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爲什麼愛唱反調這是什麼心理

孩子爲什麼愛唱反調這是什麼心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爲什麼愛唱反調這是什麼心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孩子愛唱反調的適合,在這樣的心理對於我們來說也是有很多注意的教育方式的,以下分享孩子爲什麼愛唱反調這是什麼心理。

孩子爲什麼愛唱反調這是什麼心理1

壯壯快4歲了,一直挺聽話。可是最近不知怎麼回事,愛和爸爸媽媽頂嘴。比如叫他幫媽媽拿個東西,他根本不聽,還會還嘴說讓媽媽自己拿。說好的只玩半個小時就回家,時間到了就是不認賬,而且嘴上還一邊說着“我就是不回去”一邊跑得遠遠的,要不就是賴地上不肯起來。真讓我頭痛。

專家解讀

3~4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發展的上升期。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在發展,孩子自己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覺得自己變得能幹了。

因此這時候,孩子對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力,也開始強調自己的想法和意志了。當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產生衝突時,孩子就會變得愛頂嘴、愛唱反調,這也是爲什麼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的原因。

孩子爲什麼愛唱反調這是什麼心理

孩子不聽話、唱反調一般會有幾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想以這種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這也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父母:“我覺得你們不關心我。”這時候父母需要反思,是否忽略了孩子的一些需求,沒有及時迴應孩子,尤其是一些在父母看來無聊、幼稚的小事。

比如孩子撿到一塊好看的石頭向父母誇耀,希望得到誇獎,而父母卻覺得石頭很髒,責令孩子馬上扔掉,或直接就忽視孩子的感受,當作沒看見。

第二種情況是企圖以頂嘴的方式反抗父母命令式的要求。比如叫孩子幫媽媽拿東西,可他就是不願意。這時候父母不妨換掉自己“命令”的方式,以平等的態度請求孩子的幫助,並在孩子完成後及時地給予誇獎和感謝。

要知道自我意識的發展也包括自尊心的發展,用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不僅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能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自尊體驗,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正確判斷。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孩子天性好動貪玩,缺乏紀律意識,不願意遵守大人制定的規則。比如“ 說好只玩半小時就回家,但到時間不肯走”就是這樣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不講道理,然後採取嘮叨、批評、恐嚇,甚至打罵的方式來管教。

這樣的方式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就此關上了親子交流的大門——孩子以後不再願意和父母溝通,反而更容易採取頂嘴、不講理的方式來反抗。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套共同遵守的行爲準則以及合理的獎懲制度。比如約定每次看電視只看半個小時,遵守的話第二天可以多看 10分鐘,否則第二天就不能看。如果孩子仍舊不願遵守,也不接受約定的懲罰,家長要嚴格執行懲罰,孩子的哭鬧可以採取冷處理。

要注意的是,這套制度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制定、遵守,賞罰分明,還可以製作家庭成員的獎懲記錄表貼在家裏。有了父母爲榜樣,相信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紀律、規則的制約。

孩子爲什麼愛唱反調這是什麼心理2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一向乖巧溫順的孩子,到了三歲左右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特別愛和家長“唱反調”,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真的是頭疼。

不管一件事對還是錯,對他是好是壞,總是跟大人對着幹,你讓他往東偏往西,讓人擔心是不是要變成“問題小孩”了。

這種心理也稱爲“逆反心理”,家長不必過於憂慮。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時期,是他試圖爭取獨立的表現。

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深入瞭解孩子,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

以下五點,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關鍵原因: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得不到滿足

父母過分遷就,孩子恃寵而驕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家長遇事嘮嘮叨叨

缺乏感情溝通

當孩子和我們唱反調時,父母首先不能失控,靠大發脾氣、甚至打罵去“鎮壓”孩子。

所謂“逆反心理”就像彈簧,你越往下壓,它彈得越高,和孩子硬碰硬是最無濟於事的辦法,還可能使得雙方情緒更加對立,親子矛盾升級。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爲了反抗而反抗,家長應該在尊重理解孩子、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加以引導。

