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幼年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何治療

幼年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何治療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年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小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結締組織病,以慢性關節炎爲其主要特點,並伴有全身多系統的受累,包括關節、皮膚、肝、脾、淋巴結。本病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年齡較小的患兒往往先有持續性不規則發熱,其全身症狀較關節症狀更爲顯著,年長兒或成年患者較多侷限於關節症狀,經治療多能緩解。

幼年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何治療

本病屬於中醫學“痹證”範疇,按其臨牀表現又與“白虎歷節”、“鶴膝風”、“痛風”、“頑痹”等相似。

辨證論治

1.風寒溼痹證

[證候]關節疼痛劇烈,時發時止,局部不紅不熱,動則加重,得熱痛減,遇寒加重,肢體沉重,形寒肢冷;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沉遲或弦緊。

[治法]祛風散寒,利溼通絡。

[方藥]烏頭湯加減。主要藥物:麻黃、芍藥、黃芪、甘草、川烏。寒盛者加細辛辛溫散寒;溼盛者加蒼朮、薏苡仁健脾燥溼;風盛者加海風藤、烏梢蛇祛風活絡;關節腔有積液者加白芥子,重用麻黃;關節腫大變形者加當歸、紅花、乳香、沒藥活血通絡。

2.風溼熱痹證

[證候]發熱,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關節屈伸不利,噁心,口渴,煩悶不安;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溼。

[方藥]白虎加桂枝湯合四妙丸。主要藥物:石膏、知母、粳米、桂枝、甘草、黃柏、蒼朮、懷牛膝、薏苡仁。皮膚瘀斑者,加牡丹皮、生地黃、地膚子、赤芍涼血散風;關節紅腫疼痛明顯者,加秦艽、防己、海桐皮、薑黃清熱除溼、通絡止痛。

3.氣血兩虛,經絡痹阻證

[證候]面色白光白,關節腫脹變形,但無發熱,關節屈伸不利,易疲乏,多汗,少氣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氣養血,化溼通絡。

[方藥]八珍湯。黨蔘、白朮、茯苓、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甘草。可加桑寄生、牛膝、杜仲補養肝腎,加獨活、秦艽、肉桂、細辛散寒祛溼通絡。

4.氣滯痰瘀,痹阻經絡證

[證候]病程遷延日久,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畸形,活動困難,易乏力,舌質紅,苔白膩,脈細弱而數。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藥]桃紅飲加味。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威靈仙、地龍、白殭蠶。臨證時加白芥子、膽南星祛痰散結,加全蠍、烏梢蛇以增強祛風通絡之功效。

經驗方

1.趙錫武經驗方

[藥物組成]秦艽、連翹、板藍根、蒲公英、薑黃、桑枝、生地黃、蠶沙。

[功效]祛風透邪,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適應證]熱痹。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2.王伯嶽外用方

[藥物組成]生艾葉15克,生川烏9克,生草烏9克,蒼朮9克,白芷9克,川芎9克,羌活9克。

[功效]祛風勝溼,清熱止痛。

[適應證]寒痹。

[用法用量]上藥共研粗末,分爲兩份,用布包好,放入水中煎煮,煮時加鮮大蔥四五根,生薑一塊,均搗碎,老酒一杯。煮沸後約20分鐘,取出一個布包,將水壓幹,趁熱熨痛處,輪流用兩個布包熱熨。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約10分鐘。—劑可用2~3次,再用時加酒一杯同煮。

3.趙心波經驗方

[藥物組成]嫩桑枝10克,青、海風藤10克,南紅花6克,生側柏葉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6克,伸筋草10克,鬆節6克,桂枝6克,威靈仙6克,尋骨風6克,秦艽6克。

[功效]疏風活絡,利節活血。

[適應證]風寒溼痹。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服。

4.趙心波外洗法

[藥物組成]羌活6克,荊芥6克,獨活6克,防風10克,白芷6克,紅花6克,透骨草12克。

[功效]疏風活絡,散風祛溼。

[適應證]風寒溼痹。

[用法用量]加鹽、酒、蔥,煎水洗患處。

5.朱良春經驗方

[藥物組成]蟲、炙露蜂房、烏梢蛇各12克,炙殭蠶、蜈蚣各10克。

[功效]搜風通絡,蠲痹止痛。

[適應證]類風溼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6.自擬類風溼湯

[藥物組成]黃芪、秦艽、青風藤、海風藤各20克,防己、桃仁、紅花、地龍、桂枝、牛膝、白芷、白鮮皮、甘草各15克。

[功效]通痹行瘀,活血通絡。

[適應證]類風溼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分早、中、晚3次飯後溫服,30天爲一療程。

7.舒關溫經湯

[藥物組成]淫羊藿10克,制川烏6克,白芍20克,威靈仙15克,白芥子10克,蟲6克,熟地黃15克,雞血藤15克。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化痰。

[適應證]類風溼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煎兩次,每次50分鐘,分兩次溫服。

8.自擬祛痹方

[藥物組成]當歸20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黃芪30克,桂枝12克,秦艽15克,獨活15克,制川烏6克。

[功效]祛風通絡、活血化瘀。

[適應證]類風溼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適宜技術

1.外洗法

海風藤、海桐皮、兩面針、桂枝、紅花、透骨草各30克,水煎後薰洗關節處,每次20~30分鐘,每日1~2次。

注意:用於關節腫痛者;薰洗時注意避風,防止感冒。

2.鍼灸法

(1)體針:主穴:關節竄痛、遊走不定爲主之行痹,取膈俞、血海;關節痠痛重着爲主之着痹,取足三裏、商丘;關節冷痛劇烈、遇熱痛減爲主之熱痹,取大椎、曲池。配穴:上肢疼痛加肩髃、曲池、合谷、外關、陽池、陽溪、腕骨;下肢疼痛加秩邊、承扶、風市、陽陵泉、膝陽關、照海、崑崙、丘墟。行痹、熱痹以瀉法爲主,熱痹、着痹以平補平瀉爲主。適用於本證各型。

(2)艾灸:在患處關節疼痛部位,用半個米粒大小的艾絨3~5壯(直接灸),每天一次,10次爲一療程。用於晨僵較甚的寒溼閉阻。

3.食療法

(1)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白米15克,白糖適量,熬粥食用。用於溼熱痹。

(2)木瓜湯:木瓜兩個,蒸熟去皮,研爛如泥,加入白蜜250克,調勻後放於潔淨的瓷器內貯藏。每日晨起用溫開水調衝1~2匙飲用,能舒筋宣痹止痛。用於各型痹證關節腫痛較甚者。

4.敷貼法

川草膏:生川烏、生草烏、附片、當歸、丹蔘、白芥子各30克,生麻黃15克,乾薑15克,桂枝12克,細辛、乳香各10克,三七5克,虎力散4支,蔥白4根,白酒適量。

諸藥共研細末,馬錢子散、虎力散摻入其中,調成糊狀。將調好的藥入鍋內炒至不灼傷皮膚爲度。加入麝香0.25克和勻,將藥攤於敷料上(約0.5釐米厚),趁熱敷於患處,外以繃帶固定。每劑可重複使用5~7次。每次重複使用時,須按上法加藥,隨炒隨用。

5.中成藥

尪痹沖劑:每次3~5克,每日3次,溫水沖服。用於久痹體虛,關節疼痛,局部腫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等症。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