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孩子不愛交際該怎麼辦?

孩子不愛交際該怎麼辦?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不愛交際該怎麼辦?成年人都知道人際關係在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好的人際關係才能讓你更好的去交友,工作生活,生活離不開人際關係,離不開朋友,人脈。那如果發現孩子不愛交際應該怎麼改變呢?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不愛交際該怎麼辦?

孩子不愛交際該怎麼辦?1

1、不要逼着孩子主動社交

樓下有對龍鳳胎,媽媽有個特點,總是要求見了人一定要問好。每一次孩子見人不叫,媽媽就會說:你們這麼不乖,不但我不喜歡,別人也都不喜歡你們!或者有時候對妹妹說:你看哥哥都叫了,你不叫,就屬你不乖。

後來我們發現,兩個孩子每一次從小區走過,都低着頭。當被要求打招呼時,倆孩子則緩緩擡起頭來,帶着特別幽怨的眼神甚至有些慍怒地看着對方,從嘴裏擠出“阿姨好”。

而堂姐分享的一個教育理念,就是“不逼迫孩子,多逼自己”。就拿見人打招呼這件事來說,堂姐的做法是逼自己先跟人問好,送孩子上幼兒園,就從門口的保安、保健老師開始,一路“早上好”叫過去。

堂姐的這一堅持持續了大半年,後來孩子早上走進幼兒園就會大大方方地和老師同學們問好,堅持終於見到了成效。

2、提前給孩子做好社交準備

可能很多朋友都有過同樣的經歷,最怕的就是小時候過年過節見一些幾乎就沒見過面的長輩,還要挨個打招呼送祝福。

堂姐在這事上另闢蹊徑,不管是去別人家串門還是跟親朋好友聚會,他們都會提前告訴熊孩子,待會兒要見誰,自己和對方是什麼關係、有什麼樣的淵源,之前一起經歷過什麼事情,當然,也會提前告訴到時候該怎樣稱呼如何問好。

見面後,堂姐會鄭重地把對方介紹給孩子,也會把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式地介紹給對方,之後的場面充滿輕鬆和諧。

父母纔是打開孩子社交第一扇大門的人,在孩子畏懼社交時提前幫他做好社交準備,而不是臨場逼迫,才能讓孩子突破這個心結,慢慢獨立地去完成社交。

3、邀請孩子的小夥伴來家裏玩

家裏的環境孩子最爲熟悉,是一個氣氛最爲輕鬆的社交場合,孩子最容易放開自我打開心扉,和小夥伴輕鬆搞好關係。所以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他有邀請別人來家裏玩的權利,有助於孩子發展穩定的友情。

如果孩子邀請了小夥伴來家裏玩,父母可以做的是給他準備好零食和玩具,以便他可以和其它小朋友分享零食,交換玩具,進而建立友誼。

孩子不愛交際該怎麼辦?2

爲了孩子,父母該重視孩子的人際嗎?

毫無疑問,孩子擁有玩伴和好朋友,是他們成長中快樂的最重要的來源,這些孩子也常常更樂觀和心態積極。所以父母該從小重視孩子的人際交往情況。

那些具備良好人際的孩子,常表現出來的行爲是這樣的:

喜愛分享、

愛幫助他人、

能與人合作。

所以,父母從孩子的日常交往中很容易便發現端倪,這也常常被不少育兒專家用來推測孩子未來的人際歡迎度,所以也被稱爲孩子未來人緣好的信號。

(這個推測僅適用5,6歲以後或更大的孩子,並且教育糾正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個孩子愛不愛跟人交往,除了天生的基因作用外,養育環境也影響不小。今天說的重點,也是養育環境對孩子人際的影響。

一種經實驗驗證的、預測孩子未來人際的簡單方法

美國北卡羅來納心理學家Mitch Prinstein有個5分鐘預測法。他們通過讓媽媽們用5分鐘談談自己的孩子:

1)如果一位媽媽談論自己的孩子時,用的詞彙全部是溫暖的、喜悅的,充滿自豪的,那麼可以預測這個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不差,即使是內向型的孩子,也不會成爲“萬人嫌”;

2)如果一位媽媽談論自己的孩子時,充滿各種抱怨和貶低,那麼可以預測這個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不怎麼樣,不僅歡迎度低,甚至可能喜歡暴力。

