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小兒中醫養生原則

小兒中醫養生原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兒中醫養生原則,中醫有着悠久的歷史,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能達到延年益壽,小編爲大家整理好了小兒中醫養生原則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小兒中醫養生原則1

1、協調臟腑

人體是以五臟爲中心的統一體。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本,五臟功能正常協調,臟腑形神得以充養,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互相依賴,相互制約,生剋制化的關係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順利進行。

臟腑協調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措施來實現的。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爲養生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訣”、“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爲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2、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的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臟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爲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通暢經絡往往作爲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小兒中醫養生原則

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兩種: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暢通。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行以達鬱”的鍛鍊目的。活動筋骨,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無病;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週天。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週天之說。任脈循行於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以調節陰經氣血;督脈循行於背部正中線,總督一一身之陽脈,可以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以使陰經與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由於任督二脈循行於胸腹、背,二脈相通,可以促進真氣的運行,氣血運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爲“周天”。因其僅限於任督二脈,並非全身經脈,故稱爲“小週天”。在小週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各經脈皆開通.則稱爲“大周天”。所以謂制之開通,是因爲在氣功、導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週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所以身體健康而不病。

3、清靜養神

人的精神活動是極其複雜的,情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爲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表現,簡稱爲“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爲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在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通過神來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醫認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爲在這種狀態下,有利於防病祛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慾、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爲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閒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保持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者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須注意閉目定志,眼爲心靈之窗,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

4、節慾保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類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義,還在於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祖國醫學認爲,人的生長髮育和衰老過程,均由腎所主,故有“腎爲先天之本”之說。腎在人體臟腑中極爲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氣、神又是人身三寶,五臟之陰取之於腎陰,五臟之陽取之於腎陽。占人認爲“若人房過度,則傷腎,’腎精耗傷,流失過多,下元虧虛,腎陰或腎陽偏亢,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失調則百病由生”。中醫常把腎的功能衰減作爲衰老的徵象,所以養生把節制房事作爲極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則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則防老抗衰有術。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泄慾,會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告戒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係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爲養生指導原則,其意義也在於此。

欲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其一爲節慾。所謂節慾,是指對於男女問性慾要有節制,自然,男女之慾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慾,也不縱慾過度,即是節慾的真正含義。節慾可以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於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慾保精的具體措施。其二是保精,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丘髒,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志、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5、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個方面人手:保養元氣和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暢通,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夠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內經》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爲主。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爲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慾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後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於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爲主。《類經》指出:“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摩、健身術以及鍼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通暢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運行的目的,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強調氣機失調是導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體的氣機調暢,又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具有調暢全身氣機,調節精神情志,推動津血運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協調,陰陽平衡。若肝失疏泄,氣鬱不達,則氣機失調,進而導致氣滯血瘀,或痰氣鬱結,或氣鬱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髒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爲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6、綜合調養

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乎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鍼灸、推拿、按摩、藥物養生等諸多方面內容。恰如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慾、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鍼灸、推拿按摩,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藥物保健則足以藥物爲輔助作用.強壯身體、延年益壽。從上述各個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小兒中醫養生原則2

中醫養生的五大基本原則

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間,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中國傳統醫學認爲:人是個小天地,自然界是個大天地,它們都相通相應。不論季節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影響,從而直接影響到人的情志、氣血、臟腑以及疾病的產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時六氣的變化規律和不同自然環境的特點,順應自然,保持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才能達到養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2、形神共養

形即形體,神即神志、意識、思維。形與神兩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形神共養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視形體的保健,更要重視心理和精神的調養。在具體應用上就是調和情志,保持心態的安閒清靜,並與保養形體相結合,通過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規律生活,使人氣血調暢,形體強健,情志安和。

小兒中醫養生原則 第2張

3、動靜互涵

動和靜,是物質運動的兩個方面或兩種不同表現形式。人體生命運動始終保持着動靜和諧的狀態,維持着動靜對立統一的整體性,從而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功能。體現在中醫養生的一是要靜以養神,我國曆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神與人體健康的關係,認爲心神清靜,可致健康長壽。二是動以養形,運動可促進精氣流通,血氣暢達,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三是動靜適宜,提倡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只有做到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才能“形神共俱”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4、正氣爲本

中醫所指的“正氣”,是維護人體健康的臟腑生理功能的動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氣充盛,可保持體內陰陽平衡,更好地適應外在變化,故保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保養正氣,就是保養精、氣、神。其根本在於護養脾腎。在中國傳統醫學裏,腎爲先天之本,是人體陰陽的根本,與人的生長髮育和衰老有極爲密切的關係。脾爲後天之本,爲水穀之海,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腎二髒關係極爲密切。脾氣健運,必借腎陽之溫煦。腎精充盈,有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補養。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徑。

5、辨證施養

辨證施養是從辨證分析的角度,通過觀察個體的反應狀態和體質差異,充分考慮個體所在的時間和地域的不同,進行個體化的養生保健調理。它很好地體現出中醫養生保健的價值和特色。辨證施養的突出環節就是因時、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說養生保健要根據時令、地域以及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制訂相應的方法

小兒中醫養生原則3

中醫養生三大要點

1、養宜適度:養生能使人增進健康,延年益壽。但在實際調養過程中,也要適度。無論哪種養生方法,適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簡言之,就是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過分注意保養,則會瞻前顧後,不知所措,稍勞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變,便閉門不出;以爲食養可益壽,便強食肥鮮;恐懼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等等,雖然意求養生,但自己卻因爲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僅於健康無益,反而有害。所以,養生應該適度,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的目的。

小兒中醫養生原則 第3張

2、養勿過偏:綜合調養應注意不要過偏。過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爲“補”即是養。於是,飲食則強調營養,食必進補;爲求得延年益壽,還以補益藥物爲輔助;起居則強調安逸,以靜養爲第一措施;當然,食補、藥補、靜養都是養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太偏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則也會影響健康。食補太過則營養過剩,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偏盛,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動靜失調,都會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另一種情況是認爲“生命在於運動”,只強調“動則不衰”,而使機體超負荷運動,消耗大於供給,忽略了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同樣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雖然主觀願望是想養生益壽,但是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所以,綜合調養主張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要從機體全身着眼,進行調養,不可失之過偏,過偏則失去了養生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3、審因施養:綜合調養在強調全面、協調、適度的同時,強調養宜有針對性。所謂審因施養,就是指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一般說來,可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分別施養。不能幹人一面,統而論之。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