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不愛打招呼的寶寶

不愛打招呼的寶寶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愛打招呼的寶寶,打招呼對於小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教育性的問題,面對打招呼的情況需要從小酒教育孩子時非常重要的,所以面對教育孩子禮貌問題,以下分享不愛打招呼的寶寶,

不愛打招呼的寶寶1

爲什麼在家活潑開朗的孩子,一到家外,就蔫巴了呀?連招呼都不打,這麼沒禮貌,讓父母多沒面子!

見了熟人、客人甜甜地說一聲:“奶奶、爺爺或叔叔、阿姨好!”這樣的寶寶人見人愛。可偏偏有一些孩子,在家裏有說有笑、非常活潑,見了外人、即便是認識的人也不肯打招呼;甚至被爸爸媽媽督促着,仍金口難開,令父母很尷尬,只好怪孩子:“你怎麼這麼沒禮貌?”

“閉緊我的小嘴巴”

星期天,媽媽帶着3歲的佩佩出去,一上電梯就碰到了幾位鄰居,媽媽熱情地和他們寒暄、媽媽暗暗地捏了捏她的小手,示意她招呼叔叔阿姨。佩佩卻兩眼盯着地上,絲毫沒有反應;媽媽忍不住了:“乖,快問叔叔阿姨好!”佩佩緊閉着小嘴,彷彿沒聽見似的。媽媽有些難爲情,她弄不明白,女兒活潑外向、伶牙俐齒,跟小朋友玩得也不錯,可爲什麼見了長輩不打招呼呢?

不愛打招呼的寶寶

寶寶心裏話

電梯裏有好幾個人,我怎麼打招呼呀?媽媽已經向他們問好了,幹嗎還要我說?我也不喜歡被媽媽逼着招呼別人。

行爲解密

如果需要打招呼的不只是一兩個人,寶寶有可能一時不知道如何應對;或者認爲挨個問好很累,而這個行爲是爲父母做的,不是自己情願的,索性就全免了。這說明寶寶還沒掌握同時和多個人打招呼的技巧,也不懂得見了人要打招呼是禮貌行爲。

2歲左右,寶寶的自我意識和自尊心開始萌芽,3歲時一些孩子就顯示出自己的主見,因此在被父母要求着向他人問候時,自尊心強的孩子會感到很沒面子、產生逆反情緒,以沉默表示抗議。

媽媽拆招

招數1:說明打招呼的'理由

寶寶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學會與人交往。所以,媽媽可以藉助講故事、看圖畫書和在生活中的場景啓發孩子:熟人間打招呼是一種禮儀,表示一個人懂禮貌、有修養,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它能使我們成爲一個受歡迎的人;而且,打招呼之後,問候的和被問候的人都能感到愉快。

招數2:瞭解寶寶的想法

教子的前提是“知子”。媽媽不妨先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然後告訴他具體怎麼做,比如讓孩子說說在見到的人中喜歡誰,引導其在下一次見面時主動問候這位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如果孩子能邁出這可喜的第一步,接下來拓展到一次向兩個人問好、逐漸適應問候更多的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媽媽要真誠地做個表率,以自己的熱情感染孩子。

如果出現孩子不願招呼人的局面,以轉移話題的方式代替指令性的語言,引導寶寶開口說些他感興趣的事,纔是媽媽明智的做法,因爲反覆的提醒和批評可能使大家都面臨更爲嚴重的尷尬境地,還容易強化孩子的這個行爲。

不愛打招呼的寶寶2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家的孩子會與別人打招呼嗎?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回想一下,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你會與別人打招呼嗎?當你沒有主動與別人打招呼的時候,你的父母是怎樣一種態度,會與你說什麼、做什麼呢?回想之後,對於打招呼,讓我們的孩子慢慢來。

打招呼,目的何在? “來,叫阿姨。”當碰到父母的朋友時,孩子一般會被這樣要求。他們往往會有兩種反應:要麼甜甜地說一句“阿姨好”,要買抿着嘴不作迴應。大多數父母會希望孩子是前一種:嘴巴甜、懂禮貌、家教好。“那樣纔是‘面子’有光。”如果碰到第二種不待見的情況,父母可能會感到羞愧,更甚者會當面呵斥孩子“讓孩子丟臉了。” 可爲什麼會有第二種孩子?人與人打招呼的目的又是爲了什麼? 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打招呼,可以是點頭、微笑、問號、擁抱,等等。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離不開與他人接觸。

不愛打招呼的寶寶 第2張

打招呼,則是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因此對每一個人來說,從胎兒到出生,再到長大成人,人的本性決定了他需要在這個社會立足、成長和進步,必須學會最自然的交流方式——打招呼。 另一方面,當打招呼成爲一種社會文化後,也成了父母必須從小開始教導孩子的“本領”之一。孩子學會了這種“本領”,也會更好地在社會開展人際交往,從而受益一生。 別落入“面子”陷阱 “‘打招呼’很重要,我就該好好教他!”許多父母以爲,自己在用心地教孩子打招呼。當孩子怎麼都叫不動、不聽話、不懂得叫人時,自己便是“臉面無光”,於是心有不滿,嘲笑孩子“別人的孩子就比你強”,或者當中呵斥孩子。如此一來,孩子只會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心理,甚至變得懦弱、退縮、害怕失敗,從而影響他良好性格的養成。 可能有一天,孩子真的“估計”父母的“面子”而選擇了開口打招呼,但在他看來,他只是完成了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之後沒有更多的交流敷衍了事。 孩子這樣的打招呼方式,又是否違背了你的初衷了呢?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