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教學的感悟

教學的感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學的感悟1

《我要的是葫蘆》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

教學的感悟

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爲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通過朗讀、勾畫出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

(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

(2)、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讓學生通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象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表現出來。在理解“賽過”一詞時,學生說不好,我就用簡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南瓜,然後又在南瓜邊上畫上一個大大的葫蘆,學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我想通過這一幕,學生對這一詞的理解是不會忘記的。

接下來引導學生解決: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爲什麼呢?讓學生抓住: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裏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抓住這兩個句子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體會出那個人不懂得葉子、蚜蟲、葫蘆之間的關係,還有那個人不聽鄰居的勸告,最後導致沒能得到葫蘆。從而使學生明白了本課蘊含的道理。

爲了培養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提高語文寫作能力,我又設計了課後的一個練習“假如,你們是種葫蘆的人,冬去春來,轉眼到了第二年,又開始種葫蘆了,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使讀和寫緊密地結合起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0xx年10月25日

1

教學的感悟2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穫:

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

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

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

一是課文的難度高;

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

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並且我太着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髮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

其他老師建議我對於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學生多引導;對於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仍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教學的感悟3

青春,既可以是一個時期,又可以是一種狀態,還可以是一種精神境界。有的人回憶青春,有的人享受青春,有的人憧憬青春。它的內涵和外延都很豐富,怎樣巧妙引入,展開、探究、乃至昇華這一話題,就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在情境中設置問題,注重引導學生在疑難情境中解決問題,這樣就容易達到基本的教學目標。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那麼哪個時期可以稱作“人生的春天”呢?學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引出本課的話題。這樣就比平鋪直敘要生動形象的多。在青春內涵的探究中,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對青春的理解--包括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此時要根據他們的回答,引領他們走出誤區,恰當引導他們正確解讀青春的涵義。

我們的青春要如何度過?這裏藉助多媒體展現他們熟悉的同齡人的生活情景,來引發他們對於自身的青春價值的思考。事實證明,雖然引例不多,但是鮮活的情境看來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更具現實意義。在人生數十年中,青春還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青春這一話題的昇華,引導學生認識到青春和年邁的區別在於心境,從思考青春的價值,到感悟人生。

對於每個人來說,青春內涵都不盡相同,因此,在本課教學構思方面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只要透析了本課的主題,無論是立足於內涵的哪一方面,都能從各自的角度揭示青春的意義所在。

教學的感悟4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爲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在第二課時我主要把以讀促悟作爲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思路清晰,重點較突出

本課教學主要抓住三個訓練重點:(1)朗讀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人物的對話進行朗讀指導,體會種葫蘆的人一心只要葫蘆和鄰居着急的心情。(2)句式的訓練。通過朗讀比較兩組句子不同的語氣並體會每組的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並通過練習鞏固。(3)補白策略的訓練。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如果你就是種葫蘆的人,你會怎麼做?請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爲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爲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累。

三、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板書設計和教學內容不同步。

2、學生做了講學稿上的練習沒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課了沒有小結

4、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5、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教學的感悟5

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塑造人,完善人,發展人。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認識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就三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孟母教子》來談。這是一篇著名的歷史故事,課文主要講孟母借公孫將軍高超的箭法來啓發教育兒子孟軻認識驕傲自滿的缺點,展示了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本文故事情節簡單,但蘊含的道理卻發人深思。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使他們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教育,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陶冶情操。

“這一夜,小孟軻爲什麼沒有睡好?”這個問題是文中的切入點。在教學中,我以此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獨立思考,並採用了小組討論、體驗交流、集體反饋、朗讀感悟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在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還相機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如:在學習“孟軻久困學堂,一旦撲進大自然的懷抱,就像飛出樊籠的小鳥,感到無比快樂”這段話時,我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發表自己的見解。(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

師: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小孟軻比作什麼?

生:比作“久困學堂,關在樊籠中的小鳥。”

師:作者爲什麼這樣比?

生:因爲孟軻長久關在學堂裏學習,他很想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空氣,看看大自然。

師:關在樊籠中的小鳥一旦放了出去,會有怎樣的心情?你覺得在這段話中哪些字詞用得恰到好處。

生:(讀文感悟)

生:我從“撲入大自然”中體會到了小孟軻對大自然是多麼的渴望,他又是多麼活潑好動啊!

