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年輕父母只重早教不重能力

年輕父母只重早教不重能力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年輕父母只重早教不重能力,很多家長都會擔心自己的育兒方式不夠周全,努力幫助孩子解決成長的煩惱,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共同努力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吧。以下是年輕父母只重早教不重能力。

年輕父母只重早教不重能力1

不把孩子嬌慣得心安理得

不懂得愛的孩子,通常是家長過分嬌慣出來的。

不可否認,孩子懂得愛別人的前提,是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自我價值感強,內心儲存了滿滿的愛,才能給予別人愛。

所以家長平時多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關注,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智慧的愛,不等於沒有原則的嬌慣。

給孩子特殊待遇;孩子提出任何需求,也想盡辦法滿足他,不讓孩子經受一點挫折;自己過得很差,也要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

這些錯誤的愛的方式,只會養出一個以自我爲中心、不懂得體貼父母的“巨嬰”。

家長愛孩子,也要把握好分寸,有原則:

家裏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可以拒絕孩子;

該有的規矩不可少,幫孩子明確是非,養成好的行爲習慣;

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不要總幫孩子避免,那纔是是真實世界的樣子,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獲得人格上的成熟。

年輕父母只重早教不重能力

捨得“用”孩子

今天夏天,雲南省曲靖的一個貧困山村裏的男孩崔慶濤,在和家人在工地幹活時,收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

家境貧寒的崔慶濤,一直十分懂事,學習也非常刻苦。作爲老大,從小就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長大一些後,因心疼父母的辛苦,便常常會去工地裏幫父母幹活,希望能減輕父母的負擔。

這樣的孩子,自己肯努力進取,又不怕吃苦,懂得感恩,未來可期。

有很多家長寵孩子,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做一點事,就大包大攬,幫孩子把能做的都做了,只讓孩子搞好學習,快樂舒適。

其實,成績優異跟幫父母做事、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責任是不衝突的。

相反,孩子從踏實的勞動、承擔責任中,更能感受到生活真實的樣子,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懂得關係、體貼他人,這也會加強孩子的責任感、進取心,對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說過:

“有些父母,看見小孩做事,深怕他做不好,而且,嫌他做得太慢,就叫他不要做。從我們成人眼光看來,小孩子做事固然不如我們自己做得好、做得快,但從小孩子方面看來,不讓他去做,他便不能得到做事的經驗了,將來怎樣好做人呢?”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捨得“用”孩子,給孩子幫你做事、分擔的機會。

在家長獲得愛的反饋中,孩子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愛和付出的快樂與美好。

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給奶奶吃個橘子,奶奶也不接過來,嘴上說:“真是我的乖孫子,奶奶不吃,你吃吧!”

孩子看爸爸工作很辛苦,要給爸爸捶捶肩,爸爸:“不用,考個100分回來比什麼都強!”

孩子看媽媽在做飯,興沖沖去幫忙,結果媽媽卻說:“一邊玩去,別添亂!”

很多時候,當孩子向父母表達愛,得到的卻是不以爲然、不屑一顧,甚至是拒絕。

孩子的愛心沒能得到發揮,付出愛的過程被中斷,他只會感到灰心和泄氣。

“遞出的橘子沒人吃,那又何必再費事?”漸漸地,孩子會以爲表達愛像走過場一樣,沒有必要。

時間久了,孩子以後就沒有了這種想法。認爲他不需要愛別人,別人也不需要他的關心。

學會接受孩子的愛,也是父母需要練習的功課。

在孩子向你分享、表達關心和提供幫助的時候,不要一直拒絕孩子,大方地接受,並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喜悅、欣慰、和對他的讚賞:

“謝謝寶貝,你長大了,懂事了,媽媽好感動。”

“哇,你來幫忙我輕鬆多了,有個兒子(女兒)真好!”

