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的影響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人的婚姻幸福程度都有所不同,換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你父母的婚姻也會影響你的婚姻。但原生家庭究竟爲何會影響我們呢?其實,我們對原生家庭的認識,大抵都停留在聽說上。

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的影響1

原生家庭如何治癒

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若是你的原生家庭很幸福,你很幸運,它會成爲你一生的治癒。若是你說過原生家庭的傷害,很難治癒,很難忘記,要做到原諒,可能很難,但至少要學着放下,還是期望你,能爲自己,活出一個更好的後半生。誠然,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有着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展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或許,我們可以試着慢慢放下那樣不堪的過往,尋找新的自己,愛自己,慢慢地治癒自己,終有一天,我們終會鳳凰涅磐,成就一個新的自我。

讓成年的你,重新撫養內心裏那個孤獨的內在小孩長大

你想要自愈,意味着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心裏有需要被療愈的地方。而那個地方藏着的,其實就是你內心深處那個弱小的孩子。這個孩子是你潛意識裏童年的縮影。曾經,那是個無助的孩子,但現在,這個孩子有了依靠。那個依靠,就是如今成年的你。你可以重新接納他,給他無條件的愛,把他撫養長大。當你的內心小孩成長了,覺醒了,放開了,不再恐懼了,再加上幫助過你的特質加持,你甚至會比從小一帆風順的孩子,更加有力量。尼采曾說: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大成就者,往往都曾經歷常人所不能承受之痛。你經歷過的傷痛,不只是傷痛,更是潛在的能量。接納真實的自己,善用你特殊經歷賦予你的特質,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用理智代替負面預判

女生在男友不接電話的時候,通常會比較焦慮,我們本以爲是伴侶的行爲,導致我們的不安全感,從而要求伴侶該怎麼做。配合我們,這就是關係中的索取。但實際上,伴侶的影響是次要的,根源於我們兒時的不良情緒被觸發。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他不回覆我們的電話和信息,就肯定是在和別人約會,他已經變心不愛我,這些都是負面的預判。因而,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人格,爲非安全型類型的時候,則需要通過刻意的練習,強化正向思維。理智的思考,想最好的可能:“他有可能是在開會,可能有重要的事情正在處理,我應該體諒他一些”先等待一會。留下信息,對方看到了自然會回覆。

用該怎麼做代替爲什麼

艾利希·弗洛姆告訴我們:“大多數人認爲愛僅僅是一種心神盪漾的情感,體驗愛全靠偶然並且只有幸運才能墜入愛的情網。他們將愛情問題首先看做是一個被愛的問題,而不是去愛和有沒有能力去愛的問題。但是,愛其實是一門藝術,需要人們有相關的知識並付出相應的努力。”非安全型人格其實,是沒有愛的能力的,因爲缺愛,他們在兩性關係中,更多的是索取。依據艾利希·弗洛姆的理論,其實愛的能力,應該是有勇氣不計回報的去愛一個人,全心全意的爲對方好。在愛的過程中,促使我們成長,讓我們得到幸福。在我們年幼的時候,如果你感覺到被你媽媽忽略。長大之後,你需要有意識的知道,你媽媽那時候需要工作,保證你的生活。你愛着你的母親,其實就更不應該去記恨她那麼久,那麼多年。你需要與自己和解,你欠你母親一句原諒。

原生家庭的影響2

前幾天,一個媽媽在羣內分享了自己女兒最近跟外教老師的一段交流視頻。

還有孩子跟老師的一個擁抱,非常有愛。

沒想到下面有一個爸爸回了一句“顯擺什麼呢?不就是有倆錢嘛,了不起啊。”

羣內的熱鬧氛圍一下子沒了。

那個媽媽也沒有說話,其實她只是好心分享,平常還經常給大家分享一下好書和育兒的經驗。

還是有一個媽媽來打抱不平了:“這是分享,有什麼不對嗎?”

“我覺得挺好的,跟錢多錢少沒關係。”

看到大家一致聲討,這個爸爸說好男不跟女鬥,然後就退羣了。

在網上看一些孩子教育的帖子,但凡只要談到給孩子的教育做投入花錢。

總是有人會回覆“這是你們有錢人的生活,我們窮人消費不起。”

或者直接就是言語攻擊,帶着仇富的態度殺過來。

網絡的口水噴噴也就算了。

但如若父母把這種思想和態度帶到家裏。

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

因爲這類父母骨子裏認爲自己“不如人”。

其實很多人過的不錯,但是跟條件更好的人一比,又是憤憤不平。

同樣的一篇文章或者一張圖片。

爲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態度。

這往往跟個人的成長經歷及家庭有關。

什麼樣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

讓孩子感受到你積極樂觀、努力奮鬥的一面,還是鬱鬱寡歡、憤世嫉俗的一面?

對他的成長,特別是性格的形成,起着直接的決定作用。

對孩子來說,家裏有錢沒錢不是第一位,但是家的氛圍是第一位的。

我們的一生,都要經歷兩個家庭。

一個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家,還有一個是我們成年後自己組建的家,第一個家庭叫做原生家庭。

那我們這一生受哪個家的影響最深?

