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莫讓超前教育亂了孩子方寸

莫讓超前教育亂了孩子方寸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莫讓超前教育亂了孩子方寸,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的影響很大,面對難題,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面對,孩子的能力是否出衆決定了未來的發展高度,共同努力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吧。爲大家分享莫讓超前教育亂了孩子方寸。

莫讓超前教育亂了孩子方寸1

莫讓超前教育亂了孩子方寸

一、超前教育的好處

1、超前教育可以增強孩子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因爲超前學習,孩子在課堂上能更快適應老師的授課進度,如果孩子對課堂所授知識都能快速消化,考試成績也因此而有所提升,必然會信心大增,對學習也會抱有更多的熱情和動力。

2、提前適應新的學期或年級。孩子在每個階段所學的知識是不相同的,剛接觸新知識時,總會有些知識點是難以理解透徹的。如果孩子有經過超前學習,提前把知識難點都掌握,那麼在新的學習中,孩子理解起來也更加輕鬆和透徹。

3、讓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造成不同孩子之間成績的高低差異,很大程度上源於學習習慣的差異。超前學習的最大特徵就是變被動爲主動,尤其當孩子體驗到了超前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優勢時,會更願意主動學習,形成良性玄幻,而且這種主動意識和習慣,不僅僅有益於學習,更是終身受益的。

二、超前教育的壞處

1、將超前於孩子發展過程的知識技能強加於還沒有完全做好能力上準備的孩子,它不僅僅會使父母倍感挫折,更嚴重的是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

2、不少年輕父母爲了更早地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積累,而只求快些讓孩子接受知識,事實上卻限制了孩子能力的發展。

3、有些超前教育,似乎對孩子目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於孩子幼年接受了不正規的教學方式,養成了不良的習慣,以致在以後真正的學習中無法接受正確的.教學,影響其發展。

莫讓超前教育亂了孩子方寸2

許多年輕的家長都會感嘆現在的孩子心事真難懂。佛山新希望康復中心高級心理保健師關舒俊指出,很多家長只是關注孩子的學習問題,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狀態,家長需要系統科學地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不能麻木地隨心所欲。

案例:家長越讓學習孩子越抵抗

8歲的小文剛上小學一年級,因爲父親有外遇經常吵架。在小文面前媽媽經常控制自己的情緒,從來不提爸爸。媽媽常對小文說:“媽媽這麼辛苦就是爲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好成績!”但事與願違,小文雖然在媽媽面前總是表現很乖,但一到學校就顯得很反叛,上課說話、寫作業不專心,對老師的批評也置若罔聞。

家庭幸福的揚揚(5歲)也同樣遭遇“學習困惑”。父母一心想把兒子揚揚培養成才,帶他出去玩的唯一地方就是書店。後來父母因爲工作關係把揚揚交給爺爺奶奶,老人家就沒有像以前那樣每天都帶揚揚去書店,慢慢他就不再喜歡看書。爸爸開始一回家就逼兒子看書,但揚揚開始變得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注意力不集中。

分析:家長存在教育誤區

爲什麼兩個來自不同背景家庭的孩子同樣遭遇學習困難呢?關舒俊認爲,小文和揚揚的家長都存在教育的誤區。如果孩子存在學習困難,一定要先從孩子的心理上找答案,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

據醫生分析,小文正處在性別認同的年齡,由於父親很少在家,對性別的認同難以實現。整天與媽媽在一起,對女性有所依賴,在羣體生活中就表現爲難以適從,覺得很想有同性朋友。在課堂上只要被同性同學干擾,就難以控制地說話、做小動作;這樣,就能受到老師的關注。

揚揚則是處在一個受控制的家庭模式下,家長一直很重視對孩子的培養,但忽視了在適當的時間來做適當的事情。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代表是超前教育,揚揚處在一個需要玩耍的時期,當剝奪了孩子玩的時間,他就會感覺不滿足,而需要玩更長的時間來彌補。如果這時候家長仍然不提供玩的機會,孩子就會經常情緒控制不好,不按規則完成事情。

處方:讓孩子在玩中“自願”學習

醫生分析,小文和揚揚都是屬於比較聰明的孩子,只是由於教育的方式不當才導致學習不良。“改變家長比改變小孩更困難,”關舒俊說。針對不同的個案,醫生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對小文,媽媽應逐漸灌輸“爸爸媽媽都同樣關心你,只是爸爸工作太忙所以纔沒空陪你”等信息,並告訴他與別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一樣的有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有吵架或意見不同是正常的;其次,讓小文的舅舅介入他的生活,與他談論男孩子的問題,例如男孩子要有堅強的形象,怎樣與小朋友相處等等。

對於揚揚,爲了讓他少發脾氣和提高學習的興趣,可以安排他做沙盤、感覺統合訓練等注意力集中治療,讓他在玩耍中學習知識。(高敏華)

莫讓超前教育亂了孩子方寸3

對早期教育有各種不同看法,一種人認爲不要教,讓他自然發展;另一種人認爲應該在早期給孩子系統的知識,甚至小學的知識;第三種認爲是“略爲超前”,即比小兒的心理髮展的年齡規律超前一點。

我們認爲第三種看法“略爲超前”是正確的。這種略爲超前教育的理論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他認爲一個人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不像動物那樣是“嘗試錯誤”的過程,而是主觀上有一定的認識結構,即圖式的,小兒是以這種方式認識世界的。當原有的圖式遇到與之不適應的信息輸入,就產生了圖式的不適應或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經過同化、調節,以求得新的平衡,心理就得到了發展。

如果輸入小兒的信息與原有的認識結構過分同一,完全能適應,就不能促進心理的發展;相反,那種與已有的認識結構毫無共同之處,毫無關聯的信息輸入,即使同化與適應無法進行,也不能促進心理的發展。只有當輸入的信息與個體已有的認識結構之間,既有點一致,又有點不一致,才最易造成知識結構的不平衡,從而引起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心理得到發展。

比如我們知道了小兒動作、語言等發展的大致規律,就可以提早一些創設條件,促進這些方面的發展。比如說小兒一般十個月左右會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花生米,那麼在八九個月就可以讓他鍛鍊捏花生米,這是人類所特有的精細動作。

一歲半左右是語言發展的快速時期,那麼我們可以結合遊戲、散步等在一歲零二個月就訓練他們的發音、理解和表達。這就是略爲超前教育,而不是大大超越現有水平。通過講故事等方式,培養他們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