學生在讀悟中體會到了小孟軻雖身處學堂學習,但也渴望自由。這是人之常情。

正在小孟軻興高采烈地跟媽媽外公登山遊玩時,孟母和外公早有安排,他們要讓小孟軻見識到了外公公孫將軍“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箭法。小孟軻沒想到世上外公竟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領,所以他一夜都沒有睡好。他爲什麼沒有睡好,他會想些什麼?我讓學生反覆朗讀第4、5自然段,學生從外公的“慢理斯條”、“箭若流星”中,看到了野獸一隻只“應聲倒地”、“無一逃脫”;在百步之外射箭,又使得柳條上“落葉紛紛”。從外公高超的箭藝中深受啓發。

師:公孫將軍高超的射箭本領是怎麼來的?

生:是他平時刻苦訓練出來的。

師:看到這些,小孟軻想到了什麼?

生:他想到外公之所以射箭能百發百中、百步穿楊,是因爲他長期刻苦訓練而成的。我一定要向外公學習。

生:他想到母親爲了讓他懂得這個道理,真是化了一番心思,他要以外公爲榜樣,勤勞苦練。

生:他還想到一個人要成功,必須要永不自滿,決不能沾沾自喜。

生:從此以後,他的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好,如雨後春筍,蒸蒸日上。

師:那麼,從《孟母教子》中,你得到什麼啓發?

生:我們要像孟軻一樣,引以爲戒,取得一點成績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再接再厲,爭取更好。

從討論中,學生明白了道理,得到了教育。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堅持的就是“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建立的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爲三個維度的教學。我們在教學中,要以文體作爲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領悟作者的思想內涵,“鏈接”學生生活,讓他們在感受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同時,通過感悟語言,可以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練就紮實過硬的語言基本功。通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便出口能成章,揮筆就成文,這就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

教學的感悟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滴、枯、灌、溉”四個生字;會寫“勸、餓、枯、神、稼、誰”六個生字;會寫 “餓肚子、枯死、莊稼”三個詞語。

2、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晏子的聰明才智。

4、練習寫出句子中的反義詞。

教學重點:

1、認讀生字,會寫“我會寫”中的生字。

教學難點:感悟晏子的聰明才智。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卡、詞語卡、錄音機、錄音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會認的4個生字,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練習寫出句子中的反義詞。

1、指導學生認識“滴、枯、灌、溉”四個生字。

2、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能夠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

3、練習寫出句子中的反義詞。

2、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認識“灌、溉”兩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一)認識晏子。

同學們,我們學習古詩的時候知道了我國的唐代和宋代。今天我們要學習我國曆史上另一個朝代的一篇課文。這個朝代叫“春秋戰國朝代”。學習課文前,請同學們認真聽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朝代有一個國家叫齊國,齊國有一位名叫晏子的大臣,他的個子很矮。有一天,齊王派他去訪問楚國,楚國國王想捉弄他,在城門的旁邊挖了一個小洞。晏子來的時候,楚國國王讓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小洞進入。晏子知道楚國人想取笑他,便想了一條妙計。他說“我今天是訪問狗國,要鑽狗洞。”楚王聽說了,沒辦法,只好叫人打開大門,請晏子從城門進去。

同學們聽了晏子的故事,覺得晏子是個怎樣的人?(聰明機智、口齒伶俐)

(二)釋題。

1、過渡。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晏子勸齊王》。(板書:30、晏子勸齊王)

2、釋題。

(1)讀準題目,指導“勸”字的書寫(老師邊寫邊講,“勸”的結構、部首,筆劃,學生書空,組詞:勸說,勸告)

(2)瞭解晏子和齊王的關係

晏子是齊國的大臣,齊王是齊國的國王。國王的話,大臣不能不聽。

(3)質題。

再讀課題,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些什麼?(老師小結重點問題,板書:1、晏子爲什麼要勸齊王?2、晏子是怎麼勸齊王的?3、勸的結果怎麼樣?)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故事導入能讓學生高度集中精神,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本篇課文的難點之一是感悟晏子的聰明機智,爲突破這個難點,我在開始的導入語上就把難點滲透進去,這樣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內容。

1、帶着黑板上的三個問題,聽課文錄音。

2、指名講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二)默讀課文,具體感知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完成小黑板上的填空題。(出示小黑板)

2、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回答填空。

課文主要講了_______久旱無雨,______決定向______求雨,______勸______不要求______、______,應該求______。齊王______了勸告,讓全國各地多______灌溉農田,齊國的莊稼______,百姓也不再______。

【設計意圖:本環節由淺入深,讓學生逐步瞭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用完整語言複述的能力。】

三、再讀課文,自學生字

(一)學生自讀課文,標記會認的生字(可以讓學生預習的時候就標記好)

(二)提出要求,小組學習會認的生字。(時間要充足)

學習要求:

