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

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中國有着上下五千年燦爛悠長的文化和歷史,有代表諸子百家的聖賢人物,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瞭解中國文化和歷史人物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熱愛,下面請看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的知識介紹。

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1

荀子是儒家。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爲楚蘭陵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

擴展資料

荀子的文章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他的文章已有語錄體發展成爲標題論文,標誌着我國古代說理文趨於成熟。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

《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爲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荀況不愧爲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此外,荀子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2

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 第2張

荀子名況,字卿,也叫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他的生卒年代至今尚難考定。從記載看來,他的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間。他曾遊學於齊,在“稷下學宮”講學,被尊奉爲老前輩。後來又做過楚國的蘭陵令,他還到趙國議過兵,去秦國考察過政治,晚年定居於楚國蘭陵,從事著作和教育。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韓非、李斯。

現存《荀子》三十二篇,除書末六篇是弟子附加的以外,大都可認爲是出於荀子的手筆。荀子生活於戰國末期,當時各諸侯國經濟、政治聯繫越來越密切,建立統一的國家,結束戰國以來“諸侯異政,百家異說”的局面,已成爲歷史發展的趨勢。他的思想學說反映了這種歷史發展的趨勢。

荀子在社會歷史觀方面,發展了前期法家主張變革的思想,認爲社會是不斷前進的,是一代勝過一代,他高度讚揚推行法治的秦國:“威,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遠遠超過歷代“先王”。因此,他提出“法后王”的進步歷史觀。

荀子在人性論上,他和孟子的“性善論”相對立,主張“性惡論”。他說:人性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裏好愉逸”。認爲人都有“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的本性。故有“欲”必爭奪,造成天下大亂,所以他認爲人性是“惡”的。

荀子的“性惡論”重視後天的學習和積累,強調環境影響的作用。即他所說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人爲)也。”因此,荀子認爲人們只要肯學習受教育,就有由惡轉善的可能。故他不承認有什麼“天才”。認爲所謂的“聖人”也並非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積累的。“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因此,荀子的“性惡論”在重視後天學習,強調環境影響作用方面。

荀子政治上的“禮治”論,是以“性惡論”爲理論基礎的。既然認爲人性是“惡”的,故他主張“明禮義以化之”,“重刑罰以禁之”,以使天下都轉而爲善,而趨於治。他認爲人類是先天平等的,後來只是由於“君子”受教育能“積禮義”成爲“善”者;而“小人”由於未受教育,“惡”的本性未改,遂成爲“惡”者。

由此,他進一步提出雖是王公貴族的子孫,如不學習禮義,不符合封建制度的“禮”的標準,則降爲庶人,而庶人的子孫如若學習禮義併合乎“禮”的標準,則可上升爲士大夫。這種“禮”顯然是對舊的世卿世祿制的否定。

他認爲“禮”的要求應是:作君主的要“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作爲人臣的要“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作父親的要“寬惠而有禮”;作兒子的要“敬愛而致恭”作兄長的要“慈愛而見友”;作弟弟的要“敬詘而不悖”作丈夫的要“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作妻子的“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

除此,荀子還進一步把“禮”的內涵擴大,把“禮”說成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即認爲禮是法的基本條理,也是法的綱領,這就給“禮”賦予了“法”的內容。但荀子的“禮治”和法家的“法治”不能等同起來,它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荀子是將“禮”的作用放在刑法之上,認爲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主要是靠禮義道德教化,而不能完全依靠刑罰和獎賞。可他的“禮治”思想,也確是由“禮”過渡到“法”的一座橋樑。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