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漢字故事精選15篇

關於漢字故事精選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漢字故事1

1.在一個小縣城,由於發展問題,連老師說的普通話都不標準。有一天上體育課。體育老師喊:“全體豆油注意,把餛飩燉整齊!。”(全體隊友注意,把橫隊對整齊

關於漢字故事精選15篇

2.在一個熱鬧的集市上,一個賣魚的喊道:“鮮魚!”這時,一個賣泡泡糖的緊接着喊:

“泡糖! (泡湯)”那個賣魚的聽了,對那個賣糖的人說:“哎,你爲什麼說我的魚泡湯了啊?”他們越吵越兇。就在這時,一個賣豆芽的又喊道:“豆芽! (鬥呀)”一位治安員走了過來問:“還有誰在和他們吵架啊?”正巧一位賣油果的喊道:“油果! (有我)”治安員聽了以後說:“那好,把你們四個一併帶走!”

3. 教練說:“一班殺雞,二班偷蛋,我來給你們做稀飯。” (翻譯:一班射擊,二班投彈,我來給你們做示範。)

4.古時有一位新上任的縣令,讓手下的管家買一根竹竿。由於縣令是外地人,口音與當地不同,管家將竹竿聽成了豬肝,於是到集市上買了豬肝,順便敲詐了兩隻豬耳朵,放在自己兜裏。回來後,縣令大怒,說:“誰叫你買豬肝,你兩隻耳朵哪裏去了?!”管家一聽,嚇壞了,忙從兜裏掏出兩隻豬耳朵獻上,說:“兩隻耳朵在這裏。”

5.有一個外國女孩嫁到中國來,在吃早飯時,對於不會吃油條的她被指點:“你蘸着吃。”

她馬上站起來,又被告訴:“你蘸着吃!”她一頭霧水,委屈地說:“讓我站着吃,我已經站起來了,還要站到哪兒去?”

關於漢字故事2

(一)關於漢字組成的故事

中國的文字傳說最早是倉頡創造的,自從有了文字,人類纔開始真正進入文明時代。倉頡造字開創了我國文字的先河,是中華文明史的源頭。岐山縣城南三華里處倉頡廟中的一通石碑,就記錄了倉頡造字的傳說。

據典籍中的神話傳說,倉頡,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個眼睛,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爲“文祖倉頡”。

遠古時候,人們只會說話,不會寫字,要把事情記錄下來很不方便。傳說有一次,倉頡的母親出外採桑,倉額一人在家編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來告訴他,山上的一隻猛虎將本村一頭黃牛咬死吃掉了。倉頡十分氣憤,約了夥伴去除害。臨行前,他在西牆上畫了一隻老虎,又畫了一個圓圈,裏面點了一點,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陽落山才能回來。倉頡的母親歸來,見牆上畫了一隻老虎,旁邊還有一口井,誤以爲自己的兒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氣得暈了過去。傍晚,倉頡打獵歸來,見娘臉色蠟黃,氣息奄奄,忙問有何傷心事,娘說明了原委,由於過度驚嚇,不久便去世了。倉頡既後悔又難過。從此,他便騎着驢騾,離開家門,體察各地風土人情,記錄方言土語,立志要造出字來。

那時沒有紙,倉頡便把蒐集到的資料記錄在樹皮和葦葉上。驢騾馱得過重,行到今岐山縣境內倉頡廟村時累死了。倉頡不能繼續前行,便尋了座茅草房住下,從早到晚寫寫畫畫,忙着造字不停。當時,他正琢磨着“出”和“重”兩個字,山上架山本該爲“重”,遠行千里本該爲出門在外的“出”,但由於青蛙的聒噪擾亂了他的思緒,把這兩個字給弄顛倒了。他一氣之下,飽蘸了濃墨,狠勁向旁邊的池塘中甩去。墨點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這纔不叫了。至今,這裏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詩云:“倉頡造字思緒濃,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筆輕點墨封嘴,從此閉口永無聲”。據說,倉頡在這兒造的字非常多,民間有詩爲證:“倉頡造字一石粟,孔子讀了七鬥七,剩下二斗無用處,撒到鄰邦贈外夷。”

關於倉頡及倉頡造字,在許多辭書典章中均有論述。《呂氏春秋·君守篇》中述“倉頡作書”。《淮南子》記載:“史皇生而能書”。《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黃帝的記事官員倉頡,看見鳥獸的瓜印蹄遠之跡,知道了從事物的本質及外在表現形態來區別各種不同的事物,這纔開始創造了文字。