1、讀準字音,不懂多問。

2、給生字組詞,看誰組得多。

3、選自己喜歡的詞語說句子。

4、識記生字,介紹識字方法。

(三)檢查自學情況。

相機強調以下情況:

1、“滴”組詞“一滴雨、滴水、點滴、滴水成冰”等;偏旁是“氵”,字意跟水有關;區別“滴”和“商”;可以用“加一加識字法”記住,“氵﹢啇﹦滴”。

2、“誰”有兩種讀音,分別是“shéi”,和“ shuí”,左中右結構,區別“難”、“誰”和“堆”;強調右邊共四橫,是“隹”不是“住”; 可以用“加一加識字法”記住,“又﹢隹﹦難”;可以用“換一換識字法”記住,把“難”的“又”換成“訁”就是“誰”。

3、“勸”讀音“quàn”;可以用“加一加識字法”記住,“又﹢力﹦勸”;可以用“換一換識字法”記住,把“功”的“工”換成“又”就是“勸”;用“勸”說一句話。

4、“枯” 可以組詞“枯死、枯黃、枯萎”等;可以用“加一加識字法”記住,“木﹢古﹦枯”;可以用“換一換識字法”記住,可以給枯換偏旁的字:古、故、姑、固、咕,區別換了偏旁的字和枯字在讀音上的不同;可以用“編一編識字法”記住,“一棵古樹。(枯)”。

5、“稼”的本音讀第四聲,在“莊稼”這個詞裏讀輕聲;可以用“加一加識字法”記住,“禾﹢家﹦稼”; 可以用“編一編識字法”記住,“禾苗的家。(稼)”。

6、“灌溉”都是“氵”,表示“灌溉”跟水有關;“灌”左右結構,可以用“加一加識字法”記住,“氵﹢艹﹢口口﹢隹﹦灌”;“溉”左中右結構,可以用“加一加識字法”記住,“氵﹢既﹦溉”。

(四)小結識字方法。

(五)以各種遊戲的形式鞏固生字詞的讀音。

(六)送生字回家,指導朗讀句子。

出示句子:   

1、齊國已經很久沒有下一滴雨了。

2、那我該求誰呢?(指導讀出疑問語氣。)

3、河水乾了,田裏的莊稼也枯黃了。

4、有了井水的灌溉,齊國的莊稼慢慢變青了,百姓也不再餓肚子了。(給“慢慢”、“餓”找反義詞)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教學任務比較重,所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我先提出學習要求讓小組互助學習,利於學生互相督促幫助學習;再檢查自學情況,利於查漏補缺,強調重點;接着小結識字方法,讓學生學會識字規律,助於平時自學;再接着以各種遊戲的形式鞏固生字詞的讀音,讓學生的學習情緒得到提高;最後把會認的生字放回課文句子中,指導朗讀句子,此環節由易到難,潛序漸進,降低了學生朗讀的難度,利於突破“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這個難點。】

四、讀通課文,指導朗讀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指導朗讀,讀通句子。

【設計意圖:讀通課文,爲了解課文內容作好鋪墊。】

五、小結內容,明確目標

1、小結本節課內容。

2、明確下節課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小結本節課內容,爲學生梳理各知識點;明確下節課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六、佈置作業,鞏固知識

【設計意圖:作業的設計利於鞏固學生剛學過的知識。】

作業設計:

一、用“—”標出加點字的正確讀音。

一滴雨(dī dí)  枯黃(kū ɡū ) 灌 溉(ɡuàn ɡài ɡuànɡ ɡài)

板書設計:

26、晏子勸齊王

臣子 國王

1、晏子爲什麼要勸齊王?

2、晏子是怎麼勸齊王的?

3、勸的結果怎麼樣?

教學的感悟7

在教學“生活中的見聞”時,建議學生利用休息日陪母親逛菜市場,瞭解生活中的新鮮事物,體會母親“當家”的辛苦。茶餘飯後走進社區,瞭解社區的新鮮事。與好友走進圖書館,感受濃厚的閱讀氛圍。走進大自然,感受四季變化帶給人們的美感。因爲,只有親身經歷了,親自感受了,所見所聞纔會躍然於紙上。多姿多彩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只有讓學生體驗生活,學生才能樂於表達生活。

教學的感悟8

《我要的是葫蘆》這個故事中,那個種葫蘆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也不管,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個都落了。爲了引導學生明白爲什麼小葫蘆會落?我設計了問題導讀的方法。

