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鄉愁的隨筆精選15篇

鄉愁的隨筆精選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那麼,怎樣才能寫好隨筆?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鄉愁的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鄉愁的隨筆精選15篇

鄉愁的隨筆1

我不是遠離故鄉的人,我一直在守望着家鄉,但我也有鄉愁,我的鄉愁就是家鄉那段遙遠的記憶……

合峪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有滿、回、蒙古等少數民族,滿族和蒙族由於人數很少,隨着歲月的變遷漸漸地和漢民別無兩致了。回民有一百多口人,有一所清真寺,就在我家的旁邊,回民一直保持着民族風俗和宗教傳統,還保留着飲食習慣。

合峪回民食堂在我的記憶裏是很氣派的,一溜的土木結構磚瓦房,說是丁字街,其實向南老街延伸的那一部分很短,隔着一條小河,卻沒有橋,老街的人往新街去就得涉河而過,很不方便。回民食堂就在丁字街口,也是新街的中心。趕集的鄉下農民,十分奢侈地到回民食堂要上一碗牛雜湯、一個火燒饃。回民奶奶熱情招呼着,接過方形的三角形的木飯票。方形的飯票是一角以上的面額,顏色也多樣,有紅的綠的等,三角形的是五分面額。二角五分的一碗牛雜湯,五分的火燒饃,湯隨便添,三角錢就可以吃飽。

合峪清真寺是一座毫無特色的瓦房小院,西向一側三間普通的瓦房是穆斯林禱告的地方,瓦房的北山牆邊接了兩間小房子曾經住過阿訇。坐北面南的兩間正房曾經是合峪村副業隊做活的地方,一般是木匠活,聚集了全村十幾個木匠攬活掙錢上繳集體。

早上上學的時候,經過丁字街的回民食堂時,我總要停下來張望一下,那個非常愛乾淨的回民奶奶已經把牛肉湯鍋燒得直冒熱氣,那牛肉湯的香味竄入我的鼻孔,我不由地猛吸幾口,回民奶奶戴着穆斯林常戴的白帽子正切着牛肉,看到我忙打着招呼:“上學呀,別遲到啦!”聽到這話,我急忙走掉了。

回民奶奶的食堂那兩角五分錢的牛雜湯和五分錢的粉條豆腐湯,對我有着很大的誘惑力,令我垂涎欲滴……

牛骨熬湯,湯味醇厚濃郁,用片刀片肉,肉薄如紙,熱湯一衝湯味直浸肉中,牛肉鬆軟而飽含湯汁,加上切碎的蔥花和牛油熟成的辣子,紅綠相間中透過陣陣香味。

最叫絕的是“垛子肉”,每次路過回民食堂看到大師傅頭用片刀在片垛子肉時,我總要駐足觀看,那橢圓形的垛子肉在片刀的飛舞下一片片落到案板上,薄的透明,隨便拈起一塊迎着太陽能透過陽光來。

歲月是一把握不住的沙子,總是會順着指縫間流逝。那位清清爽爽的回民奶奶已經仙逝多年,那些圓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木飯票早也不見了蹤影。丁字街的回民食堂也不存在了,土木結構的房子成了樓房,一樓依然開着飯館,只是成了漢民經營的麪食館。

路過丁字街口時,大師傅片垛子肉的映像依然會在腦海中反覆閃現,回民奶奶的熱情招呼聲猶如耳邊,“雜碎湯貳角伍分哦!粉湯五分哦!”

鄉愁不僅僅是遠離家鄉的人的專利,它還是久居家鄉的人對過去的一種懷念。在我的鄉愁記憶裏,鄉愁就是那一碗濃郁醇厚的牛雜湯,那一碗回味悠長、九曲迴轉的粉條豆腐湯……

鄉愁的隨筆2

也許吵鬧的城市缺少人情溫暖,人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閒暇的時光中,故鄉隱約的召喚牽動靈魂,化作濃重的鄉愁入夢。

濃重的鄉愁是一種思念。但思念是針對性的情感,無論思念親人、情人或者朋友,都是身在遠方對另一個人的溫暖回憶,思念得受不了,打通電話,思念也就隨之而去。但濃重的鄉愁不是。

在濃重的鄉愁的瀰漫中,你可以給親人打一個電話,但卻不能給村莊、河流打電話。即使你回去一趟,在家鄉小駐幾日,讓濃重的鄉愁暫時消失,但也許剛剛坐上返程的汽車,一種模糊的情感又會慢慢升起,

與思念相比,濃重的鄉愁顯得廣闊而又模糊,抽象而又具體,就像月籠霧江,空闊蒼蒼,久佇江邊,一任寒露溼衣,卻無法滿足對濃重的鄉愁的釋放。

人生總是伴隨着愁。不順心、辦不了、過不去,愁;煩惱、失望、悲涼,愁。愁是涼了的情,揪住的心,愁是漆黑的夜,荒蕪的路。不管愁何,只要被愁趕上,立馬晴轉陰雨。而,唯獨濃重的鄉愁,猶如霞光晚照,在淡淡的傷感中流淌着溫暖的彩色。濃重的鄉愁可能是人世間最美的愁了。 在外工作的城裏人,總會與濃重的鄉愁不期而遇,讓思念伴隨着一絲柔美的落寞;漂泊在外的遊子,總會與濃重的鄉愁相伴,想家的熱淚,溫潤了心靈的開闊。我不禁疑惑,古代人背鄉離井成爲遊子,可能是戍守邊疆,也許回家時成爲了馬背上的枯骨;也可能是爲了生存的逃離,再也沒有回家的指望,濃重的鄉愁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繞不開的主題。在漫長的歷史中,戰亂、動盪、天災往往就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形態,濃重的鄉愁也就成了那個時代的普遍情感,也難怪在中國的文化史中,濃重的鄉愁始終是龐大的文學命題,留下了數不清的濃重的鄉愁文字。不管是“低頭思故鄉”的李白,或是“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張繼,不管是“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王維,或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賀知章,都在站在異鄉的大地上,遠望蒼茫,發出最爲動人的濃重的鄉愁呼喚。

