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

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智力的大門是需要通過鑰匙來開啓,同時,很多家長認爲孩子的能力越出衆越好,此時的耕耘會讓孩子在未來受益良多。現在給大家分享的是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

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1

1.傾聽孩子

生活中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有時媽媽一邊炒菜一邊盛飯,孩子在和媽媽說話,媽媽有時是不經心地聽着,有時會打斷孩子讓他來幫忙。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給孩子一個確定的時間,最好是立即去聽孩子要說的。如果你總是忽略孩子,他便會失去告訴你的興趣。在“聽”時,做到目光接觸,要孩子感覺到你是真的願意聽。、

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

2.不取笑孩子

孩子的想法和大人們是不同的,不管孩子說什麼,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則別去笑他。

當孩子很認真的向你訴說,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孩子,而且以後也不再願意跟你說。交談中的幽默是好的,但要小心使用幽默,要看孩子能否瞭解幽默與取笑的不同。

3.主動與孩子分享

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說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4.多用身體語言

目光的接觸、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將上身略爲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當然,也別心急,指望一坐下來,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知道,你已準備和他“聊”了。

5.別問太空洞的問題

比如“今天如何?”“學校好嗎?”也別常用,“爲什麼?”因爲孩子會不自覺地想保護自己。學着用一些日常生活來引出話題。孩子有興趣的電視節目或作業即是一個好開頭,用幻想的方式去實現孩子願望,理解孩子的渴望心情。

6.瞭解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會從信任的成人中,確定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所以,我們可在瞭解情況後,做出真誠的回答或支持。最好在獨處的狀態下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到隱私被尊重。隨時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感覺到你是理解他的。

7.多跟孩子單獨相處

有一個母親說她很珍惜接送女兒的時間。因爲這個時間沒有其他孩子的介入,也沒有家人的。其實,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珍惜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畢竟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會減少,只有多和孩子在一起纔可以增進親子感情。

8.對孩子表達你的愛

一個簡單的擁抱、親吻,幾句喜愛的言語,充滿關愛的一瞥,都包含着巨大的力量。多抱抱,多親親孩子,肢體接觸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2

首先,當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讓我們給予孩子的感覺是高高在上,那樣的話孩子首先就已經失去了和你溝通的慾望。我們要低下身子和孩子一樣的高度,這樣就會讓孩子有一種平等的感覺。就好比我們都是同齡人,那麼孩子會不會就更願意和你說話交流了呢。

其次,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儘量選擇肯定式疑問,什麼叫肯定式疑問呢?就是當我們問孩子問題的時候,問一些會讓他們覺得開心的事情,比如寶寶今天在幼兒園一定很開心吧?你們是不是又做了很多好玩的遊戲呢?可不可以和爸爸/媽媽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呢?我想一定很美妙吧!這幾個問題我們並沒有問孩子是否在幼兒園聽話與否,是否被老師批評,是否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了衝突等會讓孩子覺得很尷尬的問題,所以孩子是很願意回答的。

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  第2張

爸爸/媽媽:寶寶今天在幼兒園一定很開心吧?

寶寶:嗯,爸爸/媽媽今天我好開心啊,明天我還要來這裏好嗎?我和XX說好了明天還要一起玩。

爸爸/媽媽:哇,我的寶寶這麼愛學校呢,還交到了好朋友,真棒。那麼你們是不是又做了很多好玩的遊戲呢?可不可以和爸爸/媽媽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呢?我想一定很美妙吧!

寶寶:對啊,我們做了很多的遊戲,可好玩啦!比如搭積木、玩過山車(兩個小朋友雙手搭成一座橋的遊戲)、老鷹捉小雞等等,還有好多呢。爸爸/媽媽我們也玩這個遊戲好不好?

爸爸/媽媽:好啊,可惜爸爸/媽媽不會啊,寶寶你來教我好不好啊?

寶寶:好啊!這個遊戲是這樣的……

結果孩子是不是很自然的就和我們溝通了呢?而且他還知道了幫助別人,當別人不會的時候,他喜歡幫助別人來完成某件事,這也是潛移默化的再教育孩子要做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孩子。

最後,當孩子想要和我們溝通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忠實的聽衆,這樣孩子就跟願意和我們說一些他們的事情或是一些小祕密了。如果當孩子想要和你溝通的慾望被你打破了的話,那麼慢慢的孩子就不願意和別人溝通了,最後也許會演變成自閉等可怕的結果。

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3

1、多多陪伴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是加深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提升溝通質量的基礎。

尤其是孩子出生的前3年,是建立安全感和親密感的關鍵期。如果這一時期把孩子丟給老人、保姆照顧,孩子就會和父母不親,將來上了小學再想管教孩子,孩子就會很倔,根本不聽父母的。

從有效溝通的角度來說,這裏的“高質量”並不是指我們要陪孩子玩益智遊戲、讀繪本,幫助他開發大腦,而是說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注意力和目光一定要放在孩子的身上。

有些家長下班後,雖然身體在陪着孩子,眼睛卻從沒有離開過手機、電視。孩子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拼了一輛小汽車,厲不厲害?”

爸爸只花了不到一秒的時間,瞟了一眼孩子的作品,然後敷衍地回答“厲害厲害”。

這種沒有情感交流的陪伴,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嚴重的影響,讓孩子變成低自尊、低價值感的人。

如果孩子的童年是在這樣的忽視中度過的,他們會認爲父母根本不愛自己,等他們長大了,又怎麼可能會打開心門,和父母真誠地溝通呢?

怎麼和孩子溝通是最好  第3張

2、懂得孩子的需求

前段時間在中科院上課的時候,聽到老師對“情緒”下的一個定義,非常受啓發。老師說,情緒是我們的需求得到或沒有得到滿足時,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

需求被滿足時,我們會產生開心、愉悅的積極情緒。需求沒被滿足時,我們就會產生失望、傷心、氣憤等消極情緒。

如果我們能覺察到孩子的需求,用合理的方法滿足他,孩子的情緒一直比較積極,和我們的關係也很親密,溝通起來自然就容易了。畢竟,每個人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溝通。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會有下面這些需求:

被愛,被陪伴的需求獲得安全感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己做主的需求與人交往的需求獲得能力的需求這些需求看起來很合理,可是有些家長在潛意識裏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物,必須聽自己的,不能有反對意見,所以會在無形中否定孩子的很多需求。

比如大人想玩會兒手機,就覺得孩子應該自己玩,不可以吵着自己。

孩子犯了錯,會當着外人的面批評他,不顧及他的自尊心。

孩子想要自己吃飯,按自己的意願畫畫,大人覺得孩子還小,應該聽自己的。

如果我們能反思一下,孩子任性、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忽視他的合理需求。不斷地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不難建立起親密關係了。

3、贏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強迫他聽話

前面提到的鄰居家奶奶,她在帶大孫女的過程中,總是強迫孩子聽她的。

比如孫女想吃糖,奶奶會生氣地說,“吃什麼糖,牙齒蛀了怎麼辦?”

奶奶的兒子也延續了老人的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提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否則就是威脅、打罵。

他們覺得,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樹立家長的威嚴,這樣孩子大了才能鎮得住她。

然而現實是,孫女現在才上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非常叛逆了,處處和大人對着來。

被大人罵了,她就理直氣壯地頂回去。被打了也絕不認錯,把自己關在房間,一句話也不和大人說。

我們常說不要打罵孩子,因爲對現在的孩子來說,過去那種專制的教育方式已經很難起作用了。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