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美華裔家庭教育子女很少“入鄉隨俗”

美華裔家庭教育子女很少“入鄉隨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美國《僑報》報道,即使生活在美國,華裔父母在子女教育這件大事上卻很少“入鄉隨俗”,大多還是堅持中國的傳統教育或者採取中西合璧的做法,並以子女的優異成績和獎項爲榮耀。

美華裔家庭教育子女很少“入鄉隨俗”

美國的華裔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外乎有三種情況:無奈型,面對不受管束的孩子無技可施,成天問自己“我該怎麼辦哪?”;過於嚴格型,有的孩子能將壓力轉化成動力,有的孩子則走上了反叛道路,離家出走甚至自殺;成功引導型,孩子成材了,家長也過得挺輕鬆。

在貝爾維尤市學英語的蒙女士說,以前在國內時逼着兒子學英語,現在兒子逼她學英語了。初到美國,她去銀行和醫院都要求兒子陪同做翻譯,時間久了,兒子也不耐煩,叫她自己去報個ESL班學英文。可英文也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學會的。現在只要她拿着賬單和郵件問兒子,兒子就會說:“這都不懂,你是怎麼讀書的?”當年她訓兒子的話,兒子全還給她了。她難過地說:“移民本來就是爲了兒子的前途犧牲了自己,誰知如今反倒讓兒子看不起。”兒子小時候不聽話,家長打他,依中國的俗語“打是親罵是愛”。到了美國不能打了,手一揚起來兒子就說要報警。

有的家長還依照國內那一套家庭教育方式,比如不準孩子看電視、嚴格遵守既定的作息制度、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外還額外增加練習題。家長也經常陪子女做作業到深夜,似乎只有學習纔是最重要的,全家人的重心都放在孩子的學業上。與此相反,美國很多學校幾乎沒有家庭作業。美國父母更看重讓孩子享受童年,去運動,交朋友,去郊遊,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一門心思只學習。華裔孩子經常將自己的父母與西裔同學的父母作比較,認爲自己家長不民主,甚至心生恨意。華裔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境地。

我們在網絡上經常可以看到諸如“美國常春藤大學攻略”、“如何考取公立學校天才班”等各種各樣的中文信息。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子女能接受最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一切都奉獻給孩子,存到點錢又花在孩子的興趣班和補習班學費上了,但有些孩子並不領情。

七歲的周妍(化名)已經會兩位數乘法了,母親聽到別人誇獎“你女兒真聰明”時總是露出自豪的笑容。她父親則認爲這種聰明是逼出來的。周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完全休息的日子不足十天。週末及節假日日程表被排得滿滿的。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排好了不同的培訓課。

住在貝爾維尤市的潘先生的女兒八歲就出了個人詩集。談到教育問題,潘先生認爲中美兩國教育體制各有優勢和弊端。美國教育重視培養創造力,中國教育重視基礎。他教育孩子時儘量結合中美優勢。對於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潘先生一般會提供建議並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家長也參與規劃。

西雅圖的張女士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當律師,二女兒讀完耶魯大學後又考上哈佛大學讀碩士。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經常帶女兒去旅行和做義工,讓孩子在旅行中學到課堂以外的東西,開闊視野,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父母和子女一起做一些事,共同克服困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能力、性格、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且不要一味把孩子送去補習學校,主動給孩子佈置額外的作業,而是應該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弱點自己設計作業。一方面培養孩子客觀認識自我,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在自我提高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心。

畢業於藤校達特茅斯學院的範巖在學生時代獲得了各種獎盃獎章。她的母親認爲“分數至上”的思想是不可取的,應該發揮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她把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歸納爲“理解、尊重、支持”六字。她認爲對孩子嚴格要求出發點是好的,但一定要注重方法,不可採用高壓政策,否則適得其反。

來自新加坡的華裔安娜說她女兒最喜歡數學課,因爲女兒數學非常好,老師經常指定她做小助教。很多華裔家長都表示子女的數學是一大優勢。白人傑夫則認爲這不是種族的優勢,是中國基礎教育和華裔家庭教育的優勢,他家就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很多年前,傑夫從中國收養了兩個孩子,他們從小在西雅圖讀書,雖爲華裔,但數學水平則跟白人孩子差不多。

華裔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是捨得出錢出力的。很多家庭每個月花在孩子的各種培訓班的開支多達幾百甚至數千美元。即使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接受同樣的老師授課,學生個體差異也很大。除了資質不同外,家庭教育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少數家庭選擇孩子在家接受教育而不是去學校。有機構調查顯示,2009年在家接受教育的學生標準化考試成績比在公立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高出了37個百分點。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的確很大。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