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出生之後我們就和自己的父母與親戚生活在一起,年幼的我們認爲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能夠相信的人,但是不論是多麼親近的關係,一旦過於親近,就會令人感到窒息,下面來看看爲什麼別對至親太好。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1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丁元英的一句話,掀起了電視機外的辯論大戰。千百年來,中國人把家庭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講究百善孝爲先,孩子要對父母好,生了病要照顧,老了之後要贍養,否則就是不孝,是要被人戳着脊樑骨罵的。

再比如兄弟姐妹之間要相互扶持,這一個過得不好了,那一個也應該幫上一把,否則就是不義,是冷血,諸如此類的觀念直到今天還一直在我們的社會中延續,也是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會懷疑的東西。丁元英的觀點就像在平靜的湖水中間投進了一塊石頭,瞬間激起無數波瀾。

有的人覺得這是沒有良心,是違背了傳統,覺得無法接受,但也有人認爲丁元英的話是從他自己的真實經歷裏總結出來的道理,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雖然都是家人,但有些人值得付出,有些人就不一定了。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其實這句話是非常理性的,它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思考,第一,丁元英沒有徹底否定親人之間的聯繫,因爲這種聯繫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幾乎沒有任何一種關係可以超越它的緊密程度,我們從親人那裏得到的溫暖、陪伴是全部羈絆的開始,所以對他們好也是最自然而然的舉動。

但是丁元英說不能太好,這就是第二個層面的思考了,個人雖然和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連接,但他的`人生並不完全服務於家庭,他在一定的年紀會有自己新的社會關係和自主行爲,各種行動都會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這時,如果他仍然被家庭中所謂的各種責任和義務過度捆綁的話,那麼他的個人發展勢必會受到很大的牽制,這種牽制有時候會左右一個人的命運。

作爲商人,丁元英對於利益關係看得非常通透,作爲知識分子,他對於親情的解讀也比一般人更深一層,這讓他在面對家庭關係時能夠更加理性客觀,過分地對至親施恩,往往會造成一種反噬,最後被所謂的道德裹挾,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方向。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
  

“過度親密”與“親密陷阱”

對至親太好會帶來一種結果,在心理學上被稱爲過度親密。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爲了讓家人安心,讓他們感到滿意,我們常常會被無條件地要求聽從他們的意見,任何反抗都會被視爲傷害他們的行爲。

比如在像找工作、找對象這樣的事情上,許多父母就常常會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覺得自己纔是正確的,而這個時候,如果子女選擇爲了維護親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斷妥協,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爲在這種過度親密的關係模式中,實際上一些隱患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埋下了。

當它們到達一定程度時,就會造成一種厭惡心理,然後集中爆發,最後以傷害這種關係爲代價來保護自己,這樣一來,原本想要維護的關係卻反而因爲自己的選擇而徹底坍塌。

以維護家庭關係爲目的的行爲還會導致另外一種後果,那就是親密陷阱。親密關係其實指的就是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這種感受在家庭當中是最強烈的,在這裏,人會感到自己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舒適,因爲他們得到更多的包容、理解和關愛。

但是對於長輩來說,如果給家裏的孩子持續營造這樣一種環境,那麼對於他們性格和行爲的養成是非常危險的,當他們到了一定年紀需要獨立面對社會的時候,會感到強烈的不適應。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的轉變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過度親密造成的溺愛可能導致他們長時間無法融入社會,建立起自己的生存和社交圈子,永遠只會貪戀家人的保護。

結語

丁元英所說的“千萬別對家人太好”,是成年人在走入社會後,根據自己的經驗所得出的關於如何正確處理家庭關係的方法,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理性的生活態度,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借鑑意義,比如年輕人,應該思考如何正確地對待家庭的干涉,不被親情道德所綁架,年長的人也應該想一想,怎樣建立適度的親密關係,纔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2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親戚朋友,這也展現了人類的感情聯結。沒有人是獨立存在沒有血親的,所以這並不是什麼特殊的事情,爲什麼要這麼說呢?

