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古人寫信結尾落筆

古人寫信結尾落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寫信結尾落筆,寫信對於我們而言,即熟悉又遙遠,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相信很多人不再使用這一原始的通信手段了。在古代,寫信可是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下面就分享一下古人寫信結尾落筆。

古人寫信結尾落筆1

1、寫結語,如:”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2、寫祝辭:祝辭,就是書信結尾時,對收信人表示祝願、欽敬或勉慰的短語,如“即頌近安”、“此致敬禮”、“祝你進步”之類。其中,“即頌”、“此致”、“祝你”等詞,緊接正文末尾書寫;“近安”、“敬禮”、“進步”等詞,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3、寫署名:署名,就是在正文結尾的右下方簽署寫信人姓名。如果是寫給熟識的'親屬友人的,可只寫名字,不必寫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稱呼。

古人寫信結尾落筆
  

擴展資料:

古代結語答覆對方詢問的句式:

1、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

2、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一二,未必爲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見笑。

3、所請之事,務祈垂許。以上請託,懇盼慨允。諸事費神,伏乞俯俞(允)。

落款的寫法:

長輩:寫“姓名上”,長輩是熟人,只寫名不寫姓。

同輩:只寫姓名或只寫名不寫姓。

晚輩:父字、伯父手書。

祝福用語文言文: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注意事項。

(1)給長輩的信。若是近親,就只寫稱謂,不寫名字,如“爸”、“媽”、“哥”、“嫂”等;親戚關係的,就寫關係的稱謂,如“姨媽”、“姑媽”等。對非近親的長輩,可在稱謂前加名或姓,如“趙阿姨”、“黃叔叔”等。

(2)給平輩的信。夫妻或戀愛關係,可直接用對方名字,愛稱加修飾語或直接用修飾語,如“麗”、“敏華”、“親愛的”等;同學、同鄉、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暱稱或加上“同學”、“同志”,如“瑞生”、“老紀”、“小鄒”、“三毛”等

古人寫信結尾落筆2

書信往來,如何稱呼事關禮儀

書信的使用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就用竹簡、木牘、帛等做書寫材料。書信往來雖然人不見面,但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這一尺大小的書信上,通過文字表達及書寫規格等形式,將見面交談時應有的禮節躍然其上的。

書信的開頭即所謂的起首語是多種多樣的,較爲常見的是先稱呼對方,有的順便寫出自己的名字或自己與收信人的關係性稱謂。比如司馬遷與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起首便是“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

“太史公”是司馬遷的職務自稱,“牛馬走”是他的自謙之稱。少卿是收信人任安的字,足下是對任安的尊稱。這種起首語在歷代的書信中都可見到。唐韓愈《答李翊書》開頭“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再如清代桐城派文學家姚鼐給吏部尚書朱珪的信,開頭是“正月廿二日,姚鼐謹再拜奉書盤陀先生尚書閣下”,盤陀是朱珪的號——盤陀居士的簡稱。還有,兒子給父親去信,起首常寫的是“男某白拜謹稟父親大人膝下”等,也是這種形式。

起首語中對對方的尊稱,遠比口語豐富,如類似於閣下、執事、臺下的尊稱就有:用於尊長的,有尊前、侍前、侍下、侍右、座下、座前、門下、臺前等;給文人寫信,常稱爲著席、撰席、史席;致書於老師,稱函丈、侍側、帳下等;給官長去信,稱鈞座;致書於婦女,用粧次、粧待、粧閣、懿前等。

再如朋友之間,除了稱“某某仁兄足下”外,還常常用“某某仁兄青睞”,青睞本是被人特別看重的意思,書信裏引申爲知己、知心之人。同窗學友還常稱“硯兄”,意爲使用同一硯臺的親密無間的學兄。

起首語中“謹稟”、“奉書”等語又叫“啓稟語”,若使用這種啓稟語,還要根據對方的關係而確定用詞,以體現禮節上的分寸和程度。如對尊長是用“敬稟”、“謹稟”、“上書”、“書呈”、“上啓”等詞,對平輩用“敬啓”、“敬書”、“書申”等詞,不用“稟”字。

如果對卑幼就較爲隨便了,一般用“字付”、“字與”、“書寄”等,而不用敬、恭等字,對卑幼使用不合禮數的過分的敬詞,反而會使對方難於接受,顯得不自然。

古人寫信結尾落筆 第2張
  

書信正文格式要充分體現禮數

正文中的措辭,也處處要體現對對方的禮敬,如“問別語”,基本意思是分別了一段時間,很是想念,在書信中則有諸多不同的`禮貌用語。

如用於老師的,有“拜違矩悔”、“阻拜函丈,無時或釋”等,意思是拜別了您以後,未能得到您的教誨。用於平輩的,有“揖別丰神,時縈離緒”,意爲拜別之後沒有見面,離別後的思念時刻縈繞心頭。

