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閏月不上墳嗎

閏月不上墳嗎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閏月不上墳嗎,清明節作爲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傳統習俗自然也很多,而掃墓祭祖則是清明節最重要的一個習俗,傳統習俗自然也很多,下面來看看閏月不上墳嗎。

閏月不上墳嗎1

閏月年清明不上墳嗎

看地方的講究,畢竟我國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不過大部分地區是有這一講究的。

閏月年清明不上墳嗎是大家閒聊的時候都有的疑問,不過就以往的數據來看有些地方是這個樣子的。畢竟早在民間就有說法是“閏月年”不宜上墳燒紙,其實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閏年、閏月完全可以給過世的'長輩墳上添土,並且在此年清明節去墳上添土。

什麼是閏月年

閏月年想必很多人都有聽到,之所以有這個說法是因爲我國傳統曆法陰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安排大月和小月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天或355天,同陽曆一年365天相差10天或11天,三年就相差約三十天。

閏月不上墳嗎
  

爲了與節氣同步,從而滿足指導農業生產的需要,每二到三年就要增加一個月,這個額外增加的月份就叫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就叫閏月年。由此可見,閏月年只是爲方便指導農耕而設的一種時序調整手段。

清明節趕在什麼時候不能上墳燒紙

清明節趕在什麼時候不能上墳燒紙是大家常問的,就小編了解明節趕初一是可以燒紙的。作爲上墳的三大節日,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除了清明節之外,另外兩個節日不是初一就是十五也是有說法的,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的來由不但是有,而且在民間的典故是最多的,其中也包含很多種的傳說、習俗。

都是具有很久歷史的淵由,所以按照傳統來說,趕初一不上墳是站不住腳的,到是有些地方在清明期間前後幾天都可以去上墳的說法,提前一兩天,或者錯後一天,都是可以的,作爲祭祀先祖,緬懷祖先的節日,並不存在初一不能去的說法。

閏月不上墳嗎2

閏月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我國現行公曆和農曆兩種曆法,公曆年和農曆年相差11天左右。“經年累月”下來,就會發生農曆年的月份與季節不能對應,寒暑顛倒的現象。因此,農曆需要採取“19年7閏”的方法來調節,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個閏月,以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

清明節源自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習俗主題。

清明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所以古人們常在清明踏青,並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活動。各地的清明習俗到底有哪些呢?河大衛向您介紹10個真正的傳統習俗。

一、祭祖掃墓

清明掃墓,即爲“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上墳當天,人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爲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後再在墓前磕頭祭拜。清明掃墓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二、插柳

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藉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捨、盡情挽留之意。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閏月不上墳嗎 第2張
  

三、盪鞦韆

清明節盪鞦韆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相對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後來爲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諱,才改爲鞦韆。最早的鞦韆一般都是以樹枝爲架,然後再拴上彩帶。後來逐漸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的鞦韆。盪鞦韆的習俗傳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

四、拔河

拔河的運動起源於春秋後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後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爲“拔河”。

拔河就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於戰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裏面用羽毛填充。蹴鞠運動是古代清明節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遊戲,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爲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

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爲一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內,經常有數百人蔘加。《水滸傳》裏的高俅,就是一個蹴鞠高手。因爲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一路平步青雲。

六、踏青

踏青也稱作春遊,古時也叫探春、尋春等等。清明時節,春回大地,陽光明媚,萬物復甦,人間處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踏青的大好時光。

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風最爲盛行,一直相傳至今。

七、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也有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閏月不上墳嗎3

“閏月清明不上墳”不靠譜

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爲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它沒有前一天的寒食節重要,因爲清明節和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逐漸融合了它們的習俗。

隋唐時期(581-907),清明節和寒食節逐漸融合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祭祖的日子。

史記記載,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幫助晉國公子稱爲一代名君“晉文公”之後,陪母親隱居深山。晉文公爲了讓他出山佐政,放火燒山,結果火焚而死,晉文公爲了紀念介子推,特別將此日定位禁火寒食之日,後代就稱寒食節。

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單稱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爲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有時仍以巳日爲上巳節,不固定爲三月三日。

“清明節、寒食節、上已節,都是古代祭祖的節日。表達對祖先感恩的孝心,祈求祖先護佑後人安康幸福。今年巧合的是三個節日同在一天,而且,又逢閆月。”

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副所長陳竟告訴記者,

民間認爲,閆月不吉祥。“有的人傳出,清明不上墳,上墳不吉祥。清明節祭祖,就是國民求祥保安的心願,閆月不能上墳的`說法,沒有道理。”

閏月不上墳嗎 第3張
  

民俗也處於不斷變化中

陳竟表示,當然,有些禁忌還是有些道理的,比如70歲以上老人,5歲以下小孩不適宜上墳。老人容易觸景生情,去太遠的地方也不方便。再比如隔三代不再上墳,這一天不吃梨子,寓意分離、上墳不能照相等等。

但民俗也是處於不斷變化中的。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節氣也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古代的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相互融合,纔有了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既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的尋春節日,融匯人文風俗與自然節氣爲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陳竟說,“這一天也是寒食節,古人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現在也慢慢變化了。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民俗會被保留下來,受到時代侷限的民俗也會慢慢淘汰。”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