其實只要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就能感受到。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因爲在這個家庭裏,我們的行爲習慣、價值觀都受其影響形成。

當我們成年後,會不自覺地模仿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一些行爲,或者做一些恰恰相反的行爲。

這些年,我原本以爲自己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漸漸走遠。

可實際上還一直會在自己的行爲上體現。

特別是跟那個影響着自己的人在一起時,就會不自覺地進入那個模式。

我小時候是跟奶奶一起長大的。

那時家裏很窮,什麼東西都要節約。

跟老婆組建自己的小家庭之後,我會特意去多買點。

所以去超市買東西,總是大袋子小袋子提回來。

老婆說你是在彌補自己童年的缺憾,不無道理。

而當我奶奶跟我們小住的時候。

老婆發現我就變了。

做的飯菜樣式都偏於簡單,買東西購物也節約了起來,甚至顯得小氣。

跟奶奶住一起,我有時會覺得自己真的回到了小時候。

回到那個簡單而清貧的環境之中。

所以有時候有點看不慣老人的一些行爲。

她總是希望少燒一個菜,省着點。

但孩子需要營養,得做多點,反正也能吃完。

於是理念就會有衝突。

年老的她已沒有精力來跟我衝突。

我也不忍心讓她難受。

所以自己動手多做點,因爲現在畢竟是我在創造一種新的家庭氛圍。

而且我們有時的過度反應,實際是跟原生家庭中的那個自己在抗爭。

而非針對自己的親人。

我們會發現那些好的不好的,都刻印在了身上。

在一些特殊情境之下就被釋放了出來,跟如今的自己左右互搏。

要知道,你現在的家庭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每一個父母都曾經是一個孩子,甚至做了父母后,從某種程度上講仍然是一個孩子。

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親密的愛

嬰兒對父母的絕對依賴我們是認同的,所以很多孩子在1歲前還能得到母親的親密的愛。

可是等孩子大了一點後,很多父母覺得可以把孩子交由父母照看了。

甚至還有很多把還寄養在親戚家裏的孩子。

孩子摸着自己父母的手,或者跟父母擁抱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就好比兒子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

我有時會陪他入睡,在他身邊躺着陪伴。

他有時候會翻過身緊緊摟着我,或者把的一個胳膊拉過去,然後把自己的腦袋枕在上面。

有時我會捏捏他的.小耳朵,或者用手輕輕地撫摸他的臉蛋。

甚至我停下的時候,他還會自己拉着我的手在他的臉上滑動。

這樣的時刻很短,然後他會翻過身睡去了。

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父母在身邊,孩子這樣的親密接觸誰給予呢?

所以,請多陪陪孩子。

我們的確很愛我們的孩子,可是孩子需要的愛遠比我們給予的愛要多得多。

而對於父母這個“大孩子”而言,能給這種親密的愛的人是自己的伴侶。

所以,也要記得給自己的伴侶足夠的愛。

請努力讓孩子看到一個三觀正,並且積極成長中的父母。

原生家庭帶給孩子最重要的,是爲人處事的方式,是行爲習慣,以及認識及思考世界的途徑。

有時我們自己都不曾注意到,而孩子卻已然學會。

比如我有一個觀點是“要允許其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打攪也不能壓迫”

當兒子試圖讓所有人聽他的時候,我會提起。

有時我跟老婆爭論一件事。

佔理的她有時要我聽她的,不要講了。

兒子聽到後會說“媽媽,你要允許爸爸說,因爲他有說話的權利。”

真讓我們哭笑不得。

其實我們有時候認真跟孩子說的道理和規矩,我們自己有時沒注意,孩子倒是記得很清楚。

還有一個小故事讓人深思:

有一個人非常喜歡喝酒,每天下班後,他都要到附近的酒館喝幾杯,經常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

有一天,天空下起鵝毛大雪,積雪把路鋪了厚厚的一層。下班後,他和往常一樣向酒館走去,走着走着,他聽到後面發出奇怪的聲音。他回頭一看,原來是放學的兒子。

兒子正順着父親的腳印走過來,他的小臉因爲興奮而漲得通紅:“爸爸你看,我正在踩着你的腳印呢!這多有趣!”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烙下深刻的烙印。

記住,孩子踩着我們的腳印,在靜靜地看着呢。

有人會說,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太糟糕,我這一生是不是就沒有希望了。

當然不會,因爲我們可以去拋開以前的自己。

如果不拋開以前的自己,人就很難繼續成長。

人不能沉溺在輝煌的過去裏做夢。

也不能在艱難的現實面前變得麻木。

更不要在生活面前變得自欺欺人,不可一世。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我們可以重新創造一種家庭文化,營造一種家庭氛圍。

過去那些不好的東西,努力改變它,不要延續下去。

而過去那些好的品格、經驗,那就傳承下去。

我們現在的家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將會影響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