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有人說:“陪伴纔是最長情的告白!” ,建立了融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更加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看看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1

1、缺少陪伴,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變得疏遠

在孩子小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如果長時間不見,關係自然會變淡,儘管父母和孩子是十分親密的關係,但長時間沒有陪伴,就偶爾見一次面或者打一次電話的話,關係還是會變得疏遠。

很多家庭孩子都會讓家裏的老人帶,孩子童年都是陪着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輩給孩子洗漱做飯,接送孩子上學,而父母只是在外工作,沒有陪伴孩子,最多的是的孩子過節過生日時給孩子買一些禮物當作補償。

但這種補償也不一定能起到效果,因爲父母長時間在外已經不瞭解孩子了,孩子遇到問題更願意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傾訴,如果父母一回來見面就對孩子十分嚴厲,那麼孩子對父母的厭惡就會加深,那之後和父母的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遠,感情也會越來越淡。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

2、孩子性格敏感,缺少安全感

其實小孩子小時候都會開始有一種對比的心理,比如出去玩或者上學時,見到身邊的小朋友都是有家長陪同,難免他心裏會有失落感,久而久之,孩子心裏可能會變得脆弱。

因爲缺少父母的陪伴,又或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孩子無法解決就很可能將這種痛苦藏着,自己獨自消化。等孩子大了就會養成自卑、不自信、十分敏感的性格。遇事選擇逃避,生活中獨來獨往,敏感且沒有安全感。

3、不願意與人溝通

那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性格不僅會變得敏感,還會變得孤僻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和身邊的小朋友對比很可能會有自卑的情緒,爲什麼別人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陪,而自己卻沒有?

這種感覺會越積越多,慢慢的孤僻自卑,就更不願意和別人交談。本來缺少父母的陪伴,再加上不願意交朋友,無法和身邊的人傾訴自己的苦惱。那麼孩子心裏將會越來越寂寞孤獨,會把一切的痛苦藏在心裏不願意發泄出來。

在現在的社會裏,很少有家庭只靠一個人的工作來養活全家人,所以很多年輕的夫妻兩個人都會出去工作,家裏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交給老人來照顧。

俗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很多家庭的父母都因爲工作的原因而無法經常回家,缺少陪伴孩子的機會,更有甚者,因爲太忙,一年都見不了孩子幾次。就這樣等着孩子年紀慢慢長大,孩子和老一輩的關係越來越好,但是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如果就這樣放任着不管,會對家庭帶來無法挽回的影響。

在外辛苦工作的父母也是希望孩子能擁有一個更好的童年,更加優秀的生活環境,這樣做是爲了孩子好,但是父母卻不知道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是最需要家長陪伴。那是爲什麼呢?

因爲在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年齡還是太小,他們的意識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若是沒有父母在一旁的陪伴和教導孩子很容易養成不好的性格,比如說缺少安全感、不自信、十分脆弱等等。另外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孩子會和長輩關係越來越好,生活中的做事風格和個性都會向老一輩靠齊。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2

孩子需要乖嗎

爲何教孩子學“乖”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個很大的誤區——教孩子學“乖”。評價孩子時,動不動就說“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將“乖”當成了教育標杆,具體就是聽話,按師長和家長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語當中並沒有相應的詞語。

而在塑造這樣一批批“好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獨立空間,甚至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是一種片面強調孩子社會性的.教育理念。現在的學校評選三好學生,爲什麼十之七八是女孩?

在所謂的“優秀生”裏,爲何永遠沒有調皮孩子的身影?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爲比起男孩子的好動,女孩子更容易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不吵不鬧、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們這個社會認可的“乖”孩子標準。

這樣的三好學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認爲,那些不聽話的調皮孩子也有可取之處。比如那些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雖然常會被老師教訓,但每次挨批後,都能立刻抖擻精神繼續調皮。所以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學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調節心態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種能力,能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今後的人生,這對他們日後步入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 第2張

爲何孩子心胸狹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傳統“圍牆式”的家庭教育,校園也不是傳統物理意義上的校園,孩子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的師資以及硬件設備。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爲什麼孩子的心胸卻變得狹小了?只會關心自己身邊的事,過去那種“煮酒論英雄”式的氣魄,爲國家前途、爲人類理想奮鬥的抱負,在今天的年輕一代身上已難覓蹤跡。

因爲我們的家庭教育將過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識的增長上,已經無暇將英雄式的理想灌輸給孩子。在國際上,中國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認的,可這種對知識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變得狹小的一個重要原因。

爲何孩子不願回家

我發現大部分父母的言談間還是把“兒童”的概念縮小爲“學生”。孩子的生命就是這樣被壓縮到一個方面,以此來換取成功,代價未免太大。我們應該牢記:“兒童”的概念內涵遠大於“學生”,兒童除了在學校要當好一個學生外,在家裏、在社會中還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給孩子創設的“學習家園”,還應該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爲什麼現在那麼多大學生放假不願意回家?就是因爲在他眼裏,家裏是一所“文明監獄”,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學習。現在有的家長總愛陪着孩子做作業,我覺得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總之,孩子要適合家庭教育,也要讓家庭教育適合孩子,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可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大多數家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的關係變爲單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圍着學校轉,結果卻犧牲掉很多培養孩子品質的機會。其實學校也可以協助家庭教育,優秀的家長應該把握隨機的教育機會。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