下面幾個小妙招,讓你輕鬆解決孩子“唱反調問題”。

1、教孩子換位思考

第一季《爸爸去哪兒》裏張亮的教育方式讓人印象深刻:天天一開始十分不聽話,對別人的指令視若無睹,張亮採取的正是換位思考的方式。

他讓天天扮演村長下達遊戲任務,自己演出天天不聽話、耍賴皮的樣子,問孩子“你感覺怎麼樣”,然後做出正面的示範。

通過前後兩種態度的鮮明對比,天天若有所思,從此之後就蛻變成我們所熟知的那個“捧場王”,對村長和爸爸都十分配合。

成長,就在那一瞬間發生了。

在孩子“唱反調”問題上,張亮可以說是做了個教科書式的示範。

家長們以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妨也試試這種方法,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體會自己的不聽話行爲對別人來說是什麼感受。

這樣一來,孩子更能體會父母的心情,雙方得到彼此的理解,問題就更容易解決了。

2、巧妙利用孩子的遊戲心理

在遊戲中,抓住孩子好勝心強的心理,與孩子比賽,比比看誰做得快、做得好。並且有意讓孩子贏,增強了他的自信心,這樣能激發出孩子更樂意做、做得更好的決心。

其實孩子在遊戲時候興致是最高的,在玩遊戲的時候可以角色代入,體驗感十足。

孩子爲什麼愛唱反調這是什麼心理 第2張

做過父母的都有這樣的體驗,孩子特別小的時候,用手把臉擋起來,再放下來,孩子滿臉寫的興奮,這便是孩子體會到的最簡單的遊戲。

家長大可以利用孩子的遊戲心理,來巧妙引導孩子做出我們希望的行爲。

例如讓孩子吃飯,他就是不願意吃的時候,家長就可以採取和孩子比賽的方式,看誰吃的又快又香。孩子的勝負欲被激發,也就積極投入到吃飯中了。

3、給他選擇的空間

家長強迫、命令式的言行最易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像大人一樣,孩子們也喜歡那種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感覺,這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不錯。

就像在某一期的《爸爸去哪兒》裏,嗯哼去小泡芙房間玩,杜江臨走時跟嗯哼說20分鐘後來接他,嗯哼不樂意,跟爸爸唱反調,但是杜江並沒有生氣或指責,平靜的跟兒子說清楚:是現在就跟我回去還是我20分鐘後來接你?結果嗯哼愉快地選擇了後者,皆大歡喜。

正確的給孩子選擇是讓孩子選擇“先做”還是“後做”,而不是“做”和“不做”,例如孩子不想洗澡,讓孩子選擇“是媽媽先洗還是你先洗?”而不是直接說“你到底洗不洗?”

孩子有了一定選擇空間,會更樂意接受,父母和孩子溝通起來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討價還價,更輕鬆。

4、故事人物來引導

孩子都愛聽故事,看動畫片,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是孩子模仿和崇拜的偶像,當孩子唱反調時,不妨可以發揮孩子偶像的榜樣作用,通過給孩子講故事的方法,暗示孩子要向自己崇拜的偶像學習。

比如孩子不愛學習,可以跟孩子講囊螢映雪的故事,通過主人公艱苦學習的事蹟啓發孩子,也是一種引導孩子思考的方法。

很多時候外界作用對孩子行爲的改變或影響微乎其微,最重要的是能激發孩子內心的驅動力,讓孩子自己有所思考和感悟,才能真正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5、轉移注意力

有些時候孩子非要任性做一件事時,也只是出於一時的衝動心理,家長沒必要一直在這個事上跟孩子糾結,可以通過別的事悄悄轉移孩子注意力,孩子就會不自覺忘記了自己剛剛的想法。

比如大冷天還非要吃冰激凌,不吃不罷休。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商量週末的旅行計劃或一會帶他去某地遊玩等,轉移孩子注意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孩子處於叛逆期時,產生逆反心理和唱反調行爲,雖然是正常現象,但在這個時期如果得不到家長正確的引導,就容易變得以自我爲中心,多疑、不合羣等等。

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唱反調問題,並採用合適的方法去幫助孩子,引導孩子。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