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現在大多數的家長因爲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去陪伴照顧孩子,但是孩子是想要父母陪伴的,下面看看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1

第一個:三歲之前

也就是寶寶在上幼兒園之前,這個時間,他們都是最粘母親的,孩子就這樣,和誰長大的就和誰比較親,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缺少了媽媽的陪伴,很有可能就會在心理上,或者是沒有安全感。給寶寶的心靈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了,想必我當時的那種很衝動以及易怒的性格,就是因爲從小沒有媽媽的陪伴而形成的。

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第二個:生病的時候

這也是孩子最需要媽媽的時候,試問孩子生病,你都不管不問,那你什麼時候能出現呢?難道你還會指望等到老了之後,孩子會去慰問你嗎?所以有的時候,媽媽是孩子的一劑良藥,有媽媽陪着,孩子的病也會更快的好。

第三個:受到委屈的時候

孩子在還小的時候,是沒有承擔委屈的能力,所有受了委屈,第一個想到的也會是媽媽。所有當孩子有了委屈後,你要做的就是把他們抱在懷裏,等他們發泄完了。之後再去傾聽,這樣時間長了,孩子也會得到更好的滿足,一切都不是事了。

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2

1、0~3歲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家長全身心地投入,因爲我們的陪伴會使孩子對母親產生強烈的依賴情結。而這個時候也是孩子安全感的一個集合週期。

在這個階段如果說我們給孩子了充足的愛,孩子在後來的一生當中都不會缺乏安全感,在家裏我們可以給他讀一些繪本,帶他經常去公園,上早教,甚至融入大自然等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無時無刻都能感覺到,自己的母親是對自己有着濃濃的愛意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再不會缺乏安全感。

2、3~6歲的陪伴

3~6歲的孩子,基本上是學前班的階段,也就是幼兒園的黃金成長週期,這個時候是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週期,有很多的事情我們可以在這個時候進行教導。

比如說,一些秩序性的問題如何排隊不能插隊,吃飯的時候的禮儀、如何拿筷子等等,在開始交朋友的時候和大家的一些社交的往來和朋友之間的一些交往都會在這個時候給孩子進行灌輸,這個時候給孩子教會一些人生中的小道理,讓他從中間去明白,如何去交朋友,如何和人溝通,慢慢地展開自己的第1次的人生社交

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第2張

3、6~12歲的陪伴

6~12歲就是孩子的小學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是一種潛伏期,看起來四平八穩,其實上是最有風險的階段。因爲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形成了價值的心理取向,雖然這個時候交的朋友不一定能夠長期地保持下去,但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他未來的'一種心理的建設。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關心孩子他如何去交朋友,如果去面對自己的正常社交,我們應該和孩子在多溝通,多談心,千萬不能開始要放手了,因爲現在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這樣的一個階段。能否平穩地度過,他的青春期,其實在這裏就可以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4、12~17歲的陪伴

這個階段是孩子的青春期,實際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美好的階段,因爲他所有的美好記憶都封存在這個階段。這個時候我們應當給予孩子的是尊重,我們要適當的放鬆孩子的心理體驗,讓孩子更好地去接觸大自然,去接觸他身邊的朋友,這樣的話纔能有一個更好的明天和未來。

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3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樣?

孩子人際交往關係變差

很多父母常年忙於工作,把孩子託付給老人帶,一年見面時間寥寥無幾,雖然他們給了孩子好的物質條件,即使老人疼愛,但終究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有心理研究分析,孩子0~7歲時,如果長期與父母分離,內心就會受到“親子中斷”的創傷,在性格上表現爲:封閉自我、缺乏自信、不願與外界交流等,這些是將來父母用多少金錢都難以換回的傷痛。

孩子容易變壞

孩子一生中80~90%的性格、理想、生活方式都是在3~7歲成型的,被稱爲“潮溼的水泥期”,意思是孩子性格在此時就像“潮溼的水泥”一樣具體可塑性,一旦錯過,“水泥”慢慢凝固,性格基本就固定成型,很難再有改變。所以這一階段孩子更需要父母陪伴才能健康成長,當孩子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時,父母沒有告訴他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不能碰,就很容易學壞。

親子關係冷漠

0~7歲其實也是親子關係培養的關鍵時期,有人說“缺失了三年,父母未來將用三十年來補償”,其實現實生活中,父母缺席了孩子的童年,也許未來的一輩子都難以彌補,他們常年在親情缺失的環境中長大,安全感匱乏、沒有體驗過與父母相處的正確模式,將來又如何能夠自學成才,主動與父母親近呢。

寶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第3張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情緒穩定

如果家長陪伴孩子的時候總是充滿了負能量,情緒不穩定,還不如不陪。緊張不安的情緒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導致孩子難以舒展身心、真正專注地去感受和認知這個世界,限制他的成長。也會影響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家長易怒、暴躁的脾氣,變成低情商。

不管是陪孩子做作業還是玩遊戲,最重要是以一種平和愉悅的情緒,帶給孩子心理上的安寧與安全感,他會更放鬆地探索這個世界和做自己。陪伴孩子時,請儘可能地放下焦慮、煩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靜下心,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以一顆更寬容的心去看待孩子的行爲,學會欣賞他身上的閃光點和特質。

積極的迴應與全情投入

很多家長都願意花時間陪孩子,但在實際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卻不能做到全情投入,時常開小差:玩手機、對孩子的話置之不理或敷衍回答……這樣的父母,只是在“假裝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情感上的冷漠、被忽視,不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對孩子有幫助的陪伴,離不開積極的迴應和全情投入。認真回答他問你的問題、在他和你互動的時候表現地興趣盎然,努力走進他的世界,讓孩子感受到你和他是處於同一個時間與空間裏,而不是“身在,心已遠”。這樣高質量的陪伴,哪怕只有一小時也會勝過一天的心不在焉。

不過多幹涉,多讓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

有效的陪伴不是做“保姆式父母”、過度陪伴。而是真正看見孩子的需求,除了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不一廂情願地干涉和控制孩子。不必要的干涉反而會限制孩子的發展,容易破壞孩子的注意力,打亂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

在安全範圍內,家長應該放寬心讓孩子自己專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盡情地探索、嘗試、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偶爾犯些錯、弄髒了衣服、摔了一跤、吃點虧,都不是什麼問題,反而會成爲孩子成長過程中寶貴的經驗。

與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有些家長覺得陪伴孩子就意味着放棄了個人空間。這是不對的。家長在陪伴孩子時,也可以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享受着與孩子一起學習、進步的狀態。“身教重於言傳”這幾個字已經被說的太多,家長“率先垂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看到家長認真工作、專注閱讀、不斷提升自己的樣子,也會被深深影響,不自覺向家長看齊。

因爲要給孩子“看見”好的榜樣,所以家長努力做好自己;而孩子看到家長這個樣子,也會努力變得更好,這是一種“雙向陪伴”。家長在陪伴孩子時,不忘記自己的成長,和孩子一起努力、進步,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