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壓歲禮儀有哪些

壓歲禮儀有哪些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壓歲禮儀有哪些,新年孩子們收壓歲錢,是我國流傳上千年的習俗,從古至今壓歲錢一直有美好的寓意。是長輩與晚輩之間情感的紐帶,也是節日氣氛不可缺少的儀式感。那麼壓歲禮儀有哪些呢?

壓歲禮儀有哪些1

1、表達謝意

紅包雖然是過年的一個習俗,在古代,孩子收到壓歲錢後會給長輩講吉祥的話送出祝福,還會鞠躬或者跪拜。

現在雖然沒有這麼嚴格的講究,但收到壓歲錢後不管是自己親近的長輩,還是不太熟悉的長輩,首先要雙手接過紅包,並且表示感謝,這是基本禮儀。

年齡很小的孩子在拜訪長輩之前,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講一些過年的禮節和對長輩祝福的話。但每個孩子性格不同,有的本身就內向不愛講話,所以也不必爲難孩子,只要做到有基本的禮貌就可以。

2、紅包不要當面拆

特別是年齡小一些的孩子,收到紅包急切想拿到裏面的錢,不管在什麼場合,當場就拆開。如果直接發表紅包金額多少的看法,會使給紅包的人很尷尬。

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單純就是好奇裏面有多少錢,講出的話也許大家認爲童言無忌,但在外人看來這樣的行爲很沒有禮貌。

要提前告訴孩子,長輩給的紅包先妥善保管,要等到回家之後再打開。並且要傳遞給孩子,無論紅包裏面有多少錢都是長輩的心意和和祝福,一定要感恩。

壓歲禮儀有哪些

3、長輩給壓歲錢,要告訴父母

走親訪友時,有的長輩給孩子發紅包,或許父母並不在場,直接讓孩子收起來。很多小朋友只顧玩耍,忘記告訴父母收紅包的事,或者有的擔心被爸爸媽媽“沒收”,選擇不告訴。

如果家長不知道的情況,很容易發生一些誤會或者尷尬的事,所以帶孩子串門前,要提醒他收到紅包後要讓爸爸媽媽知道。這樣家長也可以及時向發紅包的長輩或者朋友表示感謝,並且這也是有關人情禮尚往來的,家長理所應當要知曉。

壓歲禮儀有哪些2

壓歲錢的寓意

傳統的年俗給壓歲錢是希望能鎮惡驅邪。因爲古時候的人們認爲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襲,所以要用壓歲錢來幫助壓祟,“歲”與“祟”諧音,希望得到壓歲錢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年。

自從壓歲錢變成了真正的貨幣之後,壓歲錢的意義也發生了改變。壓歲錢“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漸結束,而其新擔負的“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昇”等“勵志”作用應運而生。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另一種也是最爲常見的,即由長輩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壓歲禮儀有哪些 第2張

春節禮儀有哪些

1、拜年

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bai。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裏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爲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2、發壓歲

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禮儀民俗。壓歲錢飽含着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

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爲“守歲”“壓歲”。但這些傳說於史無據,不足爲憑。壓歲錢的習俗真正始於何時衆說紛紜。

壓歲禮儀有哪些3

壓歲錢的來歷是什麼

關於壓歲錢的來歷,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爲“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爲“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爲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

壓歲禮儀有哪些 第3張

壓歲錢給多少合適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給的壓歲錢也逐漸提高了,也有的長輩由於過於溺愛晚輩,也會將壓歲錢提高,甚至有人將壓歲錢當作人情,認爲給太少則拿不出手,因此會準備大的壓歲錢紅包。

其實,壓歲錢給多少應該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以及地方的經濟狀況,一般來說,給親戚朋友的孩子的話,幾十元到一百元左右都可以了。但有的家庭經濟水平較高,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範圍來給。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