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叛逆媽媽罪過大於爸爸

孩子叛逆媽媽罪過大於爸爸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叛逆媽媽罪過大於爸爸,叛逆,是青春期的“常見病”。別以爲叛逆多是被棍棒打出來的,其實過度的母愛也可能成爲“催化劑”。來詳細瞭解孩子叛逆媽媽罪過大於爸爸。

孩子叛逆媽媽罪過大於爸爸1

共青團鄭州市委12355青少年維權及心理諮詢中心,對鄭州市14所學校2000名中學生,進行了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調查。調查報告指出:青春期叛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母親的過度干涉和保護。

七成受訪學生表示:媽媽干涉我做的每一件事

染燙頭髮、抽菸、着裝暴露……高中女生平平從乖乖女變成了叛逆女孩。青春期叛逆的她,爲的是“發泄對媽媽過度干涉的不滿,證明自己長大成人了”。衣食住行都被媽媽一手包辦的她,感覺自己被剝奪了自我選擇的權利。

有時,母親的過度關愛,也可能變成孩子逆反的催化劑。

本次鄭州市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調查中,關於“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誘因”的調查結果顯示,母親比父親更容易忽略孩子的成人感,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叛逆媽媽罪過大於爸爸

71%的學生表示,母親干涉我做的每一件事。65%的學生表示,母親不允許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怕我出事。58%的學生表示,母親總是關注我晚上幹什麼。43%的學生認爲,母親總是挑剔我的朋友、干涉我的交友。

共青團鄭州市委12355青少年維權及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袁林方說,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成人感日益強烈,而母親仍不斷“包辦”孩子的生活,衣食住行事無鉅細。這就容易讓青春期的青少年產生逆反的心理,做出叛逆的行爲,來表現自己的成人感。

“對子女教育上,母親更應學着放手,避免過度干涉和過度保護。”他建議母親們應該多在情感、溫暖、理解上下工夫,減少對孩子的過度束縛。

六成學生難以適應新環境

某初中生因換了個班主任而成績下降,某大一新生無法適應大學生活而休學在家,某學生搬新家轉學後,天天鬧着不上學,等等。

袁林方說,社會適應性差,已經成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大困擾。

鄭州市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調查報告顯示,60%的學生表示,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環境。轉學、升學等環境變化會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36%的學生認爲自己在當衆丟面子後不能儘快走出陰影。

袁林方說,每年9月開學季,都是學生心理諮詢的高峯期,其中很大比例的諮詢都是新環境適應不良問題。

培養青少年應對“變化”的能力,成爲當務之急。他說,進入新環境,接觸新人羣,做許多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中學、大學的新生需要應對很多的新變化。

他建議“新生”們趁着假期的時間,在家裏有意識地培養一下自己的適應能力,對自己將要面對的變化做好心理準備。在家裏刻意鍛鍊一下自己的自理能力,使自己能夠避免“新生適應不良症”,開學後順利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孩子叛逆媽媽罪過大於爸爸2

中國式家庭教育:叛逆的孩子,焦慮自責的媽媽,缺失父愛的爸爸

最近發現來跟我交流孩子問題的媽媽,職業大都是教師、醫生、公務員及企業中高管,反而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寥寥無幾,前來諮詢我的家庭普遍重點問題都是:叛逆的孩子+焦慮自責的媽媽+缺失父愛的爸爸。

我今天就以教師這個職業作爲代表隨意談談:爲什麼教師的孩子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進入青春期相比其他家庭孩子容易叛逆?

如果想要直接伸手要答案的家長請勿往下看了,因爲此文未必適合你的胃口。

父母思維的侷限性

中國的學校教育對於數據、業績的追求其嚴重程度完全不亞於,可能更甚於企業單位,結果從教師到學生,所有人都活在極大的壓力之下。

多數教師完全不懂兒童發展心理學,多數學校不配備心理諮詢師,即使配備心理諮詢師的學校,巨大的壓力也會導致諮詢師不敢、不能做到“以學生爲中心”,淪爲維護“美麗和諧校園”的工具。

所以很多學校配備的心理諮詢師無法真正地站在孩子立場說話,一般對學生所傳達的觀念難以超出“要理解老師”、 “要感恩父母”、“父母都是爲你好”、“凡事要看好的一面”的自欺欺人的範疇。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醫生、公務員、企業中高管的一個共性是“都是管人的人,都在某一領域內擁有權威”。

