口而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顯現出的自我評價是從周圍人的反應中建構出來的,如果他常聽到“差勁”“笨拙”等字眼,使得他對自身的價值不夠樂觀,而在嘗試新能力的表現上大打折扣。

(4)請不要把我留在陌生的地方。

如果兒童對養育的環境並不熟悉,又不瞭解照顧他的人,這種經驗對幼稚的心靈無疑是一種創傷。因爲孩子無法理解父母去那裏了,更擔心父母一去不回。怕生、黏人、常有恐懼感的孩子大多經歷了這樣的早期生活

(5)請不要常給我糖果、玩具、書籍來代替你自己。

父母們在家裏經常做一些兒童不能參與的工作,或者爲了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忽略孩子。然而,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共同交流的時間,糖果、玩具等物品都不能取代善講故事的媽媽和能夠與自己遊戲的爸爸。

(6)請不要強迫我吃你認爲好吃、該吃的東西。

中國人非常注重飲食,覺得孩子的吃比其他問題都重要。飲食,原本爲了健康,使人更有活力;如果在孩子的三餐上花過多的時間精力,而使豐富的環境嘗試相對減少,對於孩子生活目標就顯得本末倒置了。

(7)請不要今天親我、讚美我,明日打我、責備我。

有的父母情緒起伏很大,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百依百順;情緒惡劣時,就會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經歷了這種強烈的外界情緒感受,會產生很大的不安。

(8)請不要在我過多任性、無理表現時,反而放鬆給我的約束。

孩子有時會表現出任性、無理取鬧,如果成人不堅持已經告知孩子的原則,以後孩子就會用各種方式爭取他想要達到的目標,從而帶來育兒上的困擾。要知道,安靜的孩子是來自權威式的家庭。這裏的權威不是指專制,而是允許孩子表達意願,而最後的決定權是在父母的一致決定上。研究表明,這種形式的家教對孩兒的社會適應能力頗爲有效。

(9)請不要哄我、威脅我,給我不能實現的諾言。

孩子發生自己的小問題時,成人容易馬上做出指責的反應。然而,家長生硬的態度,常令孩子感覺自身問題的渺小,往往出現自卑心態。所以,留心觀察孩子犯錯誤的原因,檢討親子之間相處的各種可能,是現代父母應該用心的地方。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