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喜怒哀樂貪嗔癡

喜怒哀樂貪嗔癡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喜怒哀樂貪嗔癡,佛教中貪嗔癡被稱爲三毒,它們能夠殘害身心,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下面來看看喜怒哀樂貪嗔癡釋義。

喜怒哀樂貪嗔癡1

“七情六慾”不同學派對七情六慾內容的描述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

“六慾”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

中醫理論中,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心理學上認爲,人的痛苦來源於他的情緒,也就是七情。想要減輕痛苦,關鍵不在於外在物質的多少,而是他能夠消除內心的負面情緒,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平和。

喜怒哀樂貪嗔癡

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按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而醫家的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

《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三字經》:“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六慾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爲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也有說法是求生欲、求知慾、表達欲、表現欲、舒適欲、情慾。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後人將六慾概括爲: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大智度論》認爲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喜怒哀樂貪嗔癡2

關於貪嗔癡的介紹

佛教中貪嗔癡被稱爲三毒,它們能夠殘害身心,那貪嗔癡是什麼意思呢?先來說說貪,貪簡單一點說,就是指貪慾,有些人如果沒能滿足自己貪慾,就會一直心不甘情不願。貪是佛教修行的大敵,貪就是指對自己喜好的動心無厭足、無休止的佔有心理。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嗔與貪相反,貪是對事物不滿足的佔有心理,而嗔則是對事物剷剷厭惡、憤恨、惱怒的心理。佛教認爲,對違背自己心意的人和事,產生怨恨的情緒,是修行的大忌。在社會中,容易產生嗔怒情緒的人,往往容易做出過激的事情,從而對別人造成危害。

癡,就是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一些人不辨是非善惡的癡,其傷害不亞於貪和嗔。所以佛教認爲,癡既爲一切煩惱之所依,也是根本煩惱之一。佛教將貪嗔癡稱爲三毒,在三毒中癡毒爲最重。想要保持心靈的純淨,貪嗔癡是大忌。

喜怒哀樂貪嗔癡 第2張

治療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癡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軌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準,對治過分的貪心;定,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癡。

貪是指染着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爲,衆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衆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着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爲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爲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爲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爲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爲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爲“三毒”。

癡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佛教認爲,衆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癡爲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爲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喜怒哀樂貪嗔癡3

我們通常說的情緒,喜怒哀樂等,佛教裏叫做心所法,分爲善惡和不善不惡類,

善心所共有十一個(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共有二十個:忿、恨、覆、惱、嫉、慳、誑、害、驕、無慚、無愧、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情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或指喜、怒、哀、樂、愛、惡、欲;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或指喜、怒、憂、懼、愛、憎、欲。

喜怒哀樂貪嗔癡 第3張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爲代表,稱爲“五志”。

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範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爲致病因素,而且是導致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稱爲內傷七情。

七情做爲致病因素,有別於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入人體,而是直接影響有關的臟腑而病,情志因素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所有疾病的轉歸起着重要作用。

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醫認爲,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