在出示課題的時候,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比較集中,分別是:這個“我”指的是誰?他要的葫蘆得到沒有?然後學生們帶着這些問題初讀課文。在交流時,我讓他們充分地說,一來檢測他們的自學情況,二來可以藉此梳理課文內容,瞭解故事主要內容。然後學習課文第1、4節,找出葫蘆的前後變化,從開始的“可愛的小葫蘆”到後來的“都落了”,引起學生的思維矛盾,質疑:爲什麼沒過幾天,那可愛的小葫蘆會慢慢變黃,一個一個落下來呢?以這個問題作爲突破口,引領學生學習。導讀第2、3自然段時,着重指導學生讀好描寫人物語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內心活動,同時及時進行語言轉換訓練。例如:“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說?“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葉子上的蟲不用治。”的比較,體會反問句和陳述句在語氣上的不同。同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那個人在說“我要的是葫蘆”這句話時,心裏怎麼想的?在講到“葉和果之間關係”時,我讓學生交流預習時所瞭解的知識,由此輕鬆地解決“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這一難點。

但是上下來,還是感覺教師的“導”過多了些,使學生顯得比較被動,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研究怎樣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

教學的感悟9

數學學習,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數學思想與方法的學習。

在講授《圓的面積》一課時,由於學生熟悉了研究平面圖形的思路:認識特徵——周長——面積,所以範老師採用了複習舊知、直奔主題的引入方式,既有利於學生形成研究問題的思路,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又簡潔明快,結構緊湊,爲學生後面的探究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

圓與學生以前探究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爲它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因此當範老師提出“怎麼求圓的面積呢”,學生並不能馬上找到解決的方法。有的學生一開始無從下手,這時,把時間給學生,把探究的空間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能行,引導學生從頭腦裏檢索已有的知識和方法,讓學生把“圓”這個看似特殊的圖形(用曲線圍成的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圖形(用直線段圍成的圖形)有機地聯繫起來了,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繫,促成了遷移。

範老師能夠深入瞭解學生探究圓面積的心理,知道有的學生腦子裏不是一片空白的,尊重學生的原創思維。

通過探究,通過剪拼把圓轉化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通過回顧反思,達到滲透“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目的。

當動手操作已經無法再完成時,範老師用課件動態演示,彌補操作與想象的不足,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剪拼成的圖形越來越像平行四邊形。圍繞着“怎樣更像”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問,讓學生充分地體驗了“極限思想”。

本課重點是引導學生去經歷探究圓的面積公式的過程,範老師充分體驗“轉化”和“極限思想”,所以安排比較少,雖然這節課只設計了幾個基本練習來檢驗學生對圓的面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這並不妨礙這節課的精彩。

教學的感悟10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結合語境理解詞語,並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2.讀懂課文內容,學習運用多種句式進行表達。

學習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

學習準備

1.教師蒐集課文中各種鮮花開放的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觀察和收集不同植物開花的時間。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多媒體配樂展示各種鮮花,交流:你認識哪些鮮花,最喜歡什麼花,爲什麼?

2.出示“花鐘”圖片:知道這是什麼嗎?(學生自由聯想)

3.出示課題:讀題後有什麼疑問嗎?

二、整體感知

1.自己讀課文,說說讀懂了什麼。

2.出示生字詞,學生認讀,糾正讀音:注意“燥”是平舌音,“致”是翹舌音。

3.再讀全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一些枝節問題,留下主幹問題,作爲引導體會感悟課文的主要線索。

三、朗讀感悟第一自然段,體會不同的表達方法

1.自讀第一自然段,引導發現:你覺得這些花兒最奇特的是什麼?和大家交流一下。(交流要點:一是花兒開放的樣子不一樣,二是開放的時間不一樣)

2.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給大家聽聽,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3.有感情朗讀“花兒開放的樣子不一樣”的句子,引導學生體會下面句子的表達方法:

(1)課件出示:

學生讀句子,比較,討論。(上下旬都是寫“花開了”,但是第二句直接說,顯得單調、乾巴、無趣)

(2)課文中寫“花開”的句子還有哪些?請在書上找出來,並用波浪線勾畫出來,讀一讀,你又體會到了什麼呢?(“睡蓮從夢中醒來”;“萬壽菊欣然怒放”;“菸草花在暮色中甦醒”;“月光花舒展開自己的花瓣”;“曇花含笑一現”)

4小練筆: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法改寫“午時花開花了”和“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

5.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再人情地朗讀全段。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體會用詞的.準確

1.爲什麼這些植物開花的時間會不同?引導學習第二自然段。

2.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畫出表示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3.練習朗讀“植物開花的時間,與……有着密切的關係”和“還有的花,需要昆蟲傳播花粉……”等句子。(體會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開花時間與溫度、溼度、光照有關,與昆蟲的活動時間有關)

4.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左右、往往”等詞語的準確。

5.用自己的話說說曇花和牽牛花的開花時間和溫度、溼度、光照等有什麼關係。

6.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熟悉的花什麼時候開放,推測一下這是什麼原因。

五、學習最後一段。體會課文中“花鐘”做法的奇妙

1.朗讀課文最後—個自然段,說說這位植物學家的做法妙在何處。

2.“我來做”:你們也蒐集了各種花兒在24小時內的不同開花時間,如果讓你把這些資料展示給他人看,你想採用怎樣的方式?

