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冬至傳統文化意義

冬至傳統文化意義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至傳統文化意義。冬至作爲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冬至傳統文化意義。

冬至傳統文化意義1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爲“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爲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爲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冬至傳統文化意義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爲天下之大湊。”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爲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爲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習俗: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後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爲“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爲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有的在這一天“曬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食文化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爲普遍的`是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爲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爲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爲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爲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爲“食祖”。冬至節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傳統文化意義2

古人爲什麼非常重視“冬至”這個節日

古代由於天文曆法不夠發達,故非常重視觀察日影,很重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時日。冬至這一天,日影最長,亦即斜度最大,天最短。從這一天起就開始日漸長夜漸短了。所以古人認爲它是陰陽萬物之始,因此,每逢冬至,朝庭都要舉行大典,儀式很隆重。

冬至傳統文化意義 第2張

沈約《宋書》上說:“冬至朝賀享祀,皆如元日之儀。”可見與元日並重。另又有進鞋襪之俗。在中古近古時期,婦女常在冬至這天做鞋和襪子送給公婆。還有做赤豆粥的習俗。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歷史上,冬至被視爲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廣泛流傳着“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爲“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爲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冬至在唐朝時依然非常隆重。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記載:開成三年十一月廿七日,冬至之節,道俗各致禮賀。住俗者,拜官,賀冬至節。見相公即道:“晷運推移,日南長至,伏維相公尊體萬福。”貴賤官品並百姓皆相見拜賀。出家者相見拜賀,口敘冬至之辭,互相禮拜。俗人入寺,亦有是禮。下面還有很長一段文字記載寺廟中僧人相互道賀的禮儀和語言。在前一天,圓仁記載說:“夜,人鹹不睡。”這便與除夕守歲相同。

圓仁認爲,唐朝的冬至與日本的正月初一同樣隆重。但唐代冬至與春節相近的文獻很少見,故這條記載對於開闊我們的視野很有資料價值。

冬至傳統文化意義3

冬至的意義及起源

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同時冬至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冬至的時候,素有南吃湯圓,北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的意義:

寒冷將至,冬季正式開始。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按公曆,冬至交節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23日(今年是22日12時19分),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緯度最南,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北極圈以內則24小時都是黑夜)。冬至這天,北半球中午太陽的高度也最低,比如在北京,太陽高度只有26°42′,因爲這天中午的表影最長,故也稱“長至日”。

冬至傳統文化意義 第3張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規定有冬至的`月爲“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所以冬至還是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等。從冬至開始,白天會漸漸變長,古人認爲這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所以把冬至當作年週期、大自然氣運週期、萬物生長週期的真正起點。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陰的六根陰爻的最下面一根已變成陽爻,所以冬至又稱作“一陽生”。

冬至起源: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爲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爲“亞歲”。

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爲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