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中醫養生的原則

中醫養生的原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養生的原則,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們都有所瞭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對人體產生的作用也不一樣,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小編今天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的原則的相關資料。

中醫養生的原則1

(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法成。人生於天地之間,依賴於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種天人相應或稱天人合一學說,是中醫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順應自然養生包括順應四時調攝和晝夜晨昏調養。晝夜變化,比之於四時,所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日人爲秋,夜半爲冬。白晝陽氣主事,入夜陰氣主事。四時與晝夜的陰陽變化,人亦應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動靜和宜,衣着適當醫|學教育網整理,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中醫養生的原則

人不僅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中醫學認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社會環境一方面供給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着人的心理活動。隨着醫學模式的變化,社會醫學、心身醫學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日益顯示出重視社會因素與心理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性:社會因素可以通過對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的影響而影響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須適應四時晝夜和社會因素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攝生措施,才能健康長壽。故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

(二)形神共養

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形神相因,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爲神之基,神爲形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與神俱,方能盡終天年;因此,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所謂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生,使形體強健,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很多,但從本質上看,統而言之,不外“養神”與“養形”兩端,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養,神爲首務,神明則形安。神爲生命的主宰,宜於清靜內守,而不宜躁動妄耗。故中醫養生觀以調神爲第一要義,守神以全形。通過清靜養神、四氣調神、積精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以保持神氣的清靜,增強心身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形體是人體生命的基礎,神依附於形而存在,有了形體,纔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謝則神滅。形體的.動靜盛衰,關係着精、氣、神的衰旺存亡。中醫養生學主張動以養形,以形勞而不倦爲度,用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摩等,以運動形體,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靜以養神,動以養形,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以動靜適宜爲度。形神共養,動靜互涵,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於強身防病。

(三)保精護腎

保精護腎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精,使精氣充足,體健神旺,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精是構成人體和促進人體生長髮育的基本物質,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爲健康長壽的根本。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五臟安和,精自得養。五臟之中,腎爲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養腎精。中醫養生學強調節慾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於心身健康。若縱情泄慾,則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未老先衰。節慾並非絕欲,乃房事有節之謂。保養腎精之法甚多,除節慾保精外,尚有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藥物調養等。

(四)調養脾胃

脾胃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天的重要因素,“土氣爲萬物之源,胃氣爲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爲先”(《景嶽全書。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則精氣充足,臟腑功能強盛,神自健旺。脾胃爲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通過飲食調節、藥物調節、精神調節、鍼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凋補脾腎是培補正氣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徑。

中醫養生的原則2

一、協調臟腑

人體是以五臟爲中心的統一體。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本,五臟功能正常協調,化生精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形神得以充養,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剋制化的關係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順利進行。

中醫養生的原則 第2張

臟腑協調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爲養生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決”、“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爲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二、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的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臟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爲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通暢經絡往往作爲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兩種: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暢通。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行以達鬱”的鍛鍊目的。活動筋骨,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無病;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週天。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週天之說。任脈循行於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以調節陰經氣血;督脈循行於背部正中線,總督一身之陽脈,可以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以使陰經與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由於任督二脈循行於胸腹、背,二脈相通,可以促進真氣的運行,氣血運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爲“周天”。因其僅限於任督二脈,並非全身經脈,故稱爲“小週天”。在小週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各經脈皆開通,則稱爲“大周天”。所以謂制之開通,是因爲在氣功、導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週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所以身體健康而不病。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週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爲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這一養生原則的重要意義。

三、清靜養神

人的精神活動是極其複雜的,情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爲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表現,簡稱爲“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爲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在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通過神來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醫認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爲在這種狀態下,有利於防病祛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慾,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爲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閒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保持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者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須注意閉目定志,眼爲心靈之窗,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

四、節慾保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類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義,還在於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祖國醫學認爲,人的生長髮育和衰老過程,均由腎所主,故有“腎爲先天之本”之說。腎在人體臟腑中極爲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氣、神又是人身三寶,五臟之陰取之於腎陰,五臟之陽取之於腎陽。古人認爲“若入房過度,則傷腎,腎精耗傷,流失過多,下元虧虛,腎陰或腎陽偏亢,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失調則百病由生”。中醫常把腎的功能衰減作爲衰老的徵象,所以養生把節制房事作爲極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則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則防老抗衰有術。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泄慾,會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告戒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係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爲養生指導原則,其意義也在於此。

欲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其一爲節慾。所謂節慾,是指對於男女間性慾要有節制,自然,男女之慾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慾,也不縱慾過度,即是節慾的真正含義。節慾可以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於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慾保精的具體措施,也即是這一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其二是保精,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志,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五、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暢通,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夠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內經》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爲主。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爲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慾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後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於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爲主。《類經》指出:“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摩、健身術、以及鍼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通暢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運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強調氣機失調是導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體的氣機條暢,又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具有調暢全身氣機,調節精神情志,推動津血運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協調,陰陽平衡。若肝失疏泄,氣鬱不達,則氣機失調,進而導致氣滯血瘀,或痰氣鬱結,或氣鬱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髒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爲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六、綜合調養

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着眼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鍼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藥物養生等諸多方面內容。恰如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慾、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鍼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藥物保健則是以藥物爲輔助作用,強壯身體、延年益壽。從上述各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