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

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會十分關心自己寶寶的生長情況,不過有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很多父母都不知道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那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答案吧!

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1

1、鼓勵孩子提出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拉比在獲獎後,有人問他是如何獲獎的,他說全靠我媽媽,每天回家她就問我一句話,今天在學校你提問了嗎,問了一個什麼好問題,從此我養成了提問的習慣,所以得了諾貝爾獎。

媽媽在乎孩子提問,孩子的提問就能得到發展。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愛提問的人,諾貝爾獲得者李政道博士的求學格言就是: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因此提問是創新的開始,培養一個創新的人才要從提問開始。很多小孩都有好奇心,愛問爲什麼,在大人看來很多問題都是幼稚可笑的,但正是這些可笑的問題,才能引來孩子求知的興趣。會提問是一種智慧,提問需要開動腦筋。會提問也是一種主動學習,會給孩子們帶來成就感。

幾年前《中國少年報》和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共同開展了一項“提一個好問題”的活動,本來我們以爲孩子每天被作業包圍,頭腦已經模式化了,只會回答問題,提不出好問題。沒想到在活動中孩子提出了3000多個問題,有的很有趣、很有水平。比如,有的孩子問,螞蟻睡覺閉眼睛嗎;有的問香蕉爲什麼是彎的;有的問魚爲什麼不眨眼;有的問黃瓜是綠的爲什麼叫黃瓜;有的問小雞爲什麼只拉屎不撒尿呢;還有的問爲什麼叫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童年的“爲什麼”,正是孩子們步入科學殿堂的第一步,在求知的路上,孩子最開心的事就是提問,而且最好是把大人問倒。但遺憾的是很多大人對孩子的問題不敢興趣,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標準答案,就會否定孩子,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有次在一個家庭教育報告會之後,有位媽媽很困惑地說,我的孩子上小學四年級很愛提問,但不招老師喜歡。有次老師讓孩子們給楊利偉叔叔寫一封信,孩子卻在信中問了一個問題,楊利偉叔叔,你乘宇宙飛船到太空去,如果燃料不夠,怎麼回來呀?老師給了個不及格,說應該寫怎麼向楊利偉學習。她問我孩子提的問題對嗎?我當場就說你兒子提的問題非常好,因爲這確實是一個讓人擔心的問題,你兒子有這樣的思維能力其實很棒。父母和老師要以兒童的心態來理解兒童的問題,和他們一起感興趣,一起歡樂,這樣才能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科學的探索精神。

“爲什麼”成就了很多人,愛因斯坦對科學的爲什麼,讓他成爲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法布爾對昆蟲的爲什麼讓他成爲一個偉大的昆蟲學家,愛迪生對生活的爲什麼,讓他成爲偉大的發明家。

能提出問題的人往往不是一般的人。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提問,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不要把孩子的提問當成一個簡單的信號,孩子提問是在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不知不覺中一個孩子的創造性就被激發出來了。

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

2、父母要主動向孩子提問

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薩默斯是名門之後,他家出了3個諾貝爾獎得主。他兩歲的時候,就能把馬路上汽車的型號全都認出來;7歲時就能說出美國內閣的名單;9歲時就會辯論,連老師都辯不過他;19歲時連他的舅舅(諾貝爾獎得主)都辯不過他。後來在克林頓時期他成爲美國的財政部長,最後成爲哈佛大學的校長。

有人問他成功的祕訣,他說沒什麼祕訣,每次我爸媽帶我過馬路時,都會不斷地問我問題,如果馬路堵車了你怎麼辦;如果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你怎麼辦。後來我就養成一個習慣,我遇到所有的問題,都要探究其中的原因,然後去想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纔有了今天。

愛因斯坦和拉比都是猶太人,猶太人的教育核心是:問號,代表一切!因爲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本性和天性。教育的任務就是挖掘和引導出這種本能,讓它成爲一種習慣,讓孩子從小在探究中去學習、去實踐,這樣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幸福和真諦,所以父母要常常向孩子提出問題,這是培養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的重要方面。

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 第2張

3、父母如何回答孩子的提問

孩子天天會問很多爲什麼,父母該如何回答呢?面對孩子數不清的爲什麼,很多老師和父母都束手無策。有一次,一對年輕的夫婦帶着他們8歲的兒子來見我,說孩子是問題兒童,讓我看看問題出在哪兒。於是我和男孩聊天,我問他最喜歡研究什麼,男孩回答得很暢快,汽車,武器、電腦,宇宙!我說那你說說研究成果吧,他一口氣講了18種汽車的名稱、產地、速度和價格,儼然一個汽車專家,他說這些汽車的標牌都能畫出來,接着他又說出了十幾種武器和數十種電腦的名稱和性能,還講了怎麼消滅戰爭的辦法。

我很佩服這個孩子,和他的父母說,你們的孩子很了不起,不但沒有問題,還是個天才,請你們珍惜。但他媽媽說他經常提一些和學習、考試無關的怪問題,不知該如何回答。我說能提出問題的孩子都是智商高的孩子,至於答案可以不直接回答他,而是要引導他從書本和實踐中找答案。