人都是戀家的,老家是生命的老根。然而有史以來,遷徙卻是人類發展的常態,背離老家,又安新家,趨利避害,開闢新的美麗家園,正是社會發展繁榮的強大動力。也許很多人會認爲,人在異鄉爲異客,難免遭受冷漠的侵襲,失意的懷舊,如果在異鄉順水行舟,找到了家感覺,可能就沒有濃重的鄉愁了。然而,即使在大唐盛世,仍然濃重的鄉愁如雨,天上月亮唯故鄉獨明;在今天奔小康的寬闊道路上,大多人並非是無奈的出走,悲情的離別,而是漫漫長路上的圓夢,但一旦遠離家鄉,濃重的鄉愁也就來了,而很多人已經在城市住了幾十年,成爲道地的城裏人,過着富裕的日子,但濃重的鄉愁仍然揮之不去。更讓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這十來年,在生活的快速發展變化中,人們的小日子越來越紅火美好,鄉味卻成了大衆喜愛的味道,鄉遊成了有情的旅遊,濃重的鄉愁氣氛越來越濃。濃重的鄉愁正在成爲一種大衆的世紀情緒。

看來,只要離開家鄉,就要與濃重的鄉愁相伴,濃重的鄉愁是離家出走必然產生的情感,家有多遠,濃重的鄉愁就有多濃。濃重的鄉愁是永恆的。奇怪的是卻沒有“城愁”這個詞。一個人在城裏不管住了多少年,離開這個城市後,也可能產生懷念,但卻仍然上升不到濃重的鄉愁的高度。也許,城市與鄉村就是兩個不同地方,擁擠、冷漠、虛假的城市難以承載情感,安放靈魂,一棟火柴盒一樣的樓房,或許就不值得懷念。

鄉村是人類尋找並建造的第一個家園,而這個家園人一住就是五千多年,差不多養育了人類的全部文化與歷史,直到現在,全世界的大部分人仍在鄉村生活着。

五千年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鄉村亙古不變;五千年的深情守望,足見這就是人類的夢想家園!

鄉村不但爲人提供了生存的家園,更爲重要的是,爲人提供了真實情感的安實依託,唯有在鄉村生活,即使貧窮得揭不開鍋,但情感仍在漫延,靈魂仍在飛翔,人格是完整的。

濃重的鄉愁產生於距離,距離擴大了想象空間與神祕美感,但濃重的鄉愁的實質卻來自鄉村與心靈的契合。

濃重的鄉愁是對鄉村整體生態的緬懷。從人到物,再到近水遠山,雲霞星空,那裏有一個完整的自己;

濃重的鄉愁是一個個無序閃動的溫暖畫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樹池塘,凡是能在不經意間闖入心的鏡頭,都是心靈成長的節點;

濃重的鄉愁是生命成長的重要參照。那個日出山脊,月落樹梢的地方恆久不變,讓人感到自己在空間中的位置是那樣安穩。回家時經過的老樹、石頭、坡頭、燈光都在情感中重複爲心理標記,讓路在心靈中延伸;

濃重的鄉愁是一種舒服的在家感覺。那裏的圍牆圍出了一個個小家庭,卻圍不住鄰居的往來,紅白喜事就是全村的悲喜,村莊連着田地,田地連着山野,山野連着雲天,那是能時刻感覺到的雲水家園,也只有這樣的家園才叫家園……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城市一直在膨脹,人們在慾望的膨脹中差不多騷動了二三十年,在興奮、新鮮中翻飛,卻全然忽視了鄉村的存在。從農村到城市,從城市到城市,夢想在慾望的一次次滿足中又一次次跌落,當無奈地回首遠望,才發現在民俗與傳統的失落中,在年輕人、能人的流失中,在對土地田園的冷漠中,鄉村成了一個空殼,家園差不多丟失了。才發現擁擠冷漠的城市大多是一個掙錢的地方,而不像家園,鄉村雖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卻更適合居住。 鄉村是家園,卻掙不到錢,城市能掙到錢,卻不像家園。也許這就是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的困惑。

鄉愁的隨筆3

江南的風,吹醒了塞北的夢,蒙古國戈壁的盛夏,也悄然停留在炎陽高照戈壁的渡口,幾聲布穀鳥清脆的啼叫聲,喚醒了漂泊遊子無限的思念,猶如夏日蒙古國戈壁的野草,瘋狂地生長、蔓延!

因爲自己醉心於遠去的腳步,唯有揮不盡的一抹鄉愁,在心中徘徊、迴盪。身處異國他鄉,每當業餘時間,對祖國黃土地上的故鄉眷戀,永遠是揮之不去的鄉愁,只能合一縷和煦的暖風,讓鄉愁的心兒,停留在異國戈壁夏日炎陽高照的路口徘徊!

一個人若從來沒有離開故鄉半步,永遠體會不到那種鄉愁的滋味!鄉愁,是一種濃烈的酒,隨着時間越長,越能散發出濃濃的醇香;鄉愁,是勞累了一天,拖着疲憊的身子,每當進嗎, ,入夢鄉,癡癡的相守;鄉愁,不論四季更迭,是永遠停留在季節深處,像夏日的季風,只有在夢境的空間裏,穿越距離的時空,停留在故鄉每個熟悉的角落,與家中的親人一起共嬋娟、迎來朝陽、送走晚霞遙望的守護!

