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重陽爲什麼放風箏

重陽爲什麼放風箏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重陽爲什麼放風箏,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我們在重陽節的時候往往會開展各種風俗活動,有些地方在重陽節當天會放風箏,下面小編就來帶大家看看重陽爲什麼放風箏的相關信息。

重陽爲什麼放風箏1

傳說,重陽時放風箏是爲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廣東《鶴山縣誌》載:“於秋初放紙鷂,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斷其線,任其隨風而去,謂之‘流鷂’,以除疾病雲。”

可是與之相對,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風箏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風箏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爲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兩種解釋針鋒相對,讓人莫衷一是,不禁莞爾。

雖說“九九重陽放風箏”的習俗與氣候節令有關。但是經過漫長的歲月與傳說的渲染,放風箏,不僅僅成了娛樂的項目,也成了重陽節必做的一件事。相傳這源於漢代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農曆九月初九,桓景向費長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藥,迷路山林,後經鴿子引路,才找到費。後人爲紀念此事,以紙糊鴿子,登高時隨帶上山發放,有祈福去除晦氣之意。

放風箏要注意的事項都在“風箏線”上。有的地方風箏斷線是好事,意味着把晦氣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區,風箏斷了線,千萬別撿,小心把別人的“衰運”撿回家。

重陽爲什麼放風箏

在潮汕農村,有不少人信命運,認爲每逢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是“轉運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攜帶自己的風箏登高放飛,意謂“衰運”盡去,“好運”將來。人人都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風箏順利高飛並任其飄流,以償心願。不過有不少風箏在中途放飛時斷線,故潮諺曰:“九月九,風箏斷線滿天走”。對斷線飛來的風箏,人們忌撿,怕撿到別人的“衰運”。

在福州,撿斷線風箏到底晦不晦氣,沒有一個準確說法,但是福州人重陽登高放風箏,最忌諱的就是“風箏斷線”,連提到這幾個字都是不被允許的。“斷線風箏”不吉利。意味着有不好的事會發生。過去人們嫁女兒,剛過門或還沒進門,女婿就死了或毀婚,就叫“斷線”,可見對風箏線斷了這件事,人們很忌諱。

臺灣重陽放風箏的習俗,則與之相反。放風箏時不僅外形爭奇鬥豔,還以“風吹相咬”(就是玩風箏“打架”)爲樂事。好鬥者往往會在風箏上加裝暗器,如小鋸片或尖銳的鉛片等,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是放長絲線去纏拉大風箏的尾巴,然後再用力一扯就將大風箏拉下來了。

如果不幸風箏被扯下墜地,也往往成了衆人搶奪的目標。俗語說∶“風吹斷落土,搶到溶糊糊。”就是說這種激烈爭奪風箏的場面。戰敗者則以“風吹斷了線,傢伙(財產)去了一半。”來形容自己的損失慘重。

重陽爲什麼放風箏2

重陽節的'來歷與意義

據現存史料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爲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重陽節”之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爲國家認定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重陽爲什麼放風箏 第2張

重陽的民俗活動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爲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爲什麼放風箏3

風箏從隋唐開始,隨着造紙業的發達,紙糊風箏逐漸興起,人們用紙來製作風箏,取材容易,價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興時代。它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500年的分裂戰亂狀態,進入相對穩定的大統一時期。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是風箏普及於民間的社會基礎。

唐代的風箏,已成爲年輕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楊譽《紙鳶賦》載:“相彼鳶矣,亦飛戾天,向把能爾,風之力嫣。餘因稽於造物,知不得於自然,原其始也,謀及不童,徵諸哲匠,蔡倫造紙,公輸獻狀。理約蔑以體成,刷丹青而神王。”同書卷九五三唐榮《紙鳶賦》載:“代有遊童,樂事未工,……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見唐代兒童不僅能放風箏,而且還能製作風箏,風箏做爲娛樂用品已比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記述的幾十種兒童遊戲中,放風箏是其一,詩曰:“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當時的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能放。唐朝趙昕編寫的《息燈鷂文》中,就記述過宮廷夜晚放風箏的故事。

重陽爲什麼放風箏 第3張

宋代,放風箏已成爲流行於民間的娛樂活動和喜事的慶祝紀念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過,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效外放紙鳶,直到日暮方歸的情景:“少年郎競放紙鳶,以鬆勾引,相牽剪裁,以線絕者爲負。”

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濰坊市諸城人)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風俗畫中的代表作。這幅畫,描寫了清明節開封效外和市內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的寫照,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其中就有放風箏的場景。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圖》裏,還詳細描寫了放風箏的動作和工具。

由於風箏的普及,當時放風箏已成爲一種技藝。逢廟會、集市、節日和遊戲時,都有人表演創作和放風箏。放風箏的人同雜技演員、雜劇演員被稱爲“趕趁人”。南宋末,開始出現了以扎售風箏爲業的手工藝人。

放風箏活動逐漸爲人們喜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與健身、養目關係極大,是一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宋李石《續博物志》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古人講究養身,入春後走出室外,到空氣清新之處,儘量多活動,這樣使得春氣之升有序,陽氣之增長有路,符合《內經》“春夏養陽”的大旨和“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行”的要行。放風箏還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較好的調節,對保護視力極爲有益。在放風箏時多昂首遠視,綠地、藍天還可以防止、減輕近視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風箏在天,以能清目。”就是這個道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