我和他們分享了一個案例。我有次在飛機場遇到一位先生,他和我講孩子從小問他任何問題,他都說我也不清楚,你自己找答案吧,孩子有什麼問題,都是在書裏或者電腦裏找答案,這個愛讀書、愛思考的孩子後來成了一位博士。孩子面臨一個變化的時代,他們將面臨很多新知識、新事物,他們的任務是不停接受新事物,然後去學習和思考,用最好的方法去解決。

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2

傑米不是那種簡單理解課本表面意思的人,大學第一學期,她就問心理學教授有沒有當科研助理的機會。傑米不會爲課本中有意思的內容而興奮,她總被相反的東西吸引。

“我看書的時候,就想,這些內容和我平時想的`不一樣。作者是怎麼想的?”

  她想知道怎麼彌補這種知識斷層,這種時候她就會去研究。

對答案的好奇最終奠定了她的職業基礎,現在她是弗吉尼亞大學教育學院的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是“發生在教室的好奇心”。

這樣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儘管所有類型的科學都會談好奇心,但課題本身的研究相對較少。幸運的是,傑米和其他科學家正在闡明這個概念。在研究過程中,他們試圖找出令人信服的案例,證明我們可以教會年輕人接受自己好奇的天性。

  好奇不會害死貓,它有很多好處。

研究發現,好奇心和工作愉悅、社交技巧,甚至快樂的性情有很多關係。在學習中,好奇心越多,學生越有可能成功。

舉例來說,密歇根大學幼兒科學副教授Prachi Shah四月發佈了一項研究。對2600名孩子進行調查後,他發現在幼兒園中,好奇心越強,數學和讀寫能力就越強。而在水平相近的孩子中,好奇心越強,“努力控制”和集中精神的能力,以及注意力也越強。更令人驚喜的是,研究員發現,家庭條件懸殊的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是一樣的。

學生達到高水平好奇後,因貧困產生的成績差距不斷縮小。Shah說,這項研究暗指培養好奇心,可以減少因社會經濟因素造成的學習成績差距。在未來,他希望通過分析不同的家教風格,來解釋爲什麼有些學生那麼愛學習。這項研究可能會正向幫助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

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 第3張

與此同時,神經科學家正在研究好奇心的源泉。當我們非常渴望得到答案時,大腦活動會發生變化,幫助我們獲得新知識。控制好奇心的大腦區域,會和獎勵相關的大腦區域產生過程上的鏈接。因爲答案讓我們感到興奮,所以我們想要學更多。

另外,一個叫海馬體的記憶專區,也會增加大腦活動,加速存儲信息。研究發現,我們越想要知道一個答案,記憶力就會越強。

Mary Yang是南加州大學教育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她說好奇心和大腦處理信息的深度可能也有關係。她發現好奇心不僅能預測孩子對所讀故事的記憶程度,還能預測他們對故事人物的思考程度。她說:“孩子們會從多個角度思考人物,也會嘗試整合故事。”

怎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 第4張

然而尋找影響好奇心的因素,是個長久以來令人卻步的研究課題。Shah說這很難研究。不僅概念很難量化,目前關於好奇心的定義也不是很完整。

好奇心不是一個單獨的研究對象,它和其他心理學課題,如內在驅動力、開放性人格等,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有研究表明,好奇心的特點是,它比較穩定地出現在每個人身上,就像幸福感、飢餓感,而且它會隨着好奇的對象變化而變化。

心理學家Scott Barry Kaufman說:“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它在我們的DNA裏。我們生來就對很多東西好奇。但我們並不會對任何事都產生同樣的好奇。相反,我們有特殊的興趣和癖好。”

實際上,一項還未發佈的,對92名一到六年級的學生的研究發現,所有學生都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好奇心。但他們的好奇心和社交、課外活動相關,而不是學習任務。老師面臨的挑戰是,找到辦法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

Kaufman說,一個方法是讓孩子隨着興趣走。

Mary Yang也發現,當課程和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有關時,學生更能參與其中。她以紐約一個學校的化學課舉例:老師將課堂內容和底特律市水中的鉛聯繫起來。 “科學和社會問題會相互影響,相互解釋。這讓孩子拓展了學習。”

另一個提升學生課堂好奇心的做法是,塑造好奇的行爲習慣。好奇心是有感染力的。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對學習充分熱愛,並且積極尋找故事答案的機器人,可以激發孩子對知識的渴望。

傑米也發現老師說的話,可以引導學生像個偵探一樣思考。“語言表達要有細微的差別,”她說,“不僅僅是回答學生的問題,老師還要告訴學生,謝謝你提出了這個問題。”

她還認爲,教師可以成爲適應不確定性的榜樣。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錯誤或不確定來證明,承認不知道某件事能打開學習的大門。

老師還可以調整自己對學生的控制程度,來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你必須掌握恰到好處的信息,以激發學生產生好奇。信息太少就會讓學生感到困惑,太多又會擠佔學生探索未知、自我學習的空間。

好奇心,就像其他事情一樣,是一門關乎平衡的學問。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