可惜,風來夢醒,無情的打溼了相思的停留的渡口,只好揉揉睡意朦朧的眼睛,從新開始了新的一天艱辛的拼搏。

每當在異國他鄉,孤寂無助時,喜歡借一支素筆和一張素箋, 訴說一路走來點滴歡笑和拼搏的淚水,無拘無束的掙脫世俗的煩擾和權利的禁錮,盡情地流露於字裏行間,在愛好文學的這片沃土上自由的馳騁,演繹着世人不知的角色和祕密,讓鄉愁化作一杯清醇的米酒,在寂寞的異國他鄉的黑夜中,溫暖自己,明亮自己艱難的處境與困頓。

夜裏,每當拖着疲憊的身軀,沉睡、進入甜甜地夢鄉的時候,夢見自己躺在祖國溫暖的黃土地懷抱裏,感覺到那麼溫暖、舒適和溫馨。此時、此刻的故鄉,鮮活鮮活的展現在遊子眼前,故鄉的那一山、一水、一草、一花、一木,都顯得是麼親切!還有生存在黃土地上面心底善良的父老鄉親、嬌妻愛子,他們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都繪成了一幅幅寧靜而美麗的畫卷,清晰似在身邊;同時,也彷彿聽到了黃土地母親呼吸的聲音和黃土地心跳的韻律,就像佛經中超度苦難的梵音,如此惟妙惟肖,每時每刻,教誨着黃土地上的人們,讓那一雙雙慈祥的眼睛和善良的心,善待人世間的每個生靈和每件事!

自從踏上這片異國他鄉陌生的土地,在今天掌握政權的勢力眼皮下,過着小心翼翼、膽顫心驚,藏匿着自己只有背影沒有背景的日子,可以想象是多麼的無奈和孤寂,就連平時下班的業餘時間不給報酬的兼職崗位,也被今天執政者無情的剝奪了,充分的利用起來!聽到那些走狗們使勁的“咚咚”敲響我寢室門的時候,讓我厭倦至極,可是那些走狗們是當今執政者的連襟,我無能爲力反抗,惹不起也躲不起,只能在內心深處產生極其反感的情緒。因爲他們無情的打亂了我創作的思維與思緒,我只能掩卷擱筆,讓記憶編制的夢,等待時間一點點消逝。

“哎,他鄉的水再甜,月還是故鄉的圓!”眸然回首,當許多朋友們聽到我出國謀了一份好差使,可以發洋財,掙到美元的時候,給我投來了極其羨慕的眼光。可是,他們可否知道,在別人的故鄉,在他人的一畝三分地裏,自己爲生活奔波的艱辛和不易、處處受到挫折和無助?他們能否體會“天下烏鴉一般黑”和寂寞時思念親人的淚滴?

淒涼、無助兩應同,此地只有笑淡怨恨明月中。對於異國他鄉漂泊的遊子來說,只有對祖國故鄉的惦念和對家中親人的思念,卻一如既往,就像蒙古國夏日戈壁裏的野草,一樣瘋狂的生長、蔓延!

鄉愁的隨筆4

每年,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時候,天南地北的遊子便開始聚集行動起來,跨越多個城市,趕赴幾千年文明流年下來的古老傳統節日。只爲一場親情的團聚,一份友情的歡慶,一個家的溫暖。

俗語說:過了臘八便是年。人們開始緊鑼密鼓的置辦年貨。菜市場里人聲鼎沸,雞鴨魚肉販檔前,人們東挑西選大肆砍價;商場裏客流如潮,爭相選購衣褲鞋帽各式糖果,還有那各式大紅對聯與紅包。走在路上,你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喜悅之情以及濃濃的年味。

記得兒時家鄉過年的情景。臘月二十三這天,父親說是竈王菩薩的昇天之日。父親一大早起身準備。父親將一塊四方形的肥膩豬肉清水煮熟,就是俗稱的刀頭肉,整齊的放在碗裏,再煮上一隻公雞,把公雞雄赳赳氣昴昴的站立式放在盆裏,配以其他各類香噴的肉菜,一碗白酒,擺在竈臺前,焚香點蠟,燒上幾刀紙錢,父親口裏唸唸有詞,賄賂竈王菩薩吃喝高興上得天去之後,感念人間對他的`恩好,保佑主人家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日子紅火安康。儀式過後,我問父親,這些菜我們可以吃嗎?父親慈愛的說,當然可以,竈王爺吃過的東西,可是高級貢品,吃了以後家裏生活富有,頓頓有肉吃,不會捱餓。

祭祀完竈王菩薩,便開始打掃屋子。母親拿出砍刀,去得竹林砍回一根手腕粗長長的竹子,削去長長竹竿上多餘的枝葉,留下竹頭枝葉備用,再用麻繩簡易綁成扇尾狀。母親用衣服簡易的捂住口鼻,再將我趕出屋子,然後用竹竿在屋頂、牆面,傢俱上細細掃動,蜘蛛網、灰塵便紛紛掉落下來,地上鋪滿厚厚一層黑色的髒塵。母親這時便叫我清掃地面。我嘟嘟囔囔的不滿,問母親,爲啥用竹竿的時候不讓我來?母親說:那你來試試能不能拿起這竹竿。我興奮不已,撿起竹竿學着母親的樣子在外屋檐上來回清掃,一會兒便累得一身冒汗,拿竹竿的手也抖動起來。原來,清掃屋子是項體力活,看似簡單,實則辛苦。多年以來,每次清掃,母親從未說過。

家鄉的春節,有一道菜是必須,酥肉。酥肉,可零嘴吃,可煮湯,可蒸其他配菜。家鄉的做法,將酥肉切小與豌豆尖葉同煮,其湯色澤黃綠,清香四溢。蒸菜,一般蒸芋仔,大的芋仔切小,小的芋仔則整隻,放於碗底,鋪上酥肉,放入蒸籠大火蒸熟,男女老幼皆愛吃。母親買回新鮮上好的瘦肉,切成寬度適中的條或片,打上雞蛋,攪勻,再摻上自己生產的薯粉,讓薯粉與肉充分結合。肉發上三五分鐘,鍋中倒油,油要多,大火至油沸騰,將有薯粉的肉一塊塊放入油鍋內炸,炸至金黃色再撈出。每每此時,我堅定的站在廚房,守候着一塊塊酥香的肉,這塊看看,那塊瞅瞅,拿出一塊來,趁母親專心油炸之時,迅速塞進嘴裏,香嫩的肉在嘴裏翻滾開來,瞬間感覺幸福爆棚,那味道終身難忘。