3.學生、師生自由組合,動手設計。

4.展示作品,共同評價欣賞。

六、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七、推薦閱讀相關科普文童

評析

本課時設計的重點和特點在於通過比較,體會用詞的準確,體會不同句式表達的效果。它可以給我們兩點啓示:

一是語文教學不能忽視語言表達形式的學習。我們的中段教學,教師往往重課文內容輕語言表達形式,這種傾向不利於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而重視語言表達形式的學習又不能孤立地進行,最好的方式是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充分挖掘教材中適合的語言材料隨文學習,及時實踐運用,這樣效果比較好。

二是對文本的感悟應該重視關鍵詞句的理解體會,而體會關鍵詞句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較”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形式。本教學設計的兩次比較都恰當地引導了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體會句式表達的特殊效果,是教學設計的一個亮點。

教學的感悟11

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用全新的表述闡釋了“語文教學觀”。它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感悟”,要儘可能少歸納,儘量訴諸學生感性,培養他們的語言感覺,讓他們用“心”去感知,用“心”去體悟。這種“語文教學觀”,不但符合語文的基礎學科的特點,更重要的是符合語文人文性的特點。那麼“感悟”從何來呢/筆者認爲,就閱讀教學而言,最直接的來源是閱讀材料,可以說,沒有閱讀材料,也就沒有閱讀活動,“感悟”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但也絕不能說有了閱讀過程就必然會有“感悟”,因爲閱讀主體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對“感悟”的產生與質量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所以生活就應該是“感悟”的基礎。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名言有兩層含義,其一,語文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其二,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時時有語文,生活是理解語文內容的基礎,生活是解讀閱讀材料的一把鑰匙。一個人的生活積累如果厚實,閱歷如果廣泛,那麼他對閱讀材料所寫的事件,表達的感情,述說的哲理就容易接受,就容易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最後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反之,如果一個人缺乏生活經驗,閱歷不廣、不深,那麼他對閱讀材料的內容的反應就是遲鈍的,理解就是膚淺的,結果則是:“感”則“感”矣,未能“悟”也。如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讓即將跨入新世紀的高中生和在二三十年代生活過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同時來讀,那麼“感悟”的結果多數是大相徑庭的。

讀着這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的高中生大多則會認爲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縈繞在他們腦際的是那樣一幅清新、美麗的畫面: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幻夢,像縹緲的歌聲。最後油然發出一聲慨嘆:“好一幅‘荷香月色’圖!”或許還有另一部分同學對朱老先生所繪之圖有不盡如人意之感:月光應是清麗的,天空應是蔚藍的,燈光應是耀眼的等等。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他們的重點始終落在一個“感”字上,通過對文字的感知,展開聯想的翅膀,勾勒出了一幅如上所述的“荷香月色”圖,至於那深邃的意境,含蓄的筆觸,雖“悟”卻未能大徹。而在生活於二三十年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看來,此文卻是“字字悽苦”,那“籠着輕紗的夢”、“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那幅煙霧瀰漫、緲茫、隱約而朦朧的“荷香月色”圖,是“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與糾纏,是作者靈魂掙扎的悽苦的寫照,僅用“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是涵蓋不了的,這惟有生活在二三十年代的飽經那個年代風霜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才能與作者產生如此的共鳴。只有他們才能透過散文的字裏行間真正“悟”出“不平靜”的多層含義,也只有他們才能“感悟”出“荷香月色”與“江南採蓮圖”兩幅圖畫的深邃的意境,也只有他們才能真正“感悟”出那“淡淡的”、“恰是到了好處”的、“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的“月色”,“別有風味”的“小睡”,“有些大意”的“遠山”的一些詞句所顯示的有節制的含蓄的美及原因。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這些人與作者生活於同一個時代,他們心相印,息相通,作者所傳遞的信息,所表達的感情,他們是心神領會的,以上的“感悟”對生活在今天的絕大多數高中生來說,“感悟”起來都是比較困難的。

綜上所述,生活是“感悟”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把學生引入社會,讓他們關心生活,體驗生活,唯其如此,方能“感”而“大悟”。

教學的感悟12

年少的時候,誰沒有夢!我的夢是在這三尺講臺中,選擇了它,已經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中,我用根根粉筆傾訴了我對生命,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對學生無私的關愛。

教師,這是一個光榮的稱號,可肩負的責任重大。不管是昨天,還是今天,或是明天,愛心是教師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的愛與尊重是打開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在我國教育史上,老師是用愛心去澆灌、培育了一代代幼苗,譜寫出一曲曲愛的奉獻!

