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職場 >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記者工作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記者工作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9.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記者工作,我們經常在電視當中看到記者採訪,在大家看來這好像是一個很輕鬆的職業,只需要拿着話筒奔赴不同的地方採訪罷了,其實不然,世界上沒有哪一份工作是很輕鬆的,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記者工作?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記者工作1

膽子大,不怕危險

2017年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年末彙總數據顯示,全球至少81名記者在2017年殉職,250名記者受到拘禁或關押,針對媒體從業人員的暴力和騷擾大幅增加。調查統計表明,記者行業已被公認爲中國十大高風險行業之一,這個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

(20年前的我,猜猜我在幹啥)

膽子太小幹不了這個行業。我自己剛工作時有兩項任務印象深刻,一個是去寶山火葬場體驗給死者化妝,一個是跟着法院去近距離觀摩刑場槍斃犯人,看完還被邀請吃番茄燉豆腐,從此落下心理陰影。

我還曾經做過調查記者,這是記者當中最危險,最難做的一種,當然也是最刺激的一種,被稱爲“記者中獨行俠”,經常需要暗訪、臥底,孤軍深入。我曾經裝作客戶暗訪偵探公司、代孕公司,黑作坊,一邊和人對答如流,一邊還要看準時機偷偷拍照,要是一旦露餡,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病死豬、假藥酒……幾乎每一次重大社會事件的背後,都有新聞工作者爲之奔波報道的身影。爲此,有記者在採訪中被毆打、追殺的事例也不鮮見,甚至冒險採訪犧牲事件也時有發生。

還有就是災難事故現場,記者甚至要在救援人員之前趕到。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向着爆炸地進發的,除了消防官兵,還有來自各媒體的記者。這是一次危險化學品爆炸,現場有各種危險可能性,爆炸不斷髮生,空氣中還有成分不明的化學污染。當時我的同事,北京日報一位年輕記者深入事故現場,拍到了近距離的照片,場景令人震撼,這真是博命換來的。

新聞工作是一個高強度的工作,沒有準點下班,沒有節假日按時休息這種事,處於一個隨時待命的狀態,手機24小時不能關機,一但有事情發生,就要立刻出發,能跑路,能吃苦,經常不能按點吃飯,忙得時候根本也顧不上吃飯。我就記得自己很多年沒有過過除夕之夜,大家看電視吃年夜飯的時候,我經常是在採訪敬老院、社區,在報道別人如何過年,回到家已經是深夜。

我曾經連續10年採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叫做“駐會記者”,住在五星飯店裏,每天吃自助餐,別覺得這是一個享受的事情,根本沒有心思吃飯。每天就是連軸轉,代表開會我聽着,代表休息我採訪,代表睡覺我寫稿,幾乎沒有睡覺的時間,一連半個月這樣,最後都快精神恍惚了。好處是可以見識很多大場面,比如連續10年參加總理記者招待會,堅持舉手10年,但從未被叫到過,重在參與嘛。不過好在我還留下了一篇不朽的傳世之作,每逢霧霾天就會成爲人民羣衆的笑柄,沒錯,這篇報道就是我寫的。

記者工作不但是對身體的考驗,也是對心理承受力的挑戰。記者每天承受着“搶新聞”、“搶獨家”的壓力。據中科院心理所調查的結果顯示:有80%的新聞從業者感覺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有40%的人處於中度壓力狀態,只有10%左右的人是處於輕鬆狀態,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記者工作

現在的趨勢是所謂“記者的專業化”,就是指每一個記者都要爭取成爲他所從事的報道領域的專家。記者需要在全能型的基礎上向專家型轉變,已成爲一種必然趨勢。專家型記者的特點是在具備一個普通記者各項基本素質的同時,兼備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

從實際情況來看,現今有專業背景的新聞人才越來越受到廣大媒體和新聞單位的青睞。雖然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構成仍以新聞和中文爲主,但是以經濟、管理、法律、政治等爲專業背景進入新聞業的人才的比例正在不斷上升。多數報紙在招聘時已經不限專業,有些財經類報刊則專門招收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即使是新聞專業畢業的記者,在工作中 也需要不斷學習,成爲某一領域的專家。