再如回信時寫道對方來信的詞語,用於平輩的,有“承賜琅函”、“接領雲箋”、“敬披翰簡”等。用於尊長的,有“恭披翰示”、“捧誦雲箋”等。承賜,是承蒙您賜書之意,敬披、恭披是恭敬地披閱。琅函、華箋、華翰等是對對方來信的美稱,含敬重之意。而諭、示等,是用於稱尊長的來信,視尊長的信爲莊重的諭令和指示。

信文中對對方的稱謂,及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動作的用詞,除在詞意上表達禮敬外,還要以該詞所擺的位置格式來表示,顯示出該詞高於一般詞語的突出地位。爲此,古人發明了一種“擡頭”和“空格”的辦法。

擡頭,是遇到尊稱之詞及其動作、相關事物之詞,要另起一行擡寫。擡寫也有不同,有平擡、單擡、雙擡之分。擡得越高,敬重的程度也就越重,什麼樣的詞用怎樣的擡法,也有講究。清代有一部專講寫信的書叫《通問便集》,裏面就有很詳細的記載:

“凡遇本人稱爲大人、大老爺、先生、太翁、老伯、大兄、大侄字樣,則用雙擡。遇本人之祖父母、父母稱謂,則用三擡,若遇‘國朝’字樣用三擡,則於其祖父母稱謂用雙擡。”

信文中詞語的擡寫原則,以三擡爲最高,用於該段文字中最敬重的稱謂詞,稍次者用雙擡,以下按禮敬程度遞減。而被尊稱之人的動作用次,又比其稱謂少一格,如給父親去信,“父親大人”一詞雙擡,提到祖父,“祖父大人”一詞三擡。而父親動作之詞語,如“查收”一詞,父親相關事物如祝父親身體安康的“恭請金安”一詞,則用單擡。

“空格”,是不擡頭,而將應擡頭的詞語空過一格或幾格再寫,應三擡的空三格,應雙擡的空兩格,這種方式在禮敬的意義上與擡頭基本相同。當然,有的時候擡頭與空格往往並用。  

書信末尾也要以文字形式表示行禮

對於不同關係的人行什麼樣的禮、怎樣行禮,書信上的用詞不僅豐富,而且區分很細。用於平輩的,通常是“頓首”或“再拜”;用於至親長輩如祖父母、父母、岳父母等,用“百拜”或“頓首百拜”;用於卑幼,若表示敬重,用“拜手”。

如果寫信之人剛好是居父母之喪期,對收信人則用“稽首”,居喪之人署名之前加個“制”字,制在古代表示守制服孝。

當然,書信中同樣也重視避諱之禮。對方及其祖、父的名字的字詞,便應避諱。事關喪事的信忌更多,給有喪事的人去慰問信叫唁唁,對對方親屬的“死”字要避諱,用具有敬意而又文雅的詞代稱,如“仙逝、”鶴駕仙遊“等。

在信封的使用上,禮俗也有講究。清代時的信封叫書套,中間粘一紅籤即一長條紅紙,紅籤必須在信封的頂頭往下粘,上邊不能留一點白邊,上邊的字也要頂頭寫,忌空頭,最下邊一字要落在最底,忌吊腳。如果是唁信,則忌用紅籤,信封背面也不蓋寄信人的紅色圖章。

古人寫信結尾落筆3

一、書信格式

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李斯的《諫逐客書》等,都已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但先秦兩 -寫信,形式比較隨便。至遲到魏晉時期,開始有人撰作"書儀",就是各類書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寫信時套用。這類文字在魏晉到隋唐之際非常流行,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謝元撰有《內外書儀》四卷,蔡超撰有《書儀》二卷。《崇文總目》稱王宏、王儉、唐瑾,以及唐裴茝、鄭餘慶,宋杜有、劉嶽尚等都有《書儀》傳世。此外還有專供夫人、僧侶使用的《婦人書儀》、《僧家書儀》等。有學者敦煌文獻中發現了上百件"書儀"類文書,比較著名的有鄭餘慶書儀、杜友晉書儀等。迄今所知最早的書信格式,是晉代書法家索靖書寫的《月儀》。

我國的書信文化經過歷代的傳承和發展,大體形成了爲社會廣泛認同的書信格式,一封通常意義上的書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願語、署名。

由於收信人年齡、身份的不同,寫信時所使用的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祝願語等也都有相應的區別,弄錯了就會貽笑大方,就是失禮。這套語言相當複雜,後文再略述。

二、敬稱

首先我們要談到書信中必須使用的敬稱和謙稱,這是中國書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識,它所要體現的,則是君子"自謙而敬人"的理念。