在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女,當學生取得成績了,我在一旁鼓勵、加油;當學生犯錯誤了,我耐心地給予教育;當學生驕傲了,我悄悄地提醒他;當學生灰心喪氣時,他需要點燃大家心中的希望之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受學生的愛戴,家長的尊重,深得領導的放心。

愛心可以塑造和挽救一個人。我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總是懷着一顆溫柔、寬容與肯定的心,細心探索他們豐富而脆弱的內心,欣喜地發現他們哪怕是稍縱即逝的閃發點,試圖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誠的愛心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門。相反的,沒有愛心的教育也可以毀掉一個人。記得,我曾經擔任過從一年級跟到三年級,整個年段到四年級重新編班組合成新的班級。我教過的學生有的被編到別的班級,其中有一個學生學習一般、表現較差,總喜歡與同學取鬧,作業時常拖欠,剛到新的班級暫時穩住不良行爲。後來他的不足之處顯露出來,天天與班主任對着幹,關係越來越僵,成績一落千丈,成了老師、同學的眼中”釘”。那時,他曾經對我說:”我恨林老師,動不動就發火張口罵人,還動手打人,作業佈置五遍、十遍地抄寫。”他要求我接受了他,把他調到我任教的班級。當時,我考慮到這樣做不就得罪林老師嗎?我拒絕了他。最後,他輟學了,不得不隨着一羣打工者四處流浪,曾經走上不正之路,被送到青少年教養所去。每想起他,我心中感慨萬般起伏,這道傷痕,怕是很難從他記憶中抹掉了。這個事例,共勉大家:請用我們的愛心共鑄祖國的未來吧!用愛的春風去吹拂顆顆稚嫩的心靈,用一腔熱血去燃起新世紀的希望!

教學的感悟13

音樂新課程倡導生成性教學。生成性教學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建構教學活動的過程。生成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它主要發生在教學活動中。生成教學中的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學設計所不同的是生成教學中的教學設計只做一些一般性的指導,具體怎樣生成,生成的結果如何要等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展現。例如在小學中年級音樂欣賞課《天鵝》與《四小天鵝》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自己的想象力和特長,首先分成了三組:情節創設組、表演創設組、音源創設組。各組根據自己的任務圍繞音樂展開自由的創設活動。在隨着音樂對情景進行表現的過程中,同學們完全自然地融入到了自己創設的情景中,投入到了音樂所描述的美好世界中。此時,教師並不需要過多的講述,同學們忘情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用自己的肢體表演和心靈感受與音樂直接對話。

在這樣的過程中,同學們對音樂的理解與把握更加到位,更加深刻,同時,對音樂的感受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只是一些知識點,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比較、分析、總結,不但對音樂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時還學會了傾聽別人的聲音,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學會了如何與別人相處等,這些都是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生成的,這些能力的生成,不是單靠教師的講授就可以獲得的。生成需要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生成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我們首先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影響生成的因素。

1、學生實際學習水平。

生成並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教師科學的分析,靈活的引導。生成是在學生原有基礎上的生成,所以教師應該首先對學生的現有實際水平進行一定的瞭解。除了課前的一些瞭解之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觀察,瞭解他們的整體發展特點及個性差異。而且這時觀察到的情況是學生最真實的情況,也是學生最真實的水平。同時,有心的教師還會在課後反思中,仔細分析學生在課上的種種表現,從中探尋一些共性的,普遍的東西,來指導日後的教學工作

2、師生間的交往互動。

生成是一個動態的可持續的發展過程,生成的可持續性取決於生成的動力,生成的動力來源於師生間及同學間的交往互動。通過交往,師生雙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養,達到彼此共識、共享、共進。在充滿生成的課堂中的交往不僅有教師與全班同學之間的單向交往,還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的交往,不僅教師向學生髮出信息,每個學生在接受來自他人的信息時也向別人發出信息。於是整個課堂變成一個多層次的交往網絡,並且信息的流向也是不固定的,整個課堂不是一種單向的靜態的交往過程,而是一種多向的動態的交往過程。