孩子會發自內心地感覺到愛別人、爲別人付出,原來自己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會更多。

在越來越多這樣的體驗中,孩子會越來越懂得關心、幫助別人,懂得表達愛。

父母做好榜樣

孩子學習愛,父母其實是最好的老師。

在家庭中,爸爸怎麼對待媽媽,媽媽怎麼對待爸爸,他們怎麼對待長輩、身邊的人,孩子都看在眼裏。

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埋怨,孩子的內心是恐懼不安的,他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對外付出愛。

而且,父母對待另一半和身邊人的樣子,也會被孩子模仿,變成他爲人處世的方式。不懂得關心體貼另一半、尊敬長輩、同情他人的父母,孩子自然也學不會愛別人。

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培養孩子愛的能力,還需要家長在平時做好榜樣。

好好愛另一半,愛家人,愛身邊的人,乃至更遙遠的需要幫助的羣體;有同理心,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引導孩子獻愛心,做一些公益活動等等,都會促進孩子思想上對“接受與付出愛”的理解,並從行動上去實踐。

年輕父母只重早教不重能力2

第一:個性能力,成爲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人。

正向、積極、通情達理的性格。面對困難、挫折的樂觀精神。擁有安全感的日常和敢於突破的`能力。敢於面對衝突並勇於解決問題。

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個性和態度,這來自於家長給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請記住,相對寬鬆不是放縱孩子,不是溺愛孩子,也不是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是孩子本身有獨立的相對來說的成長空間,但是他也知道生活當中的規矩到底在什麼地方。

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未來有沒有攻堅克難的本領。這個態度怎麼來的?是不是從小保持了讓孩子獨立去做事的習慣?是不是孩子在獨立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你能給他鼓勵,看到孩子哪些方面不行就訓練他,克服畏難情緒。要記住,你是孩子的保護神,同時你又是培養孩子去獨立面對世界的英雄。

第二:品德能力,做一個有底線的受人歡迎的人。

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當中,要把孩子培養成兩個要素,第一個他是一個誠實的、實在的、和善的、喜歡幫助別人的人,當你在同事心目當中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是個好人的時候,有機會一定會去找你。這就是品德能力。當然品德能力並不是當老好人,明明被別人欺負了,明明自己吃了太大的虧,被別人踩到泥裏面都起不來這,就是涉及到孩子們的堅毅能力、勇敢能力,因爲這兩種能力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品德能力,敢於面對衝突、面對困難的時候,敢於去解決困難的能力。

三觀的培養還有家國情懷的培養也很重要,我們給孩子背唐詩宋詞,絕對不是背唐詩宋詞考孩子的記憶力,而是他理解的是背後的境界,感受到背後的美,帶孩子看萬里長城,看滔滔不絕的黃河長江,看黃山美景,走到農村看農村在地頭的勞動,點點滴滴到最後培養的是我們山東的老人家,我們的祖先之一孔老夫子所說的生於斯長於斯的情懷,中國這片土地是他們一生最堅實的土地,如果這種能力都培養不出來,就是全世界英文講得比誰都好,生存能力也是有限的。

第三:學習能力,成爲一個喜歡閱讀和專研的人。

我兒子上大學給的第一句話就是爸爸只有一個要求,每門課都要考及格,因爲不及格畢不了業,剩下的時間你喜歡讀的書多讀幾本,這是我的要求,我跟他說,爸爸在北大的時候,畢業平均成績只有67分,所以我在北大的成績並不好,但是並沒有影響到我今天的發展。

從小到大我給孩子就是底層學習能力的建設,是不是喜歡讀書,是不是能提出問題?是不是對某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和結論,這個東西比學習成績更加重要,我說的學習能力第一要從小到大培養孩子的讀書精神,第二要從小到大培養孩子對於某個東西自己有天賦的愛好,並且給他加持,讓他把這個愛好發展到在內心當中變成自己的一種自信。我前一階段採訪李寧,我說練體操這麼辛苦,你怎麼能夠堅持下去?他說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自己練着練着就真喜歡上了。第二,每次參加一個比賽得到一個獎勵,就是一種加持,讓自己能夠不斷的堅持下去,其實人就是這樣的,不斷得有小的成就,小的成就變成大成就,大成就變成終生的成就。

第四:團隊能力,成爲合羣並善於和人合作的人。

團隊能力有兩個要素,第一是有沒有領導一幫人的能力,家長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場景,讓孩子能夠主動地帶着一幫孩子玩,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大方,把家裏的玩具、圖書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並且總是把別的小朋友邀請到家裏一起玩,你的孩子不知不覺就會變成一幫孩子的頭,爲孩子創造主場很重要。

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一個聽話的人,不體現太多的領導力,比如我兒子就這樣,別人到我們家裏來玩,他們到別人家裏去玩,他都是跟在別人後面玩,我沒有辦法鍛鍊他一定要領導他們玩,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所以你讓你的孩子變成好的追隨者也完全沒有問題,所謂好的追隨者就是讓他跟別的好朋友打好配合,變成小朋友當中非常和諧的一員,變成其中的一個很好的分子。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