準備着準備着,春節便來了。

年三十。父親母親很早就起牀準備。肉,魚,菜,缺一不可,瓜子、花生、甘蔗、糖果定不能少。魚:代表年年有餘;瓜子:代表呱呱叫;甘蔗:代表節節高;糖果:代表甜甜蜜蜜;蘋果:平平安安。父親母親在廚房裏歡快的忙碌,時而叫我洗蔥蒜,時而讓我洗碗碟。我歡喜的將瓜子花生糖果裝在新衣服兜裏,隨時隨地摸出來,一顆接一顆的送入嘴裏,香味、甜味彌散。高興啊,一年之中最開心的日子就是這天。中午時分,父親將做好的飯菜搬到門前空地上,擺上雞鴨魚肉、糖果,點心水果,點上香燭,祭拜天地神靈,祭拜祖宗,祈求保佑。這,是年俗。再放上一盤鞭炮,中午飯便開始。午飯吃的越久越好,象徵着長長久久。若偶有過路的鄉鄰, 母親便好言留下吃上一口飯菜,寓意來年人丁興旺。午飯之後父親開始貼對聯,貼門神。父親在對聯紙上抹上一層漿糊,喚我在門外看着兩邊是否對稱,我一邊吃着零食,一邊對着父親指手畫腳:上一點,誒,對一點點。

晚上,年夜飯。父親拿出高梁酒來。自己倒上一杯,再給我們象徵性的倒一口。父親感慨:又是一年啦。我們齊齊站起來向父親敬酒,祝福父親身體健康,感謝父親一年來的付出。母親在一旁紅了眼,淚眼婆娑。是的,一年過了又一年,兒女們自顧自的成長,遲早離開,而雙親早已白髮。其中的操勞心酸,豈是酒後言語說得完?母親起身去了廚房煮湯圓。湯圓裏有事先包好的硬幣,僅一枚,家鄉傳統誰若有幸吃到,便來年一切順利,生意紅火工作順利學業有成。那一年我吃到了,那一年考上大學。飯後,全家人圍着一個大盆洗腳,洗腳水裏有柏樹丫,聽父親說是辟邪驅魔之意。

家鄉還有一個奇怪的習俗:偷青。洗完腳之後,家家戶戶便出動偷青,即:偷人家菜地裏的青菜。一般偷豌豆尖,順利偷得回來,第二天可以利用起來煮湯。偷青這個習俗源自哪裏,不得而知,自懂事起便知道父親一直保持着習俗。偷青之時,不可以被青菜主人家抓住,若是抓住則來年運勢不佳。鄉鄰間都是和善友愛的,對於偷青之事即便明知菜地受損也不會刻意抓人,誰都想順順利利不是嗎?

守歲。就是舊年的最後一晚上不睡覺,有對如水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又有對來臨新年寄以美好希望的意思。家鄉將守歲稱之爲“照年光”,將家裏每一盞燈都打開,整晚照亮。我把照年光這個說法理解爲,新的一年裏照亮前路。父親來來回回在屋子裏踱步檢查,確保每一盞燈明晃晃的照亮各個角落。我在房間裏轉了一圈,此刻,房間最光亮清晰,書本,衣物,牀,心愛的小物件,我觸摸它們。心裏許下:以後,我的房間要大要寬敞要光亮。

零點時分。屋外噼裏啪啦爆竹聲響起,震耳欲聾,煙花騰空而起,炸開各色形狀。天際紅彤彤的,硝煙味瀰漫開來,鄰居們互道:新年好,孩子們歡快嘻鬧,整片大地淹沒在喜慶的氛圍中。我終於熬不住夜的漫長,歡歡喜喜睡去。再見過去。明年,會更好。

家鄉的春節,纔是純正的春節。

離開家鄉之後,再也沒有過個團聚歡喜的春節。

我在羊城忙碌着生活,奔走於工作與家之間。春節來臨之時,我學着父親母親的樣,準備臘味,準備點心水果還給自己添置新衣。公司工作結束之時,幸得八天假期,我以爲可以回到惦念已久的故鄉,走一走兒時路過的每一個角落,看一看兒時給我糖果的每一位親人,約一約兒時一同上學的小夥伴,無奈返程工具遲遲未至,只得作罷。

今年的春節很溫暖,穿着輕盈起來,我把新衣從衣櫃裏拿出來,美美的穿上。我把自己認認真真的打扮喜慶,走出家門,路上空空蕩蕩,陽光也懶洋洋,商場裏單曲循環的放着恭賀新年,我買下一支紅酒。辭舊迎新的晚上,我慵懶的坐在沙發上,開着明晃晃的燈,看着央視春晚,喝着醇香的紅酒,思念着一些人,守歲。

春節, 濃濃的美麗的鄉愁。

我是異鄉孤獨客。

鄉愁的隨筆5

風吹過,思緒起。

孤寂的心靈似乎對這種無奈早已妥協,對這種冷漠早已變得麻木,城市裏的高樓遮住瞭望穿家鄉的視線,夜幕之下,誰染一層白霜,鋪在家鄉的月梢上,照見我無處安放的鄉愁。當初送我出門時的星星還掛在天上嗎?我無數次留戀家鄉夜晚漫天繁星,是否依然伴着輕飄飄的白雲掛在深邃的夜空。

遊子漂泊再遠,也剪不斷那一縷心線,風塵僕僕的回家路,塵封不住恆久的思念,思念太長,長過世上所有的路。出門前帶着孃親的千叮嚀萬囑咐,懷揣着希望和夢想,一年他鄉的打拼,那份心酸不堪話語。是孃親在遠方時常的鼓勵,是孃親從家鄉捎來的溫暖,讓我在孤單落寞中得以堅強,是希望和夢想,支撐着我在困境中奮勇前行。

而今,一年過去了,雖不是衣錦還鄉,卻也揹着一個充實的行囊,行囊裏裝滿了孝心,思念和牽掛。需要孃親來承受,需要鄉情去化解,需要故土來聽我傾訴。

熙熙攘攘的服務區內,看着一張張滿是興奮的臉龐,脣齒一碰吐出天南地北的鄉音。甜蜜和幸福灑滿了這條長長的回家路,這條路上長滿了思念、長滿了牽掛。

孃親可好?孩子可好?愛人可好?