(二)關於漢字組成的故事

相傳,上古時期有一條河名爲繁水河(今南樂縣樑村鄉吳村北),依河定居着一個部族,他們靠種植農業和打魚捉蝦繁衍生息。部族首領倉頡,二目重瞳,且是睜目降世,衆人皆稱奇事。

少年時代的倉頡聰明過人,且擅於描摹繪畫。有一天,倉頡與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鬧玩耍,忽然從河水中游出一巨龜,同伴見狀驚慌而去,獨倉頡於沙地上畫巨龜形狀。這巨龜受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已成靈物。它睜目細看,見倉頡生得虎頭燕頷,日月角起,伏犀貫頂,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猶似電閃,心中大悅,說道:“天生你大貴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聖賢之君,以土爲德,名爲黃帝,你將來可投奔於他,定成大器。”說罷,那龜飄然而去。

後來繁水河氾濫,部落之民無法棲身,四散逃亡。倉頡投奔了黃帝。黃帝知其擅長描摹繪畫,而且聰明過人,就封他爲史官,負責結繩記事。倉頡就把大事在繩上打一個大結,小事打個一小結,特別的事情則打一個特別的結,凡事相連就打一個連環之結,甚是細緻。

有一年,蚩尤請出風伯和雨師,縱起狂風暴雨,困住黃帝,搶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黃帝不服,讓倉頡帶上結繩前去評理。那蚩尤爲人狡詐,否認搶走了牛羊和人,倉頡拿出結繩上前理論,蚩尤卻說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顏色,就立即送回。由於結繩記事簡單,無法記得那樣詳細,結果黃帝與倉頡失敗而歸。此後,倉頡決心研究出能詳細記事的辦法。

有一次,倉頡到陽虛山,只見河水濤濤,滾滾東去,忽見一隻大龜揹負一丹書前來,倉頡上前相拜,認出是曾經點化他投奔黃帝的那隻靈龜。倉頡便說,爲創制詳細記事的辦法而苦惱。靈龜就把揹負丹書賜給了倉頡。丹書全用紅色寫成,故稱丹書,文字深奧,凡人不能認讀。得丹書後倉頡廢寢忘食,朝夕研讀,常仰觀天上奎星圓曲之勢,俯視山川脈絡之象,又旁觀鳥獸魚蟲之跡,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繪寫,造出各種不同的形勢。歷經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風呼嘯天下粟雨,神鬼亂號。

後來,黃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見倉頡問道:“聽說你借靈龜神書,方成文字,可否一觀神書?”倉頡把丹書呈上。黃帝觀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寫些什麼,就讓倉頡解說其中的原故。倉頡說:“此乃六體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擬事物形狀方得一種造字法。如日像一輪紅日,月像一彎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辦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號標出事物的特徵。四是形聲,是用意符和音符組成新字的一種方法。如:“賞”字,“貝”是意符,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與錢財有關,“尚”是音符,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五是會意,是合字表義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借日月之強光,來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轉註,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可以互相訓釋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訓“考”。天下禮儀歸於文字,文字必歸於六書類。黃帝聽後高興地說:“你將六書更加詳解,佈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萬世之功也。”

關於漢字故事3

據說在清朝的時候,南方有一名大地主,平日依靠欺詐老百姓,搜刮了很多錢財,但他卻是個1個不認識字的人。所以他想自己有這麼多的財產肯定需要1個又學問的人來管理纔好,就將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了兒子身上。從當地請來了一名非常有名望的先生來教自己兒子識字。

識字第一日,先生是教地主的兒子寫字,寫上一劃的時候,老師告訴他這是“一”字;而寫上二劃的時候,則告訴他這是“二”字;三劃即是“三”字。財主的兒子聽後,將筆扔下開心得跳了起來,說:“識字那麼簡單,有什麼必要請老師呢!”地主聽從了兒子的話,當天就將先生辭退了,還誇獎自己的兒子,說他真聰明,這麼快就會識字了。

隔了幾日,地主要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家吃飯,叫兒子寫個請柬。地主的兒子一大早就來到書房動筆寫了,大半天過去了,還是沒有寫成。地主着急得很,接連去摧他。

兒子很不耐煩地嚷着說:“姓啥不好,偏偏要姓萬。我從早上到現在,才寫了五百多劃哩!”

關於漢字故事4

導語:漢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關於漢字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故事大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第一個漢字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衆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複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第二個漢字故事: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爲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裏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裏.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裏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裏!"

