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

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中國自古就有紅白喜事一說,在中國民間的風俗裏講究喪事着白,,有人去世了在門上貼白紙,是告訴別人這家有人去逝了,在辦喪事。以下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

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1

1、白紙數張,

2、折成16開,

3、裁開多大歲數多少張,

4、摞在一起,橫着分成四份

5、按照痕跡正剪一刀,反剪一刀,不能斷,

6、拉起後是接件不斷的條狀。

7、拉起後,把最下面一條剪短了一半,8剪短後按照男的剪成剪頭 v,女的剪成w,

9、一條一條分開,最上一頭鑽個孔。穿起來。

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

10,白紙折成正方形狀,對摺,成喇叭口狀,上面正剪,翻剪幾刀,底部剪成齒狀,反轉抻開,套紙條上面

喪事禮儀

死亡對於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裏誕生、成長,直到最後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着的人安寧。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着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繫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繫之中。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

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牀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詳細

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着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着聲音歸來。

做‘七’儀式人們認爲,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爲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爲“歸大屋”。

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爲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爲亡人“免罪”。

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2

家人去世門上貼白紙是什麼習俗?

房宅的大門,紅紙對聯拆下,在門扇貼上白紙條。父母雙亡交叉貼兩條,一方尚健在只貼一條。

漳州民間自古以來對喪葬十分看重,老人臨終之前,必須“搬鋪”,即從臥室睡牀移到正廳“水牀”。所謂“水牀”,是在兩條板凳上放3塊比人體稍長的木板。木板取單數,不能雙數,表示死者單身赴陰間,不會再拉一個作陪的。

按照禮遇的規格,長者亡故纔有資格上正廳,父母健在者、英年早逝者(某些對家庭貢獻顯著的長子或有功名的人物除外)、夭折者則不能上正廳,而必須把“水牀”置於廂房,或將之移至牀前地板,地板上鋪稻草或草蓆。

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 第2張

“搬鋪”時,廳內的神龕、神位、案桌、香爐等必須移走或遮蓋。老人未斷氣之前,不能發出哭聲。人一死,親屬圍屍放聲痛哭。

人們要用白布單把死者從頭到腳蓋上,稱“蓋水被”。

房宅的大門,紅紙對聯拆下,在門扇貼上白紙條。父母雙亡交叉貼兩條,一方尚健在只貼一條,如父喪貼左門扇,母喪貼右門扇,稱之“掛孝”。死者的下輩披麻戴孝,身穿麻衣孝服,下襬不縫;頭戴孝帶,用手撕一長條,不用刀剪,纏於頭部;腰間繫麻繩;腳穿孝鞋,孝男穿草鞋,孝女穿布鞋,鞋面綴以白布;孝女頭髮披散,象徵“發出千尾”,子孫繁盛。

死者已做高祖者,民間視作很“有福氣”,其玄孫穿黃布衣,若有玄玄孫則穿紅布衣,人人稱羨。

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3

生前死後不同姓的殯葬文化

每當村裏有吳姓男丁去世,出殯隊伍最前面的大燈上寫着“吳”;送殯隊伍返回時,則是書寫“趙”的大燈在前。

泉州晉江的安海鎮有個星塔村,星塔村因鄭成功孩童時期曾在星塔下讀書而出名。這座存在了幾百年的古村落,魅力與神祕不僅於此。當你在星塔村遇到吳氏家族的送葬隊伍時,你會發現,隊伍送葬時最前面寫着“吳氏”的大燈,隊伍返回時卻換成了寫着“趙氏”的大燈,死者的墓碑上也都會寫着“趙公某某”。這一現象在當地已習以爲常,因爲這是沿襲了700多年的“生吳卒趙”的習俗:活着的時候,以“吳”爲姓,過世後則恢復“趙”姓。這是怎麼回事呢?

位於星塔中鄉的吳氏宗祠,只見門楣上寫着“吳氏宗祠”。可是走進祠堂,大殿橫樑卻赫然掛着“趙氏家廟”的匾額,祠堂正中懸掛着宋太祖趙匡胤的畫像,兩側的牆壁上分別懸掛着宋朝18位皇帝的畫像。

喪事大門貼白紙的貼法 第3張

每當村裏有吳姓男丁去世,出殯隊伍最前面的大燈上寫着“吳”;送殯隊伍返回時,則是書寫“趙”的大燈在前。而死者的墓碑上也都會寫着“趙公某某”。活着的時候,以“吳”爲姓,死後則恢復“趙”姓,這就是“生吳卒趙”。

星塔村有前鄉、中鄉和後鄉3個自然村,其中前鄉、中鄉的全部人口以及後鄉的一部分都是這種情況,總人口大概有2500人左右。

當地人說,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匡胤七世孫趙子侁、趙子鏐等趙宋宗室移居泉州城。半個世紀後,趙子侁之孫趙師玖舉家半隱居於晉江的青陽山下。宋德祐丙子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一路南下抵達泉州。時任泉州市舶使的阿拉伯人蒲壽庚投降元兵,並聯合泉州知州田真子對趙氏族人展開大屠殺。當時居住在晉江青陽的趙仕道等人逃往安海黃墩,投奔外祖吳氏,後又舉家搬到安海星塔村。

當時的安海鎮還是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星塔是一塊突入海中的尖形陸地,遇到危急情況,便可立即在此上船入海。此後,趙仕道的後代便在此以吳姓繁衍生息,但族人過世後爲了認祖歸宗改姓趙。此事記載在星塔中鄉的吳氏宗祠大廳內的《重修宗祠碑記》和清代光緒二十三年重修的族譜《序言》中。

如今,趙氏族人不必躲避元兵追殺爲何不改回趙姓呢?當地老人告訴記者,曾經有的族人知道自己是皇族後裔後,改回了趙姓,但之後有些族人莫名其妙病倒或死去。後來,有道士指點,讓複姓的族人再次把姓氏改過來,村子才恢復往日的安寧。從此,“生吳卒趙”的風俗,便在安海星塔村沿襲下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