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如何確定寶寶是否發燒

如何確定寶寶是否發燒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確定寶寶是否發燒,隨着寶寶的生長髮展,寶寶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身體不適症狀,其中發燒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發燒不僅會讓寶寶感到不舒服,同時也令父母們十分擔憂,下面分享如何確定寶寶是否發燒。

如何確定寶寶是否發燒1

一、如何確定寶寶是否發燒

1.體溫計測量

測量寶寶體溫是一種較爲常見的方法,也是非常準確的判斷寶寶是否發燒的方式。通常來說,正常成人體溫介於36.5°C~37.5°C之間。而寶寶的體溫一般稍高於成人,正常體溫在36.5°C~38°C之間,若超過38°C,即可判斷爲發燒。

在這裏需要提醒父母們,在測量寶寶體溫時,一定要使用有誤差比較小的電子體溫計或者紅外線體溫計,並且正確使用。在溫度計被放入寶寶體內後,應該保證5分鐘以上的靜置時間,以得出準確的體溫值。

2.寶寶的行爲變化

寶寶發燒時,往往會表現出不同於平時的行爲反應,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反應來判斷是否發燒。當寶寶出現以下情況時,很有可能寶寶已經發燒。

(1)身體疲憊無力,表現出比較乏力的狀態。

(2)食慾減退,不願吃東西或者嬰兒吃奶量減少。

(3)不愛玩耍或者表現出不安、焦躁的情緒。

(4)很容易出汗,嬰兒常常會出現“大汗淋漓”等症狀。

(5)面部通紅或呈現出一定間質,心跳呼吸加速等情況。

根據以上五個表現,父母們可以初步判斷是否寶寶發燒,但是仍然要通過測量體溫這個可靠的方法來進一步確定。

如何確定寶寶是否發燒
  

二、如何進行退燒

1.藥物治療

退燒藥物是較爲常用的一種退燒方式。除了身體對某些藥物產生過敏反應的情況以外,藥物治療是一種比較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使用藥物時,父母們需要注意藥物的種類、用量,最好按照醫生的處方使用,避免過量使用或者使用不恰當的藥物。

2.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可以使用毛巾、浸泡在溫水中的海綿、溫水澡等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降溫的降溫速度較慢,也容易讓寶寶感到不舒服,因此要慎重選擇。

3.注意補水

當寶寶發燒時,常常會因爲大量出汗而失去大量水分,因此需要寶媽加強給寶寶補水。對於哺乳嬰兒來說,母乳就是最理想的補水方式,因爲母乳中含有適量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對於斷奶嬰兒,則可以餵食一些清淡的湯水、果汁或半流質食物,以增加寶寶的水分攝入量,幫助寶寶迅速恢復身體狀態。

總之,當寶寶出現發燒的情況時,家長需要第一時間關注寶寶的身體狀況,不斷測量寶寶體溫並及時進行相應的治療措施。通過這些方法,可以爲寶寶提供充分的呵護和照顧,幫助寶寶迅速恢復身體健康。

如何確定寶寶是否發燒2

寶寶發燒應該採取哪些措施呢?

1. 讓寶寶保暖

當寶寶出現發燒抽搐的情況時,需要讓寶寶與外界斷絕聯繫,讓寶寶進入室內並關上門窗,以保主溫度穩定。同時,要保證寶寶周圍的環境安靜和舒適,避免影響寶寶的睡眠。

2. 使用低溫溼敷

家長們可以使用低溫溼敷的方法來幫助寶寶退燒。將冰塊放在紗布上,如實在沒有冰塊也可以用溫水浸過的毛巾來代替,但溫度不宜過高。將冰塊或毛巾敷在寶寶的額頭上,可以幫助寶寶退燒。

3. 給寶寶喝水

當寶寶發燒時,由於身體的機能受到影響,寶寶的身體往往會缺乏水分,因此家長們要及時給寶寶喝水,以幫助寶寶補充水分。但不要給寶寶喝過冷或過熱的水,以免對寶寶的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如果寶寶無法接受直接喝水,可以試着給寶寶喝些涼茶、葡萄糖鹽水,但仍需注意飲食溫度過高而燙傷寶寶的風險

如何確定寶寶是否發燒 第2張
  

4. 避免過度包裹

在寶寶發燒時,家長們將會有一種本能地想要用厚厚的被子或寬鬆的衣服來覆蓋寶寶的身體,以便讓寶寶保持暖和。但是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寶寶的身體產生不利影響。因爲過度包裹會使寶寶產生過多的熱量,加重寶寶的.發熱情況,不利於降低寶寶的體溫。

5. 採取適當藥物

如果寶寶的體溫過高,超過了38.5攝氏度,家長們可以給寶寶適當的藥物來緩解寶寶的症狀。一般來說,家長們可以給寶寶口服退燒藥或使用降溫貼等藥物。但是,在使用藥物時請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或醫生的建議數量和使用時長。另外,在選擇藥品時,請注意藥物是否適合寶寶的年齡段和身體狀況,儘量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6. 密切觀察寶寶的情況

當寶寶發燒抽搐時,要密切觀察寶寶的情況,隨時瞭解寶寶的身體狀況。如果寶寶的症狀變得越來越嚴重,或者寶寶的抽搐症狀不斷加重,家長們應該及時就醫,選擇合適的醫院和醫生專業治療。

總之,在寶寶發燒抽搐的情況下,家長們應該採取上述措施,並密切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況,及時進行應對。同時,家長們還應該注意平時對寶寶的健康管理,提高寶寶的免疫力,避免寶寶身體出現過度疲勞、營養不良等情況,幫助寶寶建立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