3、教師對情境的調控。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適宜的情境之下,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來。這時就需要教師對情境進行一定的調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教師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些必備的道具或材料。如還是在《四小天鵝》欣賞課中,教師讓學生在聽完樂曲後,根據自己的想象創設情境,教師爲學生提供了硬紙板、彩筆、水瓶、剪刀、電光紙、橡皮筋、彩旗等。通過師生共同創設的特定情境,學生很自然地便進入音樂所描述的情感世界,在表現音樂情景的過程中,引發了學生對音樂和生活的思考。

二、生成性音樂教學的實施建議。

1、注重情境的創設。

如前所述,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特別是對於我們的音樂教育來說更是如此。音樂本身就是一門情感教育,它的一切活動都在一個“情”字上,它不只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審美愉悅的體驗,只有親身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妙處。所以作爲音樂教師來說,應該積極地、全方位地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願意參與其中,直接讓心靈面對音樂,用音樂的情感來呼喚學生的情感,當流動的音樂與參與活動的學生完全融爲一體時,音樂表達的情感與學生獲得的體驗產生共鳴時,音樂的審美功能便自然地發揮作用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創設情境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投入到音樂中,與音樂直接對話,使課堂變成一個被和諧、美好的情感所包圍的充滿生命活力與人文內涵的小天地。

2、注重課堂的互動。

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師生進行到了共同創設的情境中後,必然會發生師生及同學間的交往與互動,也就是在這個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師生雙方會生成一些事先無法預料的東西。爲了促使學生得到有效的生成,也就是真正的真實的生成,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教師要注意營造一種平等、民主的交流氣氛;其次,教師要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新課堂中,音樂教師應該認真地傾聽學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學生,而不是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要研究學生、傾聽學生、觀察學生。這樣纔不會把學生在課上的活動與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的配合,而是看作是對教師教的過程的一種積極的參與,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課是一門十分注重與強調學生的參與和實踐的課程,向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討論、對話和辯論,希望學生去思考、判斷、分析,其目的是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體驗、感受音樂,去嘗試、去體驗成功,品味失敗,這種做法給學生傳遞出的信息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相信學生的能力,同時教師千萬不要忘記給學生提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反饋意見,以幫助學生取得進步。

3、注重教師的引導。

教學是一個永遠沒有終結的過程,教與學相依相伴。在注重生成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並且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中,學生也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所以在很多時候會生成一些連教師都不太熟悉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節課可能會生成很多知識、情感,它們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會很複雜,有時學生自己也不清楚生成的結果,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引導與總結,從而使學生生成的東西再一次昇華。例如在《四小天鵝》這節音樂欣賞課中,教師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音樂中感受音樂之後,學生們早已在情景的渲染和表演中使自己全身心地進入到音樂裏,情感也已經得到了淨化和昇華。到這裏這節課本來可以結束了,但是教師緊接着幫助學生設計了幾個思考題供學生討論:第一,最後天鵝爲什麼離開了美麗的家園?第二,環境爲什麼變得如此糟糕?第三,我們可以想些什麼辦法留住天鵝一家?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暢所欲言,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使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得以拓展,學生的思想情感得以昇華。

總之,音樂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徵,因此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的。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已經不能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的是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狀態的方式決定的。教師的創造才能、主導作用,正是在處理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發揮。

教學的感悟14

摘 要:高中教育可以說是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高中數學教學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做好高中數學教學其實是比較困難的,高中數學的教學工作過程中筆者也產生了一些感悟。

關鍵詞:高中數學評職稱論文

高中教育可以說是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高中數學教學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做好高中數學教學其實是比較困難的,高中數學的教學工作過程中筆者也產生了一些感悟。

隨着新課改的不時推進和深化,新的教育理念順勢不得人心;新教材在運用過程中得到考證;教員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作變化;課程資源得到進一步的拓寬和開發等.同時,我們在解讀新課標、觀摩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以及在平常的教學理論中,經常也能聽到、看到、遇到課改的一些問題,對其中的一些問題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下面我就新課標的施行談談本人的幾點感悟.

(一)感悟之一:關於“情形的創設”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理想的情形中和已有學問的根底上體驗和了解數學學問.”於是乎在這種課改潛能的感化下,越來越多的教員非常注重“情形的創設”,不論是習題課、概念課、應用題課還是理論活動課都有一個“情形的創設”,上課一開端常常呈現這樣一種教學流程:教員創設情形――引導學生考慮――探究學習新課……爲此,不少教員都要絞盡腦汁、煞費苦心腸想方設法去創設一個“情形”.當然一個好的“情形”,有利於激起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能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問題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協作交流的氣氛中,也可以化解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但是我們在充沛認識“情形”在教學中的作用的同時,要避免認識上的偏向,並非是一切的課的導入都必需有一個“情形的創設”.《數學課程規範》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厚的理想背景”,這個理想背景既能夠來源於生活,也可來源於數學自身.數學教學應與理想生活相聯絡,絕不是一切的教學都必需從生活中找“原型”.