第三個漢字小故事:四漢字的詞語“天心取米“帶來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着,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爲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關於漢字故事5

阿皮蛋正傳

賈主任興沖沖他說:“今天工會發票看電影《阿皮蛋正傳》。”

一個青年笑了:“賈主任,你讀錯了,那是《阿Q正傳》。”“啥?我

讀錯了!?老子打牌打了幾十年,難道還不認識皮蛋,走開?”

老人掉齒

兩口子帶着爺爺去醫院看病。丈夫看到掛號單上年齡的“齡”錯印成

“令”了,就對大夫說:“這個‘令’字漏掉一個‘齒’字。”

“是掉個‘齒’字,大夫說,因爲我們這是老年人門診嘛!”

屈原醫生

在歷史課堂上,老師同一個學生:“屈原是什麼人?”

“是醫生。”學生回答。

“胡說!”

“怎麼胡說呢,書上說他是大夫嘛!”

書法藝術

打扮時髦的一對男女青年手挽手,走進一家報刊門市部。

男青年指着一本《大衆花卉》對營業員說:“買一本《大衆花開》。”營業員衝他一笑,遞給了他。身旁的女青年摘下蛤蟆鏡,拿過來一看刊名便問;“這個開字怎麼上面多了豎?”

男青年答:“這是書法藝術?”

“哦。”女青年點點頭。

別字

一家商店的售貨員在黑板上寫了“現在另售”四個字。

旁邊一顧客說:“同志,零售的‘零’,你寫的是別字。”

售貨員瞪了顧客一眼說:“得了吧,‘別’字還有個立刀旁兒呢!”

何必在乎

胡主任總是寫錯字,唸錯音,笑話百出,卻從不虛心學習。

一次,單位開表彰大會,他把馮讀成馬,引起鬨堂大笑,他估計又是念錯了什麼。

祕書提醒道:“還有兩點呢!”

胡主任想糾正一下,又怕失面手,便板起面孔說:“大家不要笑了,少兩點也沒什麼關係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這一點兩點的?”

彼此

周先生接過陳先生遞過來的名片,看了一下說:“東先生,久仰,久仰。”

陳先生接過周先生的名片說:“你是吉先生?”

周先生聽了不高興:“我姓周,怎麼扒了我的皮,我哪裏得罪你了。”

陳先生說:“我姓陳,興你割我耳朵,就不興我扒你的皮?”

關於漢字故事6

關於漢字的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衆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複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zhà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2 關於漢字的故事: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爲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裏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裏.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裏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裏!"

3 關於漢字的故事:四漢字的詞語“天心取米“帶來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着,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爲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4 關於漢字的故事:因爲錯誤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唸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絃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5 關於漢字的故事:因爲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捱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託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捱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6 關於漢字的故事:萬字難寫

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老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後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第二天上學,老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麼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彷彿悟到了什麼,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現在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麼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麼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老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麼了?”等了又等,老翁終於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裏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面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着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着,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麼多,他爲什麼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可以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現在,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關於漢字故事7

最早的文字出現於商代。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塗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穀粒,或繁或簡,非常精緻。

它們經過幾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里處的一個村子,那裏是當年殷商(第二十代國君盤庚)的故都。由於洹水決堤,衝出許多甲骨,人們以爲是龍骨,用來當藥材治病。翌年,一個叫王懿榮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後來,劉鄂又繼續收集,達到五千多塊。於是,便有一些學者將其定名爲“甲骨文”。

古文字學家對十萬餘片中的文字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漢字簡介

漢字可以算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文字了。它從原始人用以記事的簡單圖畫,經過不斷演變發展,最終成爲一種兼具音、形、意、韻的獨特文字。在世界諸多文字中,綻放着它獨一無二的光彩。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也是一部別有風味的中國文化史。這裏面有傳說的神祕,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懷,藝人的奇想,還有無數人民的大智慧。我們不妨沿着這條漢字鋪就的古道,品一品那歷史的意蘊。

關於漢字故事8

漢字,是我國有了兩千多年曆史的瑰寶;漢字,就是我們祖國的代表;漢字,就像是一羣可愛的小精靈,也是我們作爲交流的文字。所以,作爲中國人民的我們,應該盡到愛護它的責任。

而現在,我們經常都能看到街頭的錯別字。如雞旦(蛋)、合(盒)飯等,我們明明知道、會寫這個字(真的不會可以詢問他人),可是爲什麼我們總是因爲圖省事而如此踐踏我們中國的瑰寶呢?所以我希望,作爲中國人民的我們,爲了繼續保護漢字,我們應該合理、規範地使用漢字。

我再次希望,我們走在大街上的時候,能更少地看見街坊市民使用錯別字的現象,也當是爲我們的祖國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關於漢字故事9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閤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關於漢字故事10

漢字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出一曲曲動人的漢字之歌;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渓,流過筆尖,頓時,一篇佳作躍然紙上。漢字,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漢字,因爲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漢字打交道。漢字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寫作業時我們要用上它;人與人溝通我們也需要它;看書時我們也要用到它。小朋友們可得好好學漢字,不要寫錯別字而鬧出笑話哦!

