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注意溺愛孩子要不得

注意溺愛孩子要不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肯定是父母的掌心寶,含在嘴上怕化,捧在手上拍摔,因此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溺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溺愛不是真正的愛孩子,只會讓孩子在人生中走更多的彎路。因此注意溺愛孩子要不得。

注意溺愛孩子要不得
注意溺愛孩子要不得1

1、特殊待遇

有的孩子在家裏的位置會高人一等,比如說吃獨食,要把好的東西放在自己的面前一個人吃;過生日一定要買大蛋糕,還要送禮物。這樣會導致孩子感覺自己很特殊,會非常習慣於高人一等,甚至會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

2、生活懶散

很多孩子的飲食起居和學習玩耍完全沒有規律,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還喜歡睡懶覺,不吃飯,白天喜歡到處去玩,晚上也要看電視到深夜。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缺乏上進心,得過且過,甚至有始無終。、

3、包辦代替

現在很多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服,甚至五六歲還不做任何的家務事,這就是包辦代替的。這樣包辦下去的孩子,必然會失去勤勞、善良、上進,長久以往會變得更加嚴重。

4、大驚小怪

本來我們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摔跤以後應該是自己爬起來繼續玩的。爲什麼現在的小孩子變得膽小而且喜歡哭了呢?其實這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只要有病痛的時候就表現的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就是孩子不會讓父母離開一步,漸漸就造成了孩子的懦弱。

5、當面袒護

有時候爸爸要管教孩子,媽媽和奶奶就會出來勸阻,這樣的孩子當然會教不好啦!因爲他是沒有是非觀念的,甚至會覺得自己有保護傘,這樣不僅會讓孩子性格扭曲,還會造成家庭的不和睦。

家長能夠庇護孩子一時,但是庇護不了孩子的一世,家長和孩子都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孩子要有獨立意識和挑戰的勇氣;另一方面,家長要對孩子有信心,讓他能夠參與這種生活鍛鍊和社會競爭。

注意溺愛孩子要不得2

過度關懷也是病

初春的北京,乍暖還寒。在醫院採訪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幕:兩歲的兒子感冒了,媽媽抱着來看病,儘管症狀很平常,可是後面跟着一大撥“相關人等”,爸爸、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有家裏的小保姆。弄得醫生哭笑不得,明明10分鐘的看病時間,爲了應付家屬左右開弓的“盤問”硬是拖了25分鐘。

兒科專家告訴記者,對下一代的異常關注也是一種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祖輩4人、爸爸媽媽父輩2人對獨生寶貝1人,“421綜合徵”形象地概括了這種現代家庭愛兒過甚的情形。

兒童心理專家李公正教授表示,這樣的溺愛不利於孩子獨立。孩子受到兩代人的“呵護”,在家是“小皇帝”、“小霸王”,可是出門後就表現爲六神無主,因爲他們再也不知道依靠誰,感到非常無助。

“關懷強迫、溺愛過度其實也是一種軟暴力。”教育學者裴秀芬認爲,父母溺愛的撫養方式,剝奪了孩子生活中許多重要的東西。溺愛孩子的家長常擔心孩子拿這摸那不衛生,跑東跑西不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動,致使孩子運動遊戲的能力差,和同伴玩不到一起,內心因此自卑孤獨。

溺愛的父母還喜歡包攬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務,情願自己多累點,也不願意孩子辛苦。這樣做一方面讓孩子有“只有你們會做,我不會做”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理所當然地認爲父母應該爲他做一切,不懂得感恩,如果父母或別人做得不如他的意,就會很不滿。

溺愛分兩種

在相關文章中,溺愛分兩種——包辦型溺愛和放縱型溺愛。

包辦型溺愛中,父母將孩子當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的複製品;而在放縱型溺愛中,父母自願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們是孩子的手和腳,心甘情願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揮。放縱型溺愛發展到最後,還會培養出“父母的敵人”。

“放縱型溺愛會導致孩子心中根本沒有其他人。”心理諮詢師袁榮玲說,“如果父母不早點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最終也會發現,他們的孩子也是他們的地獄。”並且,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經常僞裝得很強大,但實際上他們難逃放縱型溺愛帶來的三個常見的惡果。

依賴,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是依賴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獄,因爲他只知道提要求,讓親人關注自己,但他們卻對親人的感受視而不見。自卑,他們會發現,一旦離開親人自己什麼都不是,所以會出現嚴重的自卑心理。但他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嫁到別人身上,並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任性,父母的溺愛讓他們養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導致他們嚴重缺乏同情心。“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們的習慣。

兩歲是關鍵期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戀的,他們以爲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這一天然的自戀。這個探索過程主要從2歲開始,他們需要認識社會,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而孩子沒走入社會時,父母和親人就代表了社會。

做父母的一味溺愛孩子,放縱孩子的一切慾望、要求,就是告訴孩子他的.一切慾望都是合理的,社會都該滿足的,他的自戀是對的。長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戀就沒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這個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難走出來。

有些孩子則是幸運的,他們離開父母后,在幼兒園或是小學經受挫折、坎坷,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有些則沒有這麼幸運,一帆風順地走下去,自我無限膨脹,但當走到真正的社會中時,以自我爲中心遭到毫不手軟的打擊,社會環境無情地摧毀了他已經固化的自戀的心理定式。這時,他再以一己之力與社會抗衡,面臨的就只是滅頂之災。

心理專家指出,別人不會溺愛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須先意識到這一點。孩子在探尋過程中,挫折是必須的體驗,也是必然的體驗。“在0—2歲時,怎麼滿足孩子的需要都不會犯大的錯誤,但從兩歲開始,做父母的必須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讓他意識到,世界並非是圍繞着他而轉,其他人是和他一樣重要的人。他要自愛,但同時要愛人。”

溺愛不能算真愛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爲,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可以說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意志抉擇,並且對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所以不能算是真愛。雖然溺愛也能幫助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但要養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派克描述說,這些“更多的東西”就是:愛不光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所謂合理,是一種判斷,不能只憑直覺,必須經過思考和有時不怎麼愉快的取捨決定。

這樣做的人經常會處於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一方面要尊重所愛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獨立,一方面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這種真愛複雜而艱鉅,需要認真思考,需要不斷創新。相反,溺愛不管看起來是多麼富有犧牲精神,也是懶惰的、缺乏思考、陳舊、僵化的,而且是一成不變的。最懶惰的就是放縱型的溺愛,因爲這樣做的父母居然放棄了思考,而讓沒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發號施令。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