因爲在有些家庭裏,他們會給自己的孩子灌輸着親情的“重要性”,他們直接或間接地給孩子灌輸他們想要孩子明白的事情,那就是一定要聽父母的話,一定要孝順父母,要爲了父母而活。但如果是這樣,那麼生孩子的初衷就變成了防老而不是因爲愛。

這樣的父母打着愛的名義去捆綁孩子,不僅會讓自己很累,也會讓孩子在壓力下長大,這樣打着親情名義的道德綁架在生活中不佔少數。

所以想要擺脫親情的束縛,活得輕鬆活得自由,就不能對他們過於親近,要做到有邊界。

距離產生美,不論是多麼親近的關係,一旦過於親近,就會令人感到窒息。

任何關係都應該做到保持距離,這點不僅在友情和愛情中需要堅持,在親情上也不能忽視,就算是再好的關係,也請一定要記得保持一個度,因爲一旦越過這個界限,超過這個度,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有心理學專家認爲,人們都有對於親近的需求,同時也有對於距離的需求,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例如,現今有很多人在親情中表現出自己非常愛這個家庭,但是卻在某些事情上讓親人感到非常“自私”。

這是因爲親人認爲你愛這個家庭,所以應該要付出得更多,否則就是自私的表現。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 第2張
  

很多時候,親人都認爲親人之間應該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但是當親人需要付出時,他們總是以各種藉口又或是自述能力不足等原因而去逃避責任,久而久之就會發現,自己一直在付出而對方一直在索取。

慢慢地,就會明白,親人之間需要有邊界,不然吃虧的總是自己。這裏也要解釋一下,我們都要對親人好,但不是沒有底線的付出,而是有底線的關懷。

對人好是一門學問,絕不是沒有底線地付出。

親人不同於其他人的是存有血緣關係,但這並不意味着有了血緣關係就成了你生活的牽絆,我們當然要對親人很好,因爲我們也是在親人的關懷下成長的.,但是一定要記住對人好是一門學問,絕對不是沒有底線的付出。

對人好的時候也不要單純地對他人好,不要懷有對方需要回報的心理,這樣的好對方可能不需要,是你強加於人的。

就像電視劇中《天道》男主角對母親說的話一樣:

“您總是將您多麼不容易撫養我掛在嘴邊,想讓我如何如何孝敬您,如何爲家裏多做一些貢獻,總是將我的成就歸功於您的辛苦,您根本不是因爲愛而生的我,您總說養兒防老,您生孩子就是爲了我給您養老,這根本就是一場交易,您就別把愛掛在嘴邊了。”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和他一樣,都是被親情道德綁架長大的,他們承受了太多親情的壓力,他們一邊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一邊還要絞盡腦汁如何報恩,但是每當他們靜下心來細細思考時就會非常矛盾。

因爲來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他們主觀意願,而是父母強行將他們帶到人世間的,一出生等待他們的不是快樂成長,探索生活,而是快快長大,給父母養老。

所以當該劇男主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後便迎來了自己的新人生。

人類是羣居動物,所以我們無法脫離羣體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擁有的最多的不是物質上的金錢,而是精神上的情感

而親戚和我們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幫助他們,關懷他們,但是我們的關懷也應該注意分寸,要牢記對人好是一門學問,不要毫無底線的付出,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人世在世,經歷的事情多了就會發現,至親不一定是有血緣關係的人,而是真心以待的人。正如作家晚晴所說:“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你的心決定的。”

是啊,親情最好的一面就在於它發自內心的愛與尊重。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衡量你能帶給她什麼,也不會算計其中得失,只會彼此尊重,彼此關愛。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3

心理學家:無論何時,千萬別對至親之人太好,後悔都來不及

每一個個體降臨到這個世界上後,都會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想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就要學會自己努力打拼,贏得生的希望。

但同時人類又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大部分人都以羣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