關於漢字故事11

(1) 結繩說

神農氏是七八千年前的傳說人物,相傳他教會人們種田、治病,還讓人們用結繩記事法來治理社會。文字起源於結繩,這種說法早已有之。《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央央。”《莊子勝篋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留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據此,上古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用結繩記事,神農氏是用結繩的最後時代。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也說:“神農時結繩爲治而統其事。”關於結繩這種記事方法如何施行,《周易正義》引《虞鄭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衆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不過,把結繩與漢字的起源聯繫在一起的說法比較晚,晚近學者朱宗萊在《文字學形義篇》中說:“文字之作,肇始於結繩”。這才明確地把結繩作爲漢字的起源。

(2) 八卦說

伏羲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畫八卦造書契”(朱熹《通鑑綱目》)。《史記》中還說“太吳伏羲氏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紋)章,地應以龍馬負圖。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爲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書契以代結之政。書制有六,一日象形;二日假借;三日指事;四日會意;五日轉註;六日諧聲。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天下文字,必歸六書。這也就是說,文字是由八卦而造出來。 河圖洛書說

《周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黃河魚龍獻“圖”,洛水靈龜獻“書”,這個神話反映了古人的書畫同源觀念。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明確指出:“文字起源於繪畫,到統一的國家出現後,和語言結合,就產生了可誦讀的真正文字,文字的產生,由於自然的趨勢,而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創造的。”

(3)伏羲造字

關於伏羲造字的故事,我們最常見到的`是這樣的: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是用結繩記事的。多一隻羊,打一個小結;多一頭牛,打一個大結。結滿十個小結就打一個圈,十個圈就是一百。人們把繩子掛在牆上,一家的賬目就清清楚楚了。可是時間一長,繩子被老鼠咬斷了,家家的賬目全亂了。爲了弄清賬目,人們之間互相爭鬥起來,你打我,我打你,天下大亂。

有個大神叫伏羲,看到人們這樣爭鬥,心裏很着急,他躺在天台山頂想辦法。他看看天,天上有太陽,有月亮,太陽只有一個,就畫了一個小圈表示一。加上月亮是兩個,畫兩個小圈就是二。三個小圈是三,四個小圈是四。可是畫圈太麻煩了,就改畫點,後來又改畫線。這樣,一、二、三……數字就造出來了。可是數字大了,就要畫很多劃,比如,十就要畫十劃,多麻煩呀。伏羲又開動了腦筋。他看看自己的手,有五個手指,四指併攏是一條線,拇指橫生在另一邊,就成了一個“丫”,伏羲就用它來表示五,“丫”一造出,“十”字、“廿”字也造出來了,這就簡單多了。

可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光有數字還不行,還得有其他的字。伏羲又看看天,看看地,按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羊、魚、牛、人等幾百個字。伏羲心裏可高興了。正在伏羲得意的時候,有個小孩來找他,小孩說:“伏羲王,你造的字恰當不恰當?”“你說恰當不恰當?”“我說有很多字都不夠恰當。”“哪些字呢?”“比如‘牛’只有一個角,‘魚’卻有四隻腳,‘羊’字有六隻腳。”伏羲沒有想到,這個小孩比自己還要聰明,連忙問:“你是誰?”小孩回答說:“我叫倉頡。”“啊,倉頡,那你就把我造錯的字改過來吧.“伏羲王,你已經造的那些字,人們都用習慣了,就不必再改了。以後你就不必再造字了,還是由我們人類自己來造吧。”倉頡說。伏羲沒辦法,只好同意讓人自己去造字。人自己造的字,一個一個都很恰當。據說在所有的字中,倉頡造的最多,所以後來人們只說是倉頡造字了...

關於漢字故事12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閤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關於漢字故事13

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爲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裏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裏.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裏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裏!"

