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

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後,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監管,相關運營者也應該依法對信息收集及處理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

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1

信部通報38款違規APP 騰訊新聞、QQ音樂、小紅書等在列

新京報快訊 據工信部微信公衆號消息,工信部發布了關於APP超範圍索取權限、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等問題“回頭看”的通報。38款違規APP被通報,涉及超範圍索取權限、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等問題。通報全文如下:

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

今年以來,我部持續加大對APP侵害用戶權益的整治力度,先後三次組織對重點問題開展“回頭看”。前期,重拳整治了APP違規調用通信錄、位置信息以及彈窗信息騷擾用戶等問題。近期,針對用戶反映強烈的APP超範圍、高頻次索取權限,非服務場景所必需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下載等違規行爲進行了檢查,共發現38款APP(詳見附件)存在問題。上述APP應在11月9日前完成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我部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並予以行政處罰。

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2

你才和朋友聊起打乒乓球的事,手機APP就給你推送乒乓球拍的廣告;你用手機在搜索運動拉傷的處理方式,網購APP就給你推送止痛膏藥購買鏈接;你剛和家人商量休假打算去某地旅遊,旅遊APP便“奉上”該地旅遊攻略及酒店信息……不少市民都有過這樣的遭遇:自己所說的話或在手機輸入的信息,不知不覺就被一款款APP當成商機“偷聽偷看”。

如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讓手機APP“偷聽偷看”自己的生活?記者就此採訪了律師、信息安全專家。

遭 遇

聊起商品就被推送相關廣告,感覺被“偷聽”

前不久,市民胡女士在和朋友一同乘車外出時,聊起了衝牙器。此前,胡女士並不知道衝牙器這款物品,朋友向她提及衝牙器的功能和自己使用之後的感受,並建議她也買一個。當時,她並未在意,也並沒有去搜索購買。然而,第二天,她在看一款短視頻APP時,一小時內竟然接連三次刷到關於衝牙器的廣告視頻。

“我之前從沒刷到過沖牙器的廣告視頻,爲什麼我們才聊起這個東西就刷到了?”胡女士說,自己近期甚至都沒用手機輸入過“衝牙器”三字。她猜測,那款短視頻APP“偷聽”了自己與朋友的聊天,並通過抓取“衝牙器”這一關鍵詞進行精準廣告推送。雖然這樣的廣告無傷大雅,但胡女士仍然覺得如此“偷聽”有些可怕。

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 第2張

測 試

手機APP獲取相應權限後,能“偷聽偷看”

手機APP是否真的會“偷聽偷看”?今年6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專門就此進行了測試。

測試員給一款APP授予麥克風權限、存儲權限,這也是不少APP在用戶下載使用時自動要求授予的.權限。測試員在打開這款APP後,說了一段話,此時手機屏幕上看不出任何錄音現象存在。然而,測試系統顯示,該APP在後臺錄下了一段2分鐘的談話音頻,受手機系統的限制,“偷聽”現象會在APP被切換至後臺或手機鎖屏一段時間後中斷。該測試證明,一款授權了麥克風權限持續在前臺運行並連接網絡的APP,能夠做到“偷聽”用戶談話。

測試員還打開另一款資訊APP,並授予其訪問手機上的照片、媒體內容和文件等權限,隨後通過技術分析發現,該款APP收集了包括應用程序列表、搜索記錄、點擊記錄等信息。這也證明,該APP在獲得上述權限後可“偷看”用戶的操作。

“一些APP運營方通過技術手段,對‘偷聽偷看’獲得的聊天信息、搜索關鍵詞、輸入法記錄等進行提取並開展智能處理。”湖南省金盾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評估中心有限公司信息安全專家劉蘭芳分析稱,APP運營方可憑藉智能處理後的數據信息,分析出用戶的喜好、需求甚至身份,形成“用戶畫像”,隨之實現廣告的精準推送。

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 第3張

律 師

遭遇“偷聽偷看”,既可舉報也可提起訴訟

針對手機APP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偷聽偷看”的情況,長沙市律師協會副會長張自國認爲,這樣的行爲涉嫌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的“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等相關條文。

他分析稱,依照《個人信息保護法》,手機APP運營方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取得個人同意,而且應當以顯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語言真實、準確、完整地告知個人信息的處理目的、處理方式及處理的個人信息種類、保存期限等重要事項。同時,個人有權撤回其同意,在個人撤回授權後,手機APP開發者不得以個人不同意處理其個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爲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

“今年1月開始施行的民法典也特別提到了個人信息保護。”張自國認爲,《個人信息保護法》對民法典的相關規定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對個人信息和隱私有了更好的保護性和很強的操作性。

張自國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如今已施行,市民在遭遇手機APP“偷聽偷看”等情況時,可以向網信部門、公安機關進行投訴和舉報,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手機APP開發者賠償相關損失,如果對方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侵權責任。另外,如果手機APP運營方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爲的,可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此外,《個人信息保護法》還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針對手機APP運營方侵害衆多個人權益的情況,人民檢察院、法律規定的消費者組織和由國家網信部門確定的組織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也將有利於廣大用戶維權。

38款App違規被通報詳情 第4張

專 家

安裝遵循最小授權原則,使用後關閉APP

劉蘭芳認爲,《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後,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監管,相關運營者也應該依法對信息收集及處理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用戶自身也應提高安全意識。

市民平時要養成什麼好的習慣?劉蘭芳建議,大家在使用智能手機時,要注意從正規應用商城下載APP,非正規途徑下載的APP可能被植入了第三方插件或病毒,可能會盜取個人隱私信息;在APP安裝過程中,遵循最小授權原則,以導航類APP爲例,一般只給予手機定位授權;在註冊賬號時,謹慎提交身份證照片、銀行卡號等個人敏感信息;及時對手機操作系統和APP版本進行更新,越高版本的操作系統安全指數就會越高,漏洞也將會越少。

另外,大家在APP使用結束後,要及時關閉程序,既給手機釋放使用資源,又防止APP在後臺“偷聽偷看”。針對長時間不使用的APP,大家可對賬號進行解綁、註銷後,再刪除APP。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