出生之後我們就和自己的父母與親戚生活在一起,年幼的我們很容易就會對他們產生依賴感,認爲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能夠相信的人。親情確實是人類情感和人際關係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但我們也要學會正確看待。

有一些家庭會在教育孩子時,片面強調親情的重要性,甚至給孩子灌輸一些與親情有關的錯誤思想。在他們看來,只要有了親情這層聯繫,他們就可以將自己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上,要求孩子無條件聽從自己的指令。

這些家長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或是投資產品,要求孩子要做到孝順父母,甚至整個人生都要爲父母而活。

每次他們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時,都會義正言辭的說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孩子不得不聽從他們的安排。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養孩子並不是因爲想要疼愛孩子,僅僅是希望有一個可以養老的保障。這種父母總是以愛的名義捆綁孩子,做出許多自以爲爲孩子好的決定。這樣的生活不僅會讓家長覺得精疲力盡,也會讓孩子長時間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

現實生活中以親情爲名義,進行道德綁架的事件不在少數。心理學家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對自己的至親太好。

只有擺脫親情對我們的束縛,我們這一生才能夠活得輕鬆自由。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做一個冷血無情的人,而是強調在和親人交往時,也要保持一定的邊界感。

老話說距離產生美,這種距離並不只是空間上的距離,也常常用來指心靈上的邊界感和距離。即便是親情愛情這樣極度親密的關係,失去邊界感後也會讓人感到非常窒息。

一些心理專家研究後發現,人們對親近關係有一定需求,但同時對距離感也有追求,這是相當正常的一種現象。比如在現代社會中,常常有人在親情中表現自己,向其他人暗示自己有多麼愛護這個家庭。

千萬別對至親太好 第3張
  

但是在日常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又會覺得他們的一些表現過於自私。這是因爲當一個人表現出自己的親密感後,其他家庭成員就會認爲你應該付出更多。

一旦這些人爲自己的利益做爭取,就會被認爲是自私無禮的。

很多人都認爲在親密關係中,親人都是不分彼此的,每一個人的物品、金錢等都可以任由其他人支配。但是當我們需要這些人付出時,他們又會找各種各樣的藉口逃避自己的責任,比如說自己沒有金錢或是沒有足夠的能力完成這件事情。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越是強調親密關係應該不分彼此的人,越不會在這段關係中付出。我們總是被他們口中的親情所裹挾,成爲一直付出的那一方。而對方只知道一味索取,甚至在你不願意繼續付出時對你極盡嘲諷。

其實親人之間也需要有一定的邊界感,否則吃虧的只會是自己。我們可以照顧親人,但並不是進行無底線的付出和關懷。

親人與世界上的其他人相比,與我們多了一層血緣關係。但這種特殊關係並不一定會成爲我們生活的羈絆。

爲親人付出時,我們應該提前樹立好正確的心態。不要單純的做對某一個人好的事情,也不要在做這件事情的同時,計劃讓別人日後回報自己。很多父母總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其實他們並不是希望孩子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

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擁有更多的財富與地位,有能力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這樣的關愛更像是一場交易,這些孩子在親情的道德綁架中長大,也承受了許多親密關係所帶來的壓力。

在父母的教育下,他們既要學會感恩父母的養育,又要思考如何回報父母的善意。

實際上這些孩子並沒有選擇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這一切都是父母主觀完成的`。如果真的疼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將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來不向孩子索求任何回報。至少他們應該想明白一點,孩子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人類更多擁有的是精神上的情感。在血緣關係的連接下,我們會首先認識這些可以成爲親戚的人,但這並不一定意味着他們比社會上的其他陌生人更值得深交。

和親人交往時,我們也需要結合自己的心情進行判斷。

如果親戚是一個只會索取,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我們也不需要無條件地對他們付出。

作家晚晴也曾說,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憑藉你自己的心判斷的。社會新聞中也常常出現一些養父母,他們比親生父母更懂得如何愛一個孩子。

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定邊界感,明白親情最好的一面在於發自內心的愛和尊重。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