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在很多家庭中,孩子被放在第一位,將現在出現的問題解決好,孩子纔有可能發展得更好,所受到的陪伴與教育影響會伴隨一生,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利於孩子日後的發展,看完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1

爸爸媽媽比小孩更必須受文化教育

一、生了小孩,你也就不可以“退換貨”

教育小孩是人們最重要而又最艱難的大學問,它比一切工作中都難。

爸爸媽媽是小孩絕不離休的教導主任,抱有對小孩一生的義務。不管你應對的是哪些的小孩,你都沒法悔約或是“退換貨”。

小孩的運勢把握在父母手裏。不管爸爸媽媽工作上多麼的取得成功,也抵不上教育小孩的不成功。把奇才塑造成庸人,是對家中和人類發展史較大的違法犯罪。因爲大部分家中都只有一個小孩,人們大約連就改的機遇都沒有,連賠償的機遇都沒有,因此人們只能把這個唯一的孩子的教育成功了,這基本上就是說家中最重要的取得成功,也就是你一生最重要的取得成功。

農戶種農作物,只靠愛,不好,只能懂種農作物之道纔有好收成。

教育小孩,僅幸福,不足,只能懂孩子成長規律性纔有好未來。

中國必須文化教育的,並不是小孩,只是爸爸媽媽。

二、不容錯過小孩發展趨勢的關鍵時期

發展趨勢的關鍵時期:就是指人們的'某類個人行爲、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把握,在某一階段發展趨勢更快,最非常容易受影響。

假如在發展趨勢關鍵時期對小孩施加恰當的文化教育,他學習培訓起來既快又好,通常可以接到事倍功半的實際效果;一旦錯過了關鍵時期,學習培訓就必須花銷好幾倍的勤奮纔可以填補,乃至將始終無法挽回。

1、你掌握是多少小孩發展趨勢的關鍵時期?

例如:

★學習培訓吞嚥關鍵時期(6個月)。

★紀律標準關鍵時期(2.5—5歲)。少年兒童習慣養成產生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產生的性情、個人行爲、習慣性通常到長大了也始終不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言發展趨勢關鍵時期(3—5歲)。

★創造力發展趨勢關鍵時期(2—8歲)。

★文化藝術關鍵期(6—十歲):這一階段的很多小孩,十分好奇心,愛動腦子,難題非常多。應當考慮小孩的求真衝動。

★金子閱讀文章期(8—十四歲):假如錯過這一時期的科學研究閱讀文章具體指導和很多閱讀文章,可能給孩子成長導致無法填補的遺憾。

★單獨關鍵時期(12—16歲):這一段抓不太好,小孩將始終長不大。

三、給父母的“10條提議”

1、(說給爸爸)下班了的路應該是回來的路。

小孩讀中學以後,更必須爸爸的關愛。做爲爸爸,務必意識到自身肩膀的文化教育義務,一定要記牢:下班了的路應該是回來的路。與爸爸媽媽一起吃飯的小孩更出色。據科學研究組織調研:與爸爸媽媽一起共進午餐的中小學生,能得到不錯的營養成分,較高的平時成績,非常少出現吸菸、飲酒、吸食毒品、打架鬥毆、提前性生活等。

不要在小孩用餐和晚上睡覺開展文化教育;不必把和小孩溝通交流,都變爲對孩子教育。

2、爸爸媽媽努力學習,小孩天天向上。

爸爸媽媽更改,小孩更改。小孩的難題大多數是父母教育不善導致的。小孩“得病”,爸爸媽媽一定要“服藥”。好爸爸媽媽就是說一所好大學。爸爸媽媽是小孩的最好是的“樣本”。以身作則勝於言教。做爸爸媽媽的,要與小孩一起成長。

3、教育小孩的前提條件是掌握小孩。

把小孩當人,掌握孩子成長規律性。英國教育學家杜威說:“少年兒童並不是並未長出的成年人,童年期有其本身的內在價值”。小孩進到中學以後,非常容易將自身封閉式起來,做爸爸媽媽的,一定要了解小孩,尋找與孩子溝通的語言登陸密碼,但要留意惜“言”如金。

完善的爸爸媽媽,應當學習培訓少年兒童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多看看一些上門家教期刊雜誌,掌握小孩不一樣成長過程的特性和規律性,常常與孩子溝通,搞清楚小孩在想幹什麼,在幹什麼。

4、一定要管小孩,關鍵是如何管。

文化教育的最基礎的目地是塑造“一切正常的人”。

“一隻手”、“一隻眼”和“一根筋”文化教育均不可取。

換一種構思教育小孩。

勤奮豐富多彩自身的教育理念。

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父母。

許多爸爸媽媽愛得糊里糊塗,愛得移位,有時候又愛得太過。

不必塑造“非常寶寶”。

愛情是一門造型藝術。愛必須表述也必須行動。有時候一個相擁勝於萬語千言。

愛要適當,不必讓這份愛隨處可見。嬌慣的結果是損害。

6、不可以公然教育小孩。

7、不必徹底把小孩交到老人或家庭保姆。

8、在小孩眼前多誇老師。

學好用器重的目光看教師。父母和老師同一碉堡的老戰友,一定要和老師結爲同盟軍。假如父母在小孩眼前一直囉囉嗦嗦述說教師的“並不是”,指責教師,乃至和老師爭執,總是提升小孩對教師的牴觸心理狀態。長此以往,被害的是小孩,吃大虧的是父母。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2