鄉愁的隨筆6

我的故鄉在京東,地處燕山山脈丘陵地帶。這裏有得天獨厚的栽培板栗的土壤條件和上千年的栽培技術,是國內外聞名的“京東板栗”產區。故鄉的板栗,色澤鮮豔,營養豐富,是國家批准實施地理標誌保護的產品。

五月,春風吹過燕山,綠色的植被掩蓋了古長城殘敗的瑕疵,漫山遍野的慄樹開花了。高高的樹冠上,濃密的樹葉旁,一串串淺黃色的花束在春風裏綻放。那濃郁的芳香充滿了故鄉的山水,驚動了農家小院,陶醉了鄉親們的心。它沒有茉莉那樣甘甜,不象月季那麼馥郁,但是鄉親們更喜歡它的味道,因爲這奇特的花香象徵着又一個豐收年。

秋分是農村收穫的季節。秋風越過長城垛口,吹黃了穀子,吹白了棉花,吹得慄樹上那一隻只小刺蝟由碧綠變成淺黃。在秋水長天裏,它終於笑開了嘴巴。誰家的放牛娃打樹下走過,從地上撿起了一枚剛從果殼裏蹦出來的栗子,只聽咯嘣一聲,便嚥到肚裏,隨即扯開嗓門在村口高聲呼喊 “栗子熟了!”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收栗子的戰鬥開始了。收栗子是件辛苦活。年輕人爬上高高的樹冠,手持長杆將渾身是刺的慄蓬從枝頭上打下來。老人、婦女、兒童把落在地上的慄蓬撿起來,堆放在一起,幾天後,一枚枚褐色的果實便從帶刺的慄蓬裏溜出來。挑出那些個大,色正,形好的,小心翼翼地存放起來準備出售,不符合標準的留下自家食用。據說,這些年栗子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不愁銷路,這對鄉親們確實是個福音啊!身上衣裳口中食,栗子樹,你就是鄉親們的搖錢樹,命根子啊!

童年時期,家境貧寒,食不果腹,是輕易吃不到栗子的。爲了解饞,每到收栗子季節,我和小夥伴們在放學後,結伴到慄樹底下,從茅草窠中,石頭縫裏尋找大人們沒發現的栗子。如果幸運的話,一次能撿一斤多。回到家,放在鍋裏炒,聽着那一聲聲清脆的爆裂聲,嚐嚐甘甜可口的美味,心裏美極了。

60年代末期,我參軍離開了家鄉。姐姐知道我有個喜歡吃栗子的嗜好,每年秋收,都會給我準備下數量不菲的栗子,年年如此,幾十年來從未中斷。三年前 ,姐姐過世,孩子們按照老人的家囑託,堅持每年給舅舅準備栗子,如果我不能回去,就通過長途客運送來。我年事已高,消化功能欠佳,吃不了幾個栗子,但是這份濃濃的親情足以讓我魂牽夢縈。捧起家鄉親人送來的京東板栗,透過老花鏡片,彷彿又看到了故鄉的山山水水,依稀又聽見那親切的鄉音。

故鄉的板栗,你是燕山厚土孕育出來的精華,是幽燕雨露滋潤出來的瑰寶。

故鄉,爲了召回遊子那顆孤獨的心,你在板栗上投下了思鄉的蠱,因爲鍾愛,我的靈魂中了鄉愁的毒。我咀嚼的是家鄉的特產,感受的是濃濃的親情,回味的是那淡淡的鄉愁。

故鄉,我的故鄉,何時才能回到你懷中。

鄉愁的隨筆7

端午節是我們的鄉愁,而且是紅、黃、藍、綠、紫五彩鄉愁。

作爲北方人,在端午節的記憶裏,沒有賽龍舟和雄黃酒。三十多年前,我剛剛記事,那時生活都比較困難。作爲小學教師,母親白天要上課,晚上常常還要備課。要過端午節了,母親更加忙碌。但無論多忙,母親都會抽空,想方設法找齊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的線。有時家中只有一兩種線,她就會到左鄰右舍,和人家交換。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將五種線擰在一起,分別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脖上。

年幼的我問母親:“爲什麼要系這些線呢?”她撫摸着我的頭說:“這叫長命線,是過端午節的習俗,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一生平安,這些習俗要一輩輩地傳下去。”繫着五彩線,我在房間裏歡快地跑來跑去。母親就一邊包着糉子,一邊給我講端午節的來歷。夜深了,繫着五彩線的我很快進入了夢鄉,母親則還在燈下備課、批改作業。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到了母親當時的年齡,她卻一天天地蒼老。但每年過端午,習俗一直沒變。

又是一年端午節。兒子一如當年的我,妻子也仔細地把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一股彩繩,系在兒子的手腕和腳脖上,一邊系,一邊說:“這五種線,分別是健康、吉祥、甜蜜、溫暖、感恩。你要記住,這裏面文化深着呢!”兒子歡快地看來看去,不停地問東問西,我和妻子耐心地解答。一旁的母親高興地說:“老一輩的習俗就這麼一代代傳下來。”

端午節,五彩斑斕,絢麗多姿,它相伴歷史文化,相伴鄉愁悠悠,讓我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傳承,讓生活永遠盪漾着親情和溫馨。

鄉愁的隨筆8

昨天,當代著名學者余光中先生在高雄去世,對於余光中先生的著作我並不是很瞭解,但是自從學習了那首《鄉愁》之後,就再也沒有忘記過這首詩,也正是這首詩讓我對於故鄉或者是家鄉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家鄉不僅僅是一個生你養你的地方,或許更重要的這個地方是一個靈魂的歸宿,無論以後離開去往哪裏,又會走多遠,最後還是要回到這個地方,你可以用一生去尋找自己的追求,但永遠不變的是你的根。

前兩天刷微博時看到岳雲鵬發了這樣一句話:

好累啊,好想吃俺爸做的饃,看看俺莊的風景。

這其實就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話,甚至還可以和土掛上鉤,但是仔細讀一下就會覺得這句話意味深沉,飽含了對於家長的思念,和對於家鄉的定位。家鄉不就是在經歷大風大浪時可以給我們一個安慰的地方嗎?