敬稱是對他人表示尊敬的稱呼。敬稱的方式很多,比較常見的方法之一,是將古代爵稱等轉換成敬稱。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詩-大雅-假樂》"宜君宜王",此處的君就是指諸侯。後來,"君"轉化爲比較寬泛的敬稱:稱父親爲家君,稱已故的祖先爲先君,妻子稱丈夫爲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對他人的尊稱,《史記-申屠嘉傳》:"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時至今日,君作爲尊稱的用法在日語中依然保留着。

古人寫信結尾落筆 第3張
  

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用作敬稱。如果對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後加"公"字,稱爲"某公",當今中國的知識界還有這種用法。"卿"用作尊稱,先秦就已出現,如荀況(荀子),時人尊稱"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諸侯,《梁書-吉翂傳》"主上知尊侯無罪",此處的"尊侯"是指對方的父親,這一用法在書信語言中還時有所見。

稱呼對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稱"後",諸侯的配偶稱"夫人",大夫的配偶稱"孺人",士的配偶稱"婦人",庶人的配偶稱"妻"。時下,人們常常把對方的配偶稱爲"夫人",也是從古代沿襲而來的敬稱。此外,"公子",原本指諸侯的庶子,後也用於尊稱對方的兒子,而將對方的女兒稱爲"女公子"。

稱呼他人的親戚,一般在稱謂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對於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稱對方的兒子爲令郎或令息,女兒爲令愛或令媛。也可以在稱謂前加"賢"字,如賢伉儷(夫婦)、賢喬梓(父子)、賢弟等。

舊式書信還往往用"臺"字來表示尊敬,如臺啓、臺端、臺甫、檯安等。書信中的臺,是三臺的簡稱,三臺是天上的三顆星,古人用來指三公,故也用來當作尊稱。古代臺與臺是兩個字,後來將臺簡化成臺,致使許多人誤以爲是一個字,其實不然。所以,給港臺等通行繁體字的地區的友人寫信,千萬不能將臺甫寫成臺甫,那樣就會貽笑大方。

古人行冠禮之後都要取表字,或者還要取雅號。名只有父親和國君才能叫,所以《儀禮-士冠禮》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直呼其名被視爲不禮貌的表現。目前,進入近代以來,一般人已經很少再取表字或雅號,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與他們通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以免唐突。

此外,與敬稱相呼應,書信中凡涉及對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語,如對方的住宅,要稱府、邸,或者稱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猶深宅大府,是對對方住宅的美稱,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來表示闔府皆安的祝願。如果對方有所饋贈,感謝時可稱厚賜、厚贈、厚貺等,以表示看重這份情誼。對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稱,如果是對方來信,可以稱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詩文著述,則可稱華章,瑤章;如果是宴請,則要稱盛宴、賜宴等。

書信中一般不要出現你、我、他之類的代詞,這也是簡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現,凡是遇到類似的地方,應該酌情處理。如提及對方時,可以用閣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時,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時,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當第三人稱用,始見於《三國志-吳志-趙達傳》:"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

三、謙稱

謙稱是與敬稱相對的稱謂,一般用於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對他人用敬稱,對自己用謙稱,是中國人的傳統。從先秦文獻可以知道,當時的貴族都有特定的謙稱,如《老子》說:"王侯自稱孤、寡、不穀。""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稱孤道寡,是謙稱自己德行淺少;"谷"是善的意思,不穀猶言不善。《禮記-曲禮》說,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稱"老婦",在別國諸侯面前自稱"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稱"小童"。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爲謙稱。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語,"臣妾"的本義,猶後世言奴才。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安書》中自稱"僕"、"牛馬走"。僕也是奴僕的意思,日本人至今還"僕"作爲第一人稱的謙稱。"牛馬走",意思是象牛馬一樣供驅使奔走的人。與此相類似的用法,是謙稱自己的兒子爲犬子、賤息等。

對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與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時,就不能用敬稱,而要用謙稱,一般是在稱謂之前加一"家"字,如稱自己的父親爲家父,或者家君、家嚴;稱自己的母親爲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經去世,則對人要稱"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樣,對他人稱呼自家的其他親戚,也都要加一"家"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對比自己年齡小的,則可以稱"舍弟"、"舍妹"等。自稱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對他人稱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謙稱,如"內人"、"內子"、"拙荊";或者用平稱"愛人"、"太太"。常常聽到有人向對方介紹自己的妻子時說:"這是我夫人。"這是非常失禮的說法,如前所說,諸侯的元配才能稱爲"夫人"。普通人相交,稱對方配偶爲夫人,略有恭維的意思。稱自己的配偶爲夫人,就顯得自大,或者是無知。

如果向對方有所饋贈,則要用謙語,如菲儀、芹獻、寸志等,意識是說自己的東西微雹不值錢,不過是藉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對方收下禮物,則要說懇請笑納、敬請哂納等,意思是讓對方見笑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