完美主義型父母——平庸無能型孩子

代表口吻:“凡事要力求最好。”

很多事往往物極必反,越是追求完美,結果可能越不完美,在育兒中尤其如此。完美主義的父母要求太高,孩子在重壓之下,從行爲到心理都會變得謹小慎微。心理壓力大,做事就容易出岔子,繼而陷入惡性循環。此類父母要想得開,凡事留有餘地,不要過分追求完美。要知道,不完美才意味着能進步,太完美的事物反而不長久。

獨裁型父母——唯唯諾諾型孩子

代表口吻:“我說的都是對的。”

“爲什麼不喊叔叔阿姨好!”不少父母都會因孩子“上不了檯面”而惱火,殊不知,這種指責正意味着,你是一個獨裁型父母。父母過於強勢,不允許孩子說話,他們就像“習得性無助”的小狗,性格容易唯唯諾諾。這需要父母及時察覺到自己的壞性格,並逐漸在生活中改變,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對孩子多表揚,少指責。

冷漠型父母——孤獨型的孩子

代表口吻:“去去去,別煩我。”

並非每對父母都能給孩子一個“溫柔鄉”。某些人天性涼薄,只愛自己,或藉口忙工作,根本不會愛孩子,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孤僻、不善交往,長大後難以形成穩定的親密關係。冷漠型父母要改變自私的性格,與人爲善。但千年寒冰沒那麼容易融化,這樣的家長需要求助心理諮詢師。

不自信型父母——缺乏自尊心的孩子

代表口吻:“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對不起你!”

喜歡自責的人多半不懂得自我尊重,這份不自信還會傳染給孩子,讓他們從小就缺乏自尊心。爸爸媽媽是孩子的心靈支柱,前者口中的自責以及自憐自艾,在孩子聽來,卻像是支撐自己幼小生命的柱子轟然倒塌。爲人父母,要能給孩子撐起一片天。缺乏自尊的父母,不妨多看看自己的優點,或者每天寫下自己、孩子、伴侶值得稱讚的三件事,事無鉅細都可以記錄,每週回顧。

極度自愛型父母——失去自我的孩子

代表口吻:“你這樣,讓別人怎麼看媽媽啊。”

這樣的父母,說輕點是喜歡攀比,說重了就是一切以自我爲中心,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要爲自己的“面子”服務。孩子首先會爲了父母活着,努力讓他們在別人眼裏“高大上”;其次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攀比,一切爲了別人的眼光,最終失去自我。爲了孩子能活出自己,這類父母請趕緊醒悟過來,少注重外在,多修飾內在,與孩子一起進步。

暴力型父母——暴力型孩子

代表口吻:“你又皮癢了?”

“你怎麼又打其他小朋友?看老子不打死你!”這樣的對話何其可笑。以暴制暴是不少老式家長和暴躁男性的專利。這樣的人往往爲人處世都簡單粗暴,纔會在教育孩子時顯露出“本真”。生活在暴力的陰影下,孩子就像叢林裏的狼,學會了“誰的拳頭大誰就能贏”,他們用暴力達到目的的行爲模式也就不難理解了。建議這類家長多讀書,用文明沖淡暴戾的心。

過度保護型父母——自立性不強的孩子

代表口吻:“你別管,有我呢。”

有些家長就像“老鷹抓小雞”遊戲裏的母雞一樣,把孩子庇護在羽翼之下,不讓他經受任何風吹雨打,殊不知,孩子也同樣看不到外面的鳥語花香,甚至會因爲曬不到太陽而得“軟骨病”,一生難自立。因此,過度保護型父母一定要敢於放手,不要包辦,讓孩子自己去闖。一般來說,不自信的人同樣不信任他人的能力,過度保護型父母一來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二來要相信自己。必要時可求助心理諮詢師,在專業幫助下培養自信。

怨念型父母——愚孝型孩子

代表口吻:“反正也把你拉扯大了,氣死我算了。”

生活中,有些人一張嘴就是怨念、委屈,把自己說得一文不值,動不動就把“死”掛嘴邊,好像爲家人、朋友做出了天大的犧牲。這些話,說給外人聽,頂多是丟了朋友,成爲孤家寡人;可說給孩子聽,多半會養出愚孝的孩子,他們對母親的任何要求不加分辨,盲目跟從,進而影響婚姻。抱怨像口臭惹人厭,而動不動要死要活,更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這樣的父母要認識到,自己都不愛自己,天天把生死掛嘴邊,孩子早晚也會醒悟,也不會愛你、尊重你。趕緊醒悟吧,做個自強自愛的人,孩子纔會愛你。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