這些職業的家長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很容易產生“我比別人更擁有道德上的優越性、更有能力判斷是否”的錯覺。

其實他們往往就掉進了二元對立思維的侷限性,內心會容易產生好惡、美醜,我想這樣不想那樣,非得這樣不能那樣,非此即彼的一種思維慣性。

父母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當教師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開始叛逆、厭學、早戀、玩手機上癮,作爲教師的媽媽在二元對立思維的影響下就容易形成內心衝突,讓自己有種種痛苦和焦慮的體驗。

並且教師平時接觸到的孩子太多,這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優秀的孩子,不知不覺中,他們就會提高對自己孩子的要求。

慢慢就會產生“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更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這樣的教育思想,而自己孩子未必能達到那樣的水平,母子矛盾也由此不斷產生。

還有一點是,媽媽們在教育孩子時,很多時候還是遵循自己童年時父母教育的模式,因爲生活壓力時代背景,上一代典型的親子關係模式就是這樣:不夠友善、理解、開放和接納。媽媽們從小耳濡目染,也很容易把這些照搬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是時代在變,我們的孩子也在變,如果還拿“老一套”去應對如今的孩子,肯定是不行的。這種種原因疊加在一塊,就可能造成身爲教師媽媽的焦慮自責。

這裏我再聊一下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當中本身父親就不是重要的角色,因爲男主外女主內一直是中國傳統家庭的寫照。

很多男人其實是害怕當父親的,這源自中國式家長制思想“親子關係第一、夫妻關係第二”的傳承,父親會不自覺地提醒自己“父親永遠要保持威嚴”,“知錯改錯不認錯”,“要與孩子保持距離”,這是很多家庭邁不過去的溝壑。

自然父親在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上大都是缺失的,愈發造成孩子母親的無助委屈,讓其整日掉在情緒的漩渦中不能自拔,慢慢地孩子母親的能量等級便越來越低,說出的道理、答案愈加不能滲透到孩子的內心。

孩子叛逆的由來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長着,如果他自身具有的內在向上力量不夠強大,或社會環境不能彌補,孩子內心孤單、委屈、失落的情緒不斷滋生、不斷髮酵,最終孩子也就產生出過度的煩躁、焦慮情緒,自然就產生了諸多我們眼中的叛逆行爲。

孩子叛逆後,身爲教師的媽媽通常搞不定的情況下,往往期待通過自己的不懈學習努力,讓自己的舊的教育方式、思維觀念就此改變,因爲她期待孩子也因自己的成長而改變,重新回到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來。

但是我們卻發現讓身爲教師、醫生、公務員、企業中高管之類的知識分子媽媽,希望通過以往讀書學習的傳統方式,實現觀念與行爲上的巨大變化,這難度簡直是讓一個不會游泳的普通人暢遊湘江。

因爲身爲教師的媽媽們忽略了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核心其實是情感教育,也就是關懷孩子這個人本身爲主軸,並不是給答案、給建議,情感教育是心與心之間的聯結,這是個心靈感受的深刻體驗,豈能用傳統知識的學習方式替代呢?

我現在聽到這些身爲教師的媽媽與我溝通表達的最多就是:“我願意自我改變,我願意接納孩子的一切”,我都會反問:“你真的能夠從內心做到嗎?”“你有沒有覺察到這些期待僅僅是你頭腦前額葉中的一個概念而已?”

孩子叛逆媽媽罪過大於爸爸 第2張

【結束語】我個人一直主張對於普通家庭,對於普通的家長,做自我改變的最有效方法,還是通過與孩子對話,以孩子爲自己的鏡子,不僅讓大人覺知自我,同時也讓孩子通過對話達到自我覺察。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大人帶着自我覺察,通過傾聽、提問、敘述,讓孩子感受到“人之爲人的價值”。通過正向的引導,讓孩子看到“我可以更加有掌控力”的希望!

作者:壹心大哥,親子溝通資深教練,兩枚青春叛逆期孩子的70後父親。多年家庭教育實踐經驗,專注親子對話領域。分享有深度的案例,聊聊有溫度的對話。

如果你有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或者想學習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親子溝通技巧,你可以通過關注我,免費幫你分析你家孩子教育問題。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