在《飄》這部故事中,斯嘉麗面對世事的劇變,她本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是她選擇了回到塔拉莊園,回到這個開始自己一生的地方,即使現在一無所有,即使自己遍體鱗傷,無人接納,這些都不重要。她知道塔拉莊園永遠不會拒她於門外。這就是家鄉。

鄉愁的隨筆9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總嘆時光虛度,歲月不饒人,朝朝暮暮,羨得早年燕子成雙對,慕得河堤楊柳常年綠,莫須有,待得暮年空晚恨。

幼年路邊隨意撿的一粒石子都可以是一天的玩物,下河摸魚,偶有看鳥飛過,看飛機劃過天際的弧線,很容易滿足,又哭又笑,會爲小動物生老病死流淚,會因爲一根棒棒糖而大笑,沒有理由。那時候打打鬧鬧就可能成爲好朋友,於清晨的第一縷微光相伴,於傍晚的第一寸餘暉分別。看不見露珠滴在帽沿的晶瑩剔透,觸不到雜草中的玫瑰刺。只有無憂的奔跑,在田野中,在夕陽下,在每一個叫“鄉”的地方。

驕傲的少年心裏裝着浪漫的夢,手裏握着必贏的倔強,拖着破皮箱,終是遠離家鄉。試卷密麻的公式,終是抵不住想收卷的心,筆蓋沒蓋上的一瞬,黑色的墨水點落在少年的襯衫上,散着獨有年少的香。操場的烈陽灼燒着,少年的後背浸透岀一個圈,臉頰的汗珠沿途流到心底,揮灑在每一個未知的角落,初識高樓大廈,逃脫麻雀居家之地,流轉於車行之間,不容得有喘息,偶有慢行,看着滿天霓虹流彩,懸着的弦慢慢動搖,擡頭看看遠方,一顆星星忽明忽暗,微弱的光,在黑夜中,在眼睛中,在每一個叫“鄉”的地方。

垂老之掙扎,唯有不休,看過夕陽消散,見得山花盛落。走了半生的棋局,似輸似贏,方不得知。只是這殘局最後一粒棋子,該歸於何處。白髮蒼蒼,銀杏葉落,歸根於深土之中。猶望一生,每每思念,只是兩行清淚落耳旁,抵不住的思念洶涌澎湃,讓其消磨在忙碌的朝九晚五。彌留之際,擡頭望及的是那一輪圓月,在天空中,在眼波里,在每一個叫“鄉”的地方。

每嘆惋,未惜幼時歡樂場,每悔恨,未完年少無知夢,每思念,未留歸期紮根處。莫須有,待得鄉愁空晚念。

鄉愁的隨筆10

鄉愁是思緒深處的奢侈品,鄉愁是如影隨形的幽靈,它滲入遊子的一粥一飯裏,糅合在遊子洗臉水的滴答中,凝聚在遊子朝着遠方凝神的一瞬間。鄉音易改,鄉愁難移。

鄉愁是永遠的記憶,鄉愁是永遠的淚滴,鄉愁是遊子回家的路徑。

在曾經的軍營,是鄉愁連接了每個戰士共同的念想。在士兵們的眼光裏,鄉愁就是具有濃郁家鄉風味的一桌子年宴。閒暇時,士兵們圍坐在冬陽下,扳着指頭述說自己家鄉的春節美味佳餚。述說者色香味地描繪,不由地使士兵們饞涎欲滴,鄉愁便浸潤其中。突然,一聲高亢的豫劇《穆桂英掛帥》的唱腔響起,吸引士兵們側耳傾聽。高亢的唱腔飄蕩入雲,隨着白雲成爲一朵朵走向家鄉的花。

在曾經的鄉村,少婦在昏暗的燈光下把一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窗外呼呼作響的寒風彷彿就是絮絮叨叨的話語,把女人的思念拉得很長很長。她恨恨地抱怨:這個死鬼喲!信上沒有歸期?她不知道,寫信人的筆尖顫抖了又顫抖,歸期未定,歸期未定!鄉愁就在紙面上一層層一圈圈地瀰漫開來,直到把整個人兒淹沒。

如今的鄉愁,經久不衰地瀰漫着,延續着。

久居城市,在水泥森林裏終日遊走,走着走着,就處於困惑中,我要走向哪裏?我遊走的目的是什麼?是生活的優裕,還是名利的滿足?這些可能得到了,可能部分地得到了。可是,當回憶起鄉村娶嫁之時,鼓着腮幫子的吹鼓手,起鬨熱鬧的青皮,喜氣盈面的事主,低頭羞澀的新媳婦……這些似曾熟識的場面,勾起了鄉愁的潮,一波一波地涌上心頭。於是,如今的鄉愁,化爲微信、QQ裏滾燙的話語,化在了父母關愛的手機裏,化成了一張薄薄的車票。

刻骨的鄉愁,濃濃的思念,濃縮在了少小無猜一起嬉戲的伊洛河裏,濃縮在了父母喚兒吃飯時高高低低的聲音裏,濃縮在了夕陽牧歸的陌上款款行中……曾經的燦爛童真,曾經的純樸無瑕,都隨着一趟叫“歲月”的列車給帶向了回憶的深處。而記憶的焦點,是很清晰的家裏的一磚一瓦、一樹一花。可是曾經的小夥伴呢?如今只怕是相隔天涯,把相會過成了奢侈。

當薩克斯吹奏起的“回家”的曲調還在耳邊縈繞,當年味把鄉愁釀造得愈加濃烈,當鞭炮炸開的滿地紅屑還未散盡,伴着遊子的是背上的行囊負着心中的希望而遠離家鄉,臨行前,對着家鄉的方向,飲下一杯永懷鄉愁的醇酒。

鄉愁的隨筆11

我們的家,是沿着百年前祖先的足印,隨着山間小溪蜿蜒而來,那個名叫馬安橋的山村,這片和煦的土地是那樣寂靜而安寧!

