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職場 > 孩子的規則培養需家園配合

孩子的規則培養需家園配合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要麼一味溺愛要麼粗暴立規矩

孩子的規則培養需家園配合

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一些孩子表現出強烈的以自我爲中心,而父母更希望孩子讀好書,將來能出人頭地,對孩子常常有求必應。甚至不等孩子渴了就將水端上,不等孩子餓了就把吃的放到嘴裏。這種保姆式教育是溺愛,不可能培養出孩子的規則意識,溺愛的對立面就是粗暴。有的家長爲了給孩子“立規矩”,孩子不聽話就訓斥甚至打罵。孩子可能一時怕了表現得規規矩矩的,但一旦遠離暴力,孩子還會回到從前,在他心中,只知害怕,不知規則。

學校和幼兒園確實十分重視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但在教育方法上,喜歡說教,手段單一,很少考慮兒童的可接受性。

南開一幼園長李淑英說,規則必須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應該先讓孩子懂得爲什麼需要這一條規則,它帶來了哪些好處。如不亂闖紅綠燈這項規則,我們從多方面入手幫助孩子理解其用意:帶孩子到十字路口觀看,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規則有利於道路暢通。然後,再請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們都不遵守交通規則後果會怎樣?孩子們說:會堵車,大家都走不了。亂闖紅燈會碰車的,碰車了人就會受傷。要是堵車了,上學就會遲到的。孩子們的語言雖然幼稚簡單,但移情帶來的理解卻是深刻的。因此,只有讓孩子們理解了規則的意義,才能被他們很好地接受。

再譬如:在幼兒園有很多活動區,老師告訴孩子每個活動區最多進幾個小朋友,進到活動區就在姓名欄掛上自己的名字,數額滿員後其他小朋友就不能進了。如果想進,只能第二天早早將自己的名字掛在活動區。這個活動讓孩子明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要有規則,爲達到目的,不僅要遵守規則,還要有一定的付出。

規則教育過度依賴學校

很多家長認爲,孩子怕老師,聽老師的話,規則教育有學校就行了,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其實家長本身對孩子的規則教育非常重要。

常言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到孩子的規則教育。李淑英說,有一次老師與孩子們說起交通規則:要紅燈停、綠燈行,見了黃燈等一等。這時一位小朋友說:“不對,我爸開車送我上幼兒園經常闖紅燈,他說只要沒警察就可以闖,不會被罰款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當着孩子的面破壞了交通規則,給孩子的規則教育起到負面作用。另外,家長也不要將社會上一些只適合大人間的規則(甚至是一些社會潛規則)呈現在孩子面前。

孩子從小就應該接受單純的不附帶條件的規則教育,要讓孩子知道是與不是、對與不對、做與不做就夠了。尤其是很多生活上的規矩和習慣都是在家裏養成的,家裏沒有好的氛圍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孩子在學校裏學到的在家裏也不會很好地執行,畢竟放縱自己還是更容易做到的。

規則教育過於成人化

規則是對自由和空間提出相對的限制與約束,它是一種良好的規範和秩序,可以使人的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發揮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樂趣。孩子在遵守規則時不應感到壓抑、不愉快或是難以忍受。

比如在玩體育遊戲時,有些孩子由於過度興奮,常出現違反遊戲規則的情況。針對這個問題,南開一幼組織幼兒討論“如果小朋友在遊戲時不遵守規則,應該怎麼辦?”孩子們一致決定,如果誰在遊戲時違規了,那就停止遊戲。面對如此嚴厲的制裁,孩子們違反遊戲規則的現象越來越少了。

長期以來,由於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徑上的偏差,在幼兒常規教育上存在這樣的現象:家長和老師不考慮孩子的實際需要,單純根據大人的權威的意志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來制定標準,規則內容成人化。孩子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和無條件的服從者

凡此種種不僅沒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反而造成了孩子對規則的無所適從,更甚者還引起了孩子的牴觸情緒,引發家長與孩子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對抗,背離了規則教育的初衷。

一句話,就是我們不能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套用在孩子身上。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