因而我們在“情形的創設”中,首先要留意:情形的內容和方式應依據課的內容和不同的學段來創設,切忌牽強附會,讓情形成爲課堂的“擺設”或使情形牽強化、庸俗化.其次,“情形的創設”必需目的明白,切忌在情形中“兜圈子”“繞遠路”.

(二)感悟之二:關於“小組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是新課程實驗中運用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倡導協作學習簡直成了課堂教學變革的代名詞.但在理論中,我們發現協作學習方式的施行存在着誤區.

在大多數的教員觀念中,協作學習主要適合比擬簡單的學習任務的完成,因此課堂中呈現出來的協作學習常常只是同窗們“協作”找出教師佈置的問題的答案在課本中的哪一頁然後派一個代表停止答覆.這顯然是一個誤區.由於這樣簡單的任務基本無須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方式更多的應該是在當學生個人遇到難以獨立處理的學習任務時應用,經過協作學習到達處理問題的目的.所以,“國外已有的研討以爲,協作學習方式適合於較爲複雜或較高層次的認知學習任務,適合於絕大多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任務.另外,假如教學目的自身包含了人際交往質量與才能培育的話,那麼,就更需求採用協作學習的方式,在協作中學會協作”.

在普通的協作學習中,學習好的學生不會等其他學生髮言,而是首先把本人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於走了方式.當教師問到學困生時,他們固然常常可以答對,但這並不是他們本人考慮得到的,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些教師說,新課程讓學生兩極分化嚴重,一局部也來自以上緣由.因而我們在小組協作時,一要把握好機遇,二要精心設計協作學習的內容,三要停止合理的分組,四要明白小組協作的目的.真正讓小組協作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繁華鬧走過場.

(三)感悟之三:關於“課堂評價”

規範以爲,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問與技藝的瞭解和控制,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構成和開展,要多用鼓勵性評價,發揮評價的鼓勵作用.因而,在往常的一些公開課課堂上,每當學生答覆完一個問題後,我們常能聽到“你真棒”“你真聰明”或者“你真了不起”的褒揚聲,然後全班學生“啪啪啪”的鼓掌聲,因而一節課上褒揚不時,掌聲此起彼伏,有的還能在額頭上得到一顆五角星,更有的還能得到教師準備的一份不測禮物!這種現象外表上看教員已關注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情感範疇,採用鼓舞性言語,鼓勵學生的學習,注重讓學生享用勝利的樂趣,進一步激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味.而其實,過多外在的鼓舞並不利於培育學生內在、耐久的學習興味.假如教員的讚揚真實太多太濫,它將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慢慢褪去應有的喜悅,長期下去,必然帶來更多的迷失.因而,教學中,教員要把握好評價的尺度,不要過多過濫,當然也要肯定和鼓舞學生髮明性的答覆,要善待學生呈現的錯誤,一旦學生答覆和解題結果與正確答案不符,應讓學生說出本人的考慮過程,然後再作評價.在一定的時分,關於學生的答覆,我們不用匆忙地作出評價,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認,要擅長接納學生,樂意聽學生說,給學生提供一個平安調和的心理環境.只要這樣,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才幹得到開展.

教學的感悟15

第一教學內容的反思,教學反思感悟。教師的授課必先確定授課的內容是什麼,重點、難點如何把握,時間和內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深度與淺度相差懸殊,師生互動交流並非融洽,教法與學法相脫節的現象發生。通過對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課後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可對下一知識點的教學產生催化的作用。

第二得的反思。我們反思並不全是反思錯的,有成功的經驗。只有認真的及時的總結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用高層次和水平來思考我們纔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在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機智等等。

第三教學方式的反思。授課方式的反思是反思中的重中之重。它應包含課堂環境條件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是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教師激情是否高漲,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麼樣才能創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同時,內容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查,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佈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師生互動交流平臺怎樣構建等,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感悟》。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

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只有用高層次和水平來思考,我們纔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探索教研之路,提高教學質量,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教訓,創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因此,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應該不斷爲之努力的方向。

而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而課後反思是教師對所授課程的一種補充。好的課後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啓下、畫龍點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缺憾。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力求更大的進步。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