我學歷不高,所以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努力,比如爭取成爲北京文化方面的專家。在此向大家強烈推薦我的公號“京範兒”,側重北京傳統文化,高考必考考點,不看會後悔的。

這個也是記者行業比較特殊的一個特點,記者不僅僅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種理想和情懷。記者是“苦行僧”,這個職業註定了要奔跑,行千里路,訪萬家事,飽經風霜,嚐遍艱辛冷暖,而支撐記者們走下去的正是心中的那個“新聞理想”,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感。所以,很多大學已經提出,在注重教授新聞採訪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新聞記者的人文素養、開啓他們的良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一個好的記者,一定是一個有良心、有正義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有人曾提出傳媒人素質的“蜂巢理論”,即有火一樣的激情,有海洋一樣的胸襟,有鋼鐵一樣的脊樑,有慈母一樣的愛心,有獵犬一樣的敏銳,有冰山一樣的冷峻。這六個方面構成了一個六角形,是一位出色傳媒人的基本框架。它像一個蜂巢,傳媒人就是這個巢子中成長的蜜蜂。蜂巢的六角形越是勻稱,蜜蜂的素質就越高,釀出的`蜂蜜就越好。

——我就是這樣熬過來的,能活着簡直是奇蹟

危機和挑戰

當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網絡和自媒體的興起嚴重衝擊了傳統新聞航和,和以前只有記者能通過謎題發聲不同,現在社會公衆也扮演着信息發佈者的角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媒體時代”來臨。尤其在突發的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中,現場公衆利用微博、微信往往可以成爲第一個信息發佈者。

“自媒體”時代也讓傳統媒體經營困難。比如,某個新聞事件,自媒體者發佈後傳的人人都知道了,但報紙由於印刷、編排等工序,可以要第二天才能出來,於是新聞就變成了“舊聞”,對讀者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一度引發全球範圍內的新聞工作者的“離職潮”和報紙的倒閉潮。比如,從2008年12月開始,經營33家日報的4家美國報業巨頭相繼申請破產保護,凸顯傳統媒體處境之艱難。

但是,很多媒體人,包括我認爲,以後可能報紙會消亡,但新聞記者這個行業並不會消亡,只不過發佈的渠道和媒介有所改變。在目前的情況下記者反而凸顯了自己的優勢,儘管“人人都是媒體人”,但關鍵時刻仍需要專業新聞工作者對事實進行還原,因爲沒有新聞採編制度的制約以及探尋事件真相的訓練,自媒體者往往缺少對事件真實性調查,即便有“圖”,也未必是真相。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信息氾濫的今天,如果沒有新聞工作者的付出,我們就會活在謠言滿天飛的信息世界裏。因此,在信息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我們更需要新聞工作者這一角色,因爲他們的存在,爲我們打開了一扇瞭解真實世界的窗口。傳統媒體都在進行各種新媒體融合的嘗試,再次推薦我的公號“京範兒”,就是融合的嘗試。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記者工作2

性格並非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談起記者,人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一肩扛攝像機,手舉傳話筒,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對着電視機做現場報道的形象。他們有着極強的新聞敏銳力和觀察力,用準確、客觀性的語言將現場信息傳遞給觀衆。

外向的人,更傾向於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如外在的人、事、物和環境等等,印象中,他們健談,更容易融入社會。而記者經常需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溝通交流,以此獲取線索和了解事件的細節,因此,有不少人會覺得,性格外向的人會更適合從事新聞記者這份工作。

然而,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所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內向或者絕對外向的人。

有些人可能在生活上看似內向,不善於交際,但在工作上卻能侃侃而談,有着極強的工作能力。央視前記者柴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印象裏剛直、坦蕩的她總能把一件事情分析透徹,用直指中心振聾發聵的聲音引發人們的思考。而她卻自訴自己在生活中其實是一個性格內向者,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看着鄰居都想繞着走,不好意思打招呼。由此可以看出,性格內向的人,在職業上並非就一定會表現爲內向。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記者工作 第2張

一個人,往往會受到工作環境以及工作內容的影響,在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中,打磨出自己外向的一面。

