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寶寶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

寶寶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面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新手爸媽常常會用錯力氣,在比身高、比長牙這類小事裏鑽牛角尖,但是不要過分擔心,看看寶寶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

寶寶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1

孩子不同年齡段會有不同的交友表現

0-1歲爲準備階段

這時候,寶寶還不理解朋友的定義和意義到底是什麼,但如果此時他對某個小夥伴表現出了關心和友好,不排斥和他待在同一片區域裏,便是友誼萌芽的小象徵。

1-2歲爲觀察階段

這時候寶寶還是會處於自娛自樂的狀態中,但同時他也會開始觀察身邊的人在做什麼了。他會觀察別的小夥伴在做什麼,玩什麼。如果稍微熟悉了之後,可能會有一起玩耍的機會,但一般時間不會太長。

2-3歲爲感受階段

這時候,孩子和小夥伴們的關係還是不會到達非常親密的狀態,但會願意一起玩遊戲的。而且在遊戲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對方是否快樂、憤怒或悲傷等情緒了。

寶寶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

3歲以上爲分享階段

其實,這個年齡段下,孩子的交友狀態已慢慢有了雛形。有些孩子之間已經建立了固定的友誼,有些孩子卻還是融入不了遊戲當中。這兩者的差別,有可能就在於分享二字。大部分遊戲都是需要孩子雙方協調的,有些孩子就會願意放棄自己的個人要求來相互遷就,因此便能收穫到較多友誼。

面對不同年齡段,父母的助攻也不同

1、最好是年齡相仿的,差不多大的孩子,正好處在相似的成長階段,能接受的玩耍方式也相對相同。

2、儘量選擇和孩子性格習慣一致的,安靜慢熱的孩子配上外向吵鬧的,可能需要一長段時間才能適應。

3、2-3歲時,可以鼓勵孩子帶朋友回家裏玩

如果孩子有言語中提及到了類似朋友的小夥伴,父母們可以順着就建議孩子邀請他們來家裏玩。因爲藉着這個機會,爸媽們可以教孩子一些待客之道,也讓孩子從相處之中學會分享。

這時候,父母們就得把準備工作做好。首先,在家裏佈置一個玩耍的區域,放些洋娃娃或小汽車等。其次,建議把聚會時間安排在上午或孩子午睡之後,這樣他們會有比較充足的體力。最後,建議不要一次性邀請太多小夥伴,一到兩個就好了,因爲剛開始交朋友兩兩一起玩耍會更容易建立友誼。

3歲以上,讓孩子多參加一下集體活動

可以帶孩子去遊樂場玩一玩,小區公園走一走,讓他多接觸一下人羣,增強他的社交能力,從而鍛鍊他的交流能力。

如果孩子天生外向,那就更好了,可以讓孩子不要壓抑他的天性,隨便浪。如果孩子生性較爲羞澀,父母們就可以鼓勵他表達,或者前幾次先代替他表達。比如,看見某個小夥伴,可以代替他說:“你好,我家寶寶叫xx,你們可以一起玩嗎?”可以慢慢的通過這些社交、接觸,孩子也變得落落大方一些。

寶寶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2

寶寶各年齡階段牙齒髮育表現

囟門閉合

通常,後囟門在出生3~4個月閉合。而前囟門,大多數孩子在2歲前閉合,少數孩子會在3歲前閉合,如果滿3歲還沒有閉合,就需要去醫院檢查。

具體什麼時候閉合,不同寶寶間存在個體差異,只要在這個範圍內,比別人早一個月晚兩個月都不用着急,也別急着補鈣,缺鈣跟囟門閉合沒關係。

乳牙萌出

不同寶寶第一顆乳牙的萌出時間相差很大,有4個月就開始冒頭的,也有1歲纔開始長的。大部分寶寶會在4~10個月時長出第一顆乳牙。

有的寶媽看別人家寶寶4個月就出牙,就覺得自家10個月出牙的寶寶發育晚了,擔憂焦慮的很。其實完全沒必要,出牙受遺傳等多個因素影響,早晚差異大是正常的。

但如果13個月後,寶寶還沒有長出一顆牙,就真是出牙晚了,需要去醫院進行檢查。等寶寶長出第一顆牙齒後,通常後面的牙齒也會按照下面的順序和時間,一一長出來。受牙和牙周組織生長狀況的影響,有的寶寶出牙順序會有不同,不過這種情況通常沒什麼影響,寶爸寶媽不用緊張。

其實,與其擔心寶寶的.出牙時間和順序,不如多關注寶寶的牙齒清潔,從第一顆牙萌出時就開始刷牙,使用含氟牙膏,纔是保證寶寶一口小白牙的關鍵。

寶寶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 第2張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什麼表現呢

大運動

類似很多有關寶寶大運動表,估計寶媽寶爸們都見過,但大家肯定不知道它其中的祕密。

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大運動時間表只是概括了大多數孩子大運動開始的時間,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用。

9個月30天會站是正常,10個月1天會站就是發育晚了?這樣荒謬的結論相信沒有爸媽會認同。

但是,如果時間間隔拉長一點,鄰居家寶寶10個月會走了,自家寶寶1歲多還不會走,有的家長就該着急了。

實際上,這樣的焦慮跟“差一天就不正常”一樣,毫無必要。

與其糾結寶寶怎麼總比別人慢一點,不如佛系一點。只要寶寶的大運動不超過下面這個時間,就不用擔心。

4個半月還不會扶坐

6個月還不會翻身

8個月還不會獨坐

10個月還不會扶站

18個月還不會行走

說話

遇上說話晚的寶寶,很多人習慣性會說:貴人語遲。

大部分寶寶在13~15月齡時開始能說出一兩個詞,會叫“爸爸”“媽媽”等,至少掌握25個詞。

19~24月齡時能學會說一些簡單的句子,比如“想喝奶”“想騎車”“找媽媽”等。

當然,不同寶寶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寶寶晚一點會也是正常的,一般延遲時間在6個月以內,就沒什麼事。

如果寶爸寶媽想早早聽到寶寶叫“爸媽”,可以從這些方面下手。

多和寶寶說話,以當話癆父母爲榮。

爲寶寶創造說話的機會,詢問寶寶的意見,不要太“秒懂”寶寶的需求,讓寶寶不用開口就能滿足需求。

多鼓勵,哪怕寶寶開始說得不清說錯了,也不用太着急糾正,日子還長着呢,以後有時間慢慢改。

如廁訓練

寶寶學會上廁所,意味着寶媽可以離屎尿屁遠那麼一丟丟了,還能省下紙尿褲的錢,簡直不要太高興。

雖然是件高興事,但如廁訓練這事,卻不是早早訓練就能早成功的。

大部分寶寶在1歲半至2歲時,控制膀胱和肛門的能力才趨於成熟,也能夠明確告訴父母大小便的意願。

這時候進行如廁訓練,寶寶的心理和生理準備都比較好。提前進行訓練,寶寶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肌肉,就算有心,也是無力。

寶媽再費勁,訓練效果也不一定好。屢屢失敗反倒容易讓家長失望,進而批評寶寶,增加了寶寶的壓力,學起來更慢,形成惡性循環。

上廁所這事這麼簡單,早學會一些又有什麼可驕傲的呢?晚一點也沒什麼需要羞愧的。尊重寶寶的個性差異,比讓寶寶早早學會更重要。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