關於漢字故事14

因爲漢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捱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託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捱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關於漢字故事15

常見字

衆(zhòng),本義是衆人、大家。“衆”從三人。“三”表示衆多。“衆”表示衆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像許多人在烈日下勞動。

人:“一撇一捺易寫難做”是說“人”字好寫難做,做人難。一個人是自己管自己,自我控制。

從:兩個人就涉及到領導問題,後面的人跟隨前面人的腳步。所以“從”的本義是隨行、跟隨。

衆:三個人就涉及到管理和分工協作了。

品(pǐn),本義是衆多。“品”從三口。口代表人,三個表多數,意即衆多的人。

一個口:口

兩個口:呂,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義:脊樑骨

三個口:品

附:品字結構漢字表

鑫(xīn),森(sēn),淼(miǎo),焱(yàn),垚(yáo),犇(bēn),驫(biāo),羴(shān),猋(biāo),麤(cū),鱻(xiān),蟲(chóng),贔(bì),衆(zhòng),品(pǐn),掱(pá),劦(xié),晶(jīng),磊(lěi),姦(jiān),聶(niè),轟(hōng),毳(cuì),矗(chù),飝、孨、刕、厽、歮、叒、惢、皛、畾、嚞、舙、譶、雥、灥、飍、馫、厵、靐、龘

“風”———風月無邊

“風”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隻傳說中的鳳凰。此字實爲鳳凰的鳳的本字,象形。而“風”這種摸不着,看不見的東西,既難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又難以描畫出具體的形狀,因而將“鳳”字借用爲“風”。如甲骨文中的“大風”就是“大鳳”,“小鳳”就是“小風”,“不鳳”就是今天不颳風。

到了小篆時代,人們將“鳳”字還給了“鳳凰”,而造了一個“風”字,“風”爲“風”的繁體字。《說文解字?風部》:“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六書故?動物四》:“天地八方之氣吹噓鼓動者命之曰風。”可見“風”的本義就是指自然界空氣流動的現象。古人認爲“風”動而蟲生,因此用“蟲”作“風”字的意符,“凡”字作聲符,新造“風”字。《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其意思是大地發出來的氣叫做風。

由於“風”與“空氣”關係密切,因而引申出“風氣”、“風俗”的意思。如《呂氏春秋?音初》:“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高誘注:“風,風俗。”其意思是:因此聽到那個地方的音樂就可以瞭解那裏的風俗,考察那個地方的風俗,就可知道那裏人的志趣。由於“風”指“風俗”,因此引申指“民間歌謠”。如《詩經》中的詩分爲“風”、“雅”、“頌”三類。自《周南》至《豳風》合稱爲十五國風,收詩160篇。宋朱熹《詩集傳?國風一》:“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風”指民歌、民謠。

歷史上關於“風”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時,在富春山上的鉤臺上造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後,范仲淹爲之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一文。記中寫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文章寫好後,將此文送給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後讚不絕口,隨後對范仲淹說:“如果詩中改動一個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連忙請教。李泰伯說:“詩中寫雲山江水的話,意境很大,後面用一‘德’字來承接,便覺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風’字,你看如何?”范仲淹聽了,連聲說好,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風”字,並且尊稱李泰伯爲一字之師。

清代著名畫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裏做客。席間話題突然轉到繪畫上來,有人說:“世上什麼東西都好畫,就是有一種東西畫不了!”另一個人問他是什麼東西難畫,那個人只回答了一個字:“風!”

在場的人聽後都默不做聲,心裏都承認風確確實實是一種難畫的東西。

這時李方膺站起來說:“能!風也能畫。”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當場揮筆作畫,一會兒,他果然把“風”畫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見到的《風竹圖》。看了李方膺的《風竹圖》,有人評價說:“李方膺不僅把風畫出來了,而且把風聲也畫出來了。”

遊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風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歷代文人墨客的題字石刻。20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到中國來訪問。一天,他們登臨泰山時,見盤山路一側的石壁上刻着“二”兩個字,這兩個字引起了這些日本客人的極大興趣,卻不解其中的意思。於是便詢問陪同的中國學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這兩個古怪的字難住了,他們只好答應客人回去查詢。

遊山歸來,日本學者追問“二”的讀法和意義,於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處走訪專家學者,都沒有解開此謎。

不久,此事傳到北京。有人帶着臨寫的這兩個字到中國科學院去請教郭沫若。郭老看了這兩個字,沉思了一會兒,提筆在“二”兩個字的外邊各添上兩筆,於是便成了“風月”二字。然後郭老笑着說:“這兩個怪字的意思是‘風月無邊’。這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遊戲而已。”後來,當代書法家謝逢鬆以“二”二字爲上聯,並題寫了下聯。他的下聯是“年華”,並在“年”和“華”兩個字上各加了一個方框,其意思是“有限年華”。這種文字遊戲確實玩得很有水平。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