曾任《中國新聞週刊》執行主編的楊瑞春提到,自己在《中國新聞週刊》任職期間,主持選題會,有一次討論到“社交恐懼”的時候,有一般的記者說他們事實上有“社交恐懼”。

很多內向者,都會自稱自己會“社交恐懼”,那麼什麼是內向性格呢?在此,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

MBTI16型人格分析中,對其的定義是:專注於內心世界,通過仔細考慮資訊、觀點、概念來獲得滿足感,而不是通過與人相處、團隊合作來獲得滿足感。

Marti Olsen Laney在《內向者優勢》一書中也有提到“內向”的'定義。

內向:這是一種協調內在世界的健康能力。它是一種建設性的、有創造性的品質。性格內向的人具有一定的社交技能,他們喜歡與人交往,喜歡某些類型的社交活動。然而聚會上的閒談會耗盡他們的精力,而幾乎不會帶來什麼回報。性格內向的人喜歡一對一的交談,而羣體活動會使他們覺得壓力太大而精力不夠。

可見,性格內向是隻是在精力的投入和處事方式上與較爲外向者不同,而並非我們常說的心理疾病,他們也並非拒絕社交,而是追求更有質量的社交。

“內向、外向只是一種性格傾向,沒有好壞之分,也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性格內向者也可以成爲一名出色的記者。

新聞作爲一種志業

那麼什麼纔是考慮一個人是否適合成爲記者的決定因素呢?在此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看法。

馬克思·韋伯在1918年末面向德國大學生所做的一篇演講《政治作爲一種志業》中,提到了“爲了”政治而活和“依賴”政治而活的概念,即把政治當作信仰或者把政治作爲謀生的方式。換種角度來看,當我們把新聞作爲一種志業時,就需要考慮“爲了”新聞而活和“依賴”新聞而活的兩種途徑。

依賴新聞而活的人,他們將記者當成謀生的職業;而爲了新聞而活的人,把新聞當作自己的生命所在,他們更傾向於用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去一個事件服務,並從中維持內心的平衡以及實現自己的某些價值。

這類人,把新聞理想以及使命和擔當放在首位,如王克勤,雖屢遭威脅,在黑勢力的“關係網”與“保護傘”面前,毅然選擇了正義和真相。

然而,事實上,這兩種途徑並非相互孤立的。僅僅是依賴新聞而活的人,他們眼裏只有金錢和利益,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觸碰底線,不擇手段;而僅僅是爲了新聞而活的人,有可能單純地只爲心中的想法,空談理想,從而無所收穫。

馬克思·韋伯在《政治作爲志業》中提到,志業政治家人格上的條件,有三種性質絕爲重要:熱情、責任感和判斷力。而放在新聞領域,我認爲想要成爲一名合格的記者,“熱情”、“能力”和“責任”三種因素缺一不可。

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熱情、能力和責任

熱情

事實告訴咱們,新聞的確是一門苦差事,賺的錢不多,但投入的時間、精力成本高。新聞追求時效性、真實性和準確性。這意味着新聞記者需要24小時備戰,一旦事件發生,立馬奔赴一線,揭祕事件的真相,在事件與人民羣衆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而現實生活中,新聞寫作往往會受到採訪素材、截稿日期、記者的感覺和判斷以及記者的精神狀態,而讓寫作的壓力變得無比的巨大。

當你開始猶豫自己是否適合成爲一名記者時,你可以試着反問一下自己:“我爲什麼想成爲一名記者?”你可以有無數的理由去說服你自己去熱愛一項職業,但這些理由在遇到困難挫折時候,必須能轉化爲支撐你堅持下去的不竭動力。

無論是哪一行業,熱愛都是幹好工作的前提,對於新聞工作而言,只有熱愛這項工作,帶着宣揚真善美,揭露假醜惡的情懷與態度,才能時刻堅守在一線,勇於向社會發聲。

素有“激情社長”之稱的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採寫焦裕祿事蹟時,多次深入基層採訪,每次都是流着眼淚採訪、流着眼淚寫稿。他說:“有熱愛,有激情,也就產生了不寫出來吃不下睡不着的動力。”這些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把新聞工作視爲自己的生命一般,全身心投身其中,這就是精品佳作不斷問世的根本原因所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