那麼結論是:缺愛的孩子無法建立較好的人際關係。

Mitch Prinstein甚至說,從一個孩子一歲時候的安全感,就能判斷他七歲時候的人際歡迎度。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David M. Levy也有相似的結論。

他曾經跟蹤過一羣在孤兒院成長、無法跟媽媽建立親密關係的孩子。這些孩子年幼時不僅不能跟其他小朋友一同愉快而順利地做遊戲,還愛纏着成人,與人合作愛發脾氣,注意力也很差。這些孩子長大後常常在人際交往中遭遇各種困難,幾乎無法與別人建立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除此之外,媽媽還會如何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1、模仿和榜樣影響

有一天,我在一間玩具體驗店遇見兩對母子。我姑且把他們稱爲A母子與B母子。

當時已經有位小女孩在玩具間玩耍,她的媽媽在一旁閱讀。A母子與B母子同時進門,B母子選擇在一個角落坐下;而A母子走進了玩具間,A媽媽跟那位在閱讀的媽媽打了招呼:“這裏真不錯,我能坐這裏嗎?”沒多久,兩人聊起了玩具。並且A孩子也很快跟玩具間的小女孩玩了起來,兩個小孩還玩得很愉快。而B母子始終在那個角落裏,B媽媽在看手機,B孩子雖然也渴望玩玩具,但始終沒參與到玩具間的兩個孩子的玩耍中。

喜歡社交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往往會愛社交。這是英國兩位專家薩拉·布朗和卡爾·泰勒經過研究3000對父母的社交情況後得出的結論。

1982 年,美國心理學家John Coie的一項研究結論更直接。他們認爲,孩子的人際交往好不好,可以直接問問孩子的媽媽小時候的人際交往好不好:

如果媽媽小時候是“交際花”的,被其他小朋友喜歡的,她的孩子的人際交往、在小朋友間的歡迎度往往在平均線以上(即媽媽好人緣——孩子好人緣);

如果媽媽小時候對其他小朋友充滿敵意、人際交往糟糕的,那麼她的孩子的人際交往也是差不多,很可能也常常被其他小朋友拒絕的(即媽媽人緣差——孩子人緣差)。

2、特意教育和引導

John Coie在研究中還發現,如果媽媽小時候的社交狀態是“被忽略”的,她的孩子的人際交往反而會不錯(即媽媽被忽略——孩子人緣好)。怎麼回事?這便是特意引導或教育的結果。

事實果然如此,這些媽媽們反映,因爲小時候被其他小朋友忽略帶來苦惱和痛苦,不想自己的孩子再次經歷,所以這些媽媽在生完孩子後特意引導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由此看來,孩子的人際交往也是可以教育的。

有一種說法認爲,父母不應該引導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但是,內向的孩子也能有他們的好朋友,不是嗎?

(溫馨提示:你可能從身邊找到愛交際的媽媽和不愛交際的孩子的例外情況,這恰好反映了這個孩子跟媽媽的親密度。看看上面Mitch Prinstein的研究結論。)

想讓孩子未來有良好人際,從小該教會的一種心態

有一位媽媽給兒子買了一件有趣的衣服,爲啥有趣呢?因爲衣服上寫着“我是世上最友好的小帥哥”。結果孩子當天從幼兒園回家情緒非常好,孩子興奮地說老師稱讚了他3次,還被一位同班的小女孩親吻了臉頰。

其實心理學家米奇·普林斯坦做過類似的實驗。

他讓他的學生在實驗的前一天詳細記錄自己的人際關係的情況,第二天從實驗開始那刻,讓所有人都穿上一件胸前寫着“我是最受歡迎的人”的T恤。普林斯坦從大家的記錄中發現了變化,即使是那些平時很內向的孩子,他們都反映當天過得非常奇妙——很多人都主動跟他們打招呼,他們看到了更多的微笑,自我感覺更open了。

有人說這是心理暗示的後果,幼兒說認爲,除了心理暗示,還有“想要別人如何待你,你要先如何待人”的人際規律在起作用。自我感覺友好熱情,待人友好熱情,你也會得到別人同樣的反饋,最終將促進人際交往的積極發展。雖然這個規律不絕對地總是起正面的作用,但常常能帶來驚喜。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