那裏有祭祀祖先時山頭飄動的經幡,那裏有安息在山谷中祖先的不滅的魂靈,那裏有先輩一路走來留下的辛勤汗水,那裏有迴響在兒時舊夢裏不息的歡歌!

而今,一灣清水將漫過所有的記憶,再不能踏上祖輩用雙腳走出的窄窄小路,再看不見日落黃昏時茅屋上飄蕩的縷縷炊煙,再聽不見清風拂過山頂時隱約傳來的松濤陣陣,再撿不起孩子們散落在山溝田野裏嬉戲打鬧的片片笑聲。

我們黯然離去,只能妄想用一張張蒼白的照片就把記憶中的故鄉化爲永恆;我們一次次磕長頭拜伏于山下,只爲貼近祖先的胸膛再次感知家的溫暖;我們徘徊在殘垣斷壁的每個角落,只想多留下些千百年來祖先熟悉的氣息。

那份窒息的心傷,是從父親無意回望的那瞬凝結下的;那份沉沉的無奈,是從母親蹣跚離去時沉重的腳步裏存記下的。從此,記憶將不能透過深深的湖水還原家鄉的樣子;從此,午夜夢迴時無家的感覺將裝滿殘存的每個記憶。

以後年年的三月,家只屬於觸摸不及的浩渺煙波;以後年年的三月,思念再長也返回不到近在咫尺的深深水?

那片褪去生命色彩的土地將永遠那樣悄靜!就讓我們的思念隨着四時輪迴吹起的季風,帶着後世子孫不滅不息的夢想,尋覓先祖曾經留下的痕跡!在風起月圓的夜晚夢見故鄉,心痛依舊,心跳依然,家,己然永存心中,雖然我已永遠覓你不見…

鄉愁的隨筆12

暮色沉沉,春風漸起,漫步在都市的霓虹裏,讓春風輕撫,讓夜色薰陶。

晚飯過後,孤自靜躺於牀上,卻難忘曾經的歲月,回首之際,不經意間我們即臨而立之年,歲月似乎磨平了我當年的銳氣,童稚時的活潑如今顯得格外深沉,曾每次離家時,汽笛長鳴,看着母親模糊的背影漸行漸遠,內心總是充徹在無限的鄉愁之中。

突然想起一句古詩“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其實,倍思親未必只在佳節時,在外漂泊是人生中必歷的一段艱程,異鄉異客,總能在忙碌中展現一絲寂寂的憂愁,那憂愁無時無刻都牽念着故鄉的人和物!我懷念故鄉,絕非故鄉富麗輝煌,也絕非故鄉生活愜意,坐落在一個僻靜的村莊,只因爲它承載了我兒時的夢,住着我最親愛的人。

歲月悄悄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轉瞬間,萍蹤已有數載,當又一年春色在即,我發現自己滄桑了些許,曾經的激情焉如浮雲,往年縱情於花香飄滿乾坤,綠覆漫山遍野的山水間,此刻那種愜意無憂的生活已成記憶。只期盼着時光放慢腳步,讓我停下稍作歇息,回頭感懷一下曾經的歲月!可是,歲月不曾滿足我的奢望,只能讓它在夢中飄浮,在風中紛飛。

如今,能享受故鄉的春色,已然成爲一種奢望,從故鄉走出來,也許是命運的安排,走向紛擾的世界,生活的秤桿如負千斤,多少回想逃避生活,走進自己的世界,迴歸自己的故鄉,多少回鄉關的韻律迴盪耳畔,事與願違卻只能反覆隱忍,讓心中泛起無限的情愁。

一年四季,唯獨初春時鄉愁最濃,卻因乍暖還寒時,冬雪消融,楊柳吐納新芽,萬物開始復甦,春雨悄降,萬象更新更易使人念家。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故鄉的綠春,仲春時節,漫山遍野覆蓋着自然恩賜的翠綠,故鄉盛產蘋果,所以蘋果樹開花,那更是難得的淡淡花海,讓綠春增添一縷色彩;春風拂過,花香怡人,蝶翩蜂舞,和諧自在。從不曾有人投資於故鄉,因此故鄉依然煥發最簡單的樸素美。

故鄉是美的,故鄉的人情更是濃的,去過的人都會留戀那裏淳樸的鄉情,時光從枕間消逝,從額間溜走,更是從田地遁隱,這麼些年來,父母待人的熱情依然濃厚,記得小時候,對於尚未懂事的我們兄妹,父親常常以嚴厲的措辭來教導我們,如何纔算禮貌,如何尊重別人;長大了,父親的諄諄教誨時刻徘徊耳旁,並且時刻告誡我們如何爲人處世,鄉愁是曾經的一個表情,鄉愁或是曾經的一句批語,永遠烙刻在遊子的心中,記住鄉關裏最深邃的那些事,纔是數載後最珍貴的財富。

也許我的鄉愁不如余光中那麼偉大,也許我的鄉愁是我內心悲涼的一絲體現,我知道,故鄉賦予一個人的意義有多重?的確只有遠赴異鄉,久負別離的人,才能感受什麼是真正的鄉愁。

鄉愁的隨筆13

中華民族是安土重遷、故土難離的民族。古詩詞當中常常被濃墨重彩描繪的就是一種悲愴蒼茫的思鄉之情。“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對於家國的熱愛和對於壯志未酬的遺憾,“聽雨客舟中”是遊子在旅途的小舟上感懷飄搖不定的半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孤獨的遠行者對家鄉無限的懷念。

在那個車馬慢的年代,回家的路途總是漫長,人們的鄉愁就成了一杯酒,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顯得更加濃郁。

現在隨着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不同的地方也變得越來越同質化。交通變得非常發達,“千里江陵一日還”已經不再值得欣喜與誇讚。而且網絡也非常普及,我們無論是在什麼地方,都能和親朋好友們談天說地。

於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鄉愁之情也就變得日漸淡薄,彷彿一道清清淡淡的茶,沖泡了幾次以後就像清水一樣平平無奇。

不過,在我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縈繞不去的鄉愁,那就是對家鄉美食的日思夜想。那份眷戀讓我總想回到家鄉,在路邊的小店裏吃一碗牛筋面,在巷子的小攤上來一份烤冷麪和煎餅果子。當我獨自在異鄉,就特別懷念家鄉的那些美食。

鄉愁的隨筆14

我並非土生土長的深圳人,雖然五歲便移居至此,可“故鄉”二字早在我身上埋下種子。添枝加葉,一歲一筆,在不經意時,變得形象可感,深入我心。今時今日幡然醒悟,方纔發覺:

我是多麼想念着它。

身在異地,念着故鄉,這味道,必是憂愁的。像包着糖衣的藥丸,溶在水裏,隨着時間的推移甜蜜化去,越長大,越苦澀。

曾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我與朋友吵架,鋒利的閃電撕裂了夜空,把我們猙獰的面目映得煞白。我們對着彼此,瘋狂的嘶吼着,彷彿要將對方吞吃了。然後“砰!”,一聲巨響,勝似雷鳴,她甩門而去。我縮在角落,擁緊揹包。倔強的淚終是拗不過萬有引力,重重地砸下,在我心上刨出深深的溝壑。淚水模糊了我的眼。一片枯葉在風中旋轉翻飛粘着雨珠,和着泥土,無依無靠,只此一枚,風停,便悠悠墜下。

這樣的景象,我曾在千里之外的故鄉見過。只不過那時,是趴在奶奶懷裏,手指轉動着她衣角上的線頭。奶奶輕搖着一把蒲葵扇,拍着我的背心,哼着歌謠哄我入睡。我摟着奶奶,聞到了她身上的清香。倦意襲來,視線又模糊了。一個炸雷,把我打回現實,我顫抖了一下,似乎隔着玻璃,聽到了喧囂的風。

那一天,我第一次想家了,知道了什麼是依賴。眼淚伴着嗚咽爬到嘴角,苦澀充斥着舌尖。

故鄉的人,見不到,只有牽腸掛肚的思念。

又是一天,晴空萬里。天很美,美得輕柔;地很美,似少女的盈盈笑眼。 陽光也很美,很暖,像散落了一地的碎金。一切都那麼完美,我不得不出去走走。土地鬆軟,帶着清香;花還沒來的及開,只有極少數當了先鋒,成了油油萬綠中的一抹豔紅,不過這樣也好,耐看。

可我這是在哪?這美麗的景色既陌生又熟悉,說不出名,只好半張着嘴,啞在原地。唯一確定的是,這個地方離我很遙遠且不屬於我。但這熟悉又從何而來呢?或許我來過,逗留過。

我於是拔腿飛奔,歪歪倒倒地跑了很遠,很遠。直到身邊的顏色逐漸淡去——我來到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像是一切都消失了,或是一切都尚未分開,雜糅在一起。只餘花白,悽白,慘白。這尖銳的顏色刺得我雙眼生疼,一陣痠軟,只好拿手去揉。待我鬆手,眼前有閃爍出一個畫面:兒時的我,坐在老家門前的草地上抓着青草。我本想描述得更詳細。

可是,我醒了。

回味着一閃而過的場景,我不禁啞然失笑,抹掉額前的一層虛汗。我在腦海中翻箱倒櫃,終於發現了那時的樣子,那時的感受:土中埋着些碎石子,鉻得疼,草長得很旺,頗有沖天之勢,我手裏握的並不是草,而是野花的莖。我腳踏地,頭頂天,夠踏實。現在想來,我手中捏着的,可是一方水土所傳遞出的源源不斷的能量啊!怎會不安?想着想着,我又黯然下來,我頻頻在夢中看到故鄉,大半時,也只能在夢中看到。

……

“落葉歸根”“故土難離”,古人的話定是沒錯的。看着遠方的親人漸漸老去,遠方的霧霾矇住故鄉的眼睛,我心中的血液被一滴一滴的榨出。這讓我怎樣不憂愁,不苦澀?

鄉愁的隨筆15

離開了

乘上動車的那一刻

已經無法挽回留下

所有的鄉愁

鄉風,鄉景,鄉情

還有那些

難以割捨的纏綿

滿情的歡場醉笑

母親的那抹深情愁腸

早些歸來的迴響

祝福、等待的兩眼汪汪

一齊打進心囊

隨行離去

選擇離你

拋家舍鄉的離開

有着太多的不得已

有誰不想

一輩子守在家的門口

守住那鄉土醇香的清度

又有誰想要

離家的惆悵

他鄉的相思

在日月輪轉中

心望天各一方的孤獨

長老自己

然而

一種人生的責任

一度成長的需要

一個奉獻的使命

烙刻成信守的諾言

催生我一次次的遠離

好在風光裏帶着鄉味

好在夢裏有你的身影

在陌路孤行中

還有溫暖的慰籍

扳指數數

用心尺丈量

我和家鄉

離鄉愁有多遠

動車的距離

還是飛機的距離

還是汽車的距離

誰最近

我會選擇最短

把耕耘出來的心田美好

早早帶回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