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

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是同等重要的,就愛張更加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早熟不一定是好現象,成長是要按照規律來的,下面和大家分享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

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1

不好,孩子心理早熟的危害

1、“早熟”現象讓孩子失去孩子本來應該有的童真和童趣。大多數早熟兒童長期處於成人環境中,他們不能真正進入兒童的世界,他們也失去了從孩子的角度觀察世界的機會,失去了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事物的慾望。

2、“早熟”可導致行爲和情緒控制失衡,導致兒童成年後出現人格障礙。在幼兒期,“早熟”現象不能得到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並及時糾正。到了青少年時期可能就會出現交往障礙、人格障礙,甚至是走上犯罪的道路等等。

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

孩子心理早熟的原因

1、網絡普及帶來的影響

據調查,我國10歲以下小網民比例達到0.9%,大約300萬人左右,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現在的孩子缺乏同伴,孩子只能從網絡等途徑尋求交流。網絡社交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加之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辨別能力差,好奇心強,很容易受網絡信息影響。還有很多電視節目中充斥着不良信息,加速了孩子的心理早熟。

2、家庭教育缺失

過去家長不能給孩子富裕的物質生活,但是他們管教孩子的時間更多,而且會更嚴厲。現在家長能給孩子很好的物質生活,捨得爲孩子花錢,在外面報輔導班什麼的,但是恰恰家長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纔是最重要的,很多家長並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疏於管教。

如何預防孩子心理早熟

1、讓孩子犯錯誤,孩子們可以從錯誤中得到自我教育。如果一犯錯就被父母懲罰,孩子容易形成膽小謹慎的性格,不利於創造力的培養。 家長應該使用民主教育來鼓勵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 父母應該更經常地與孩子溝通。 如果有矛盾,要知道產生矛盾是很正常的,這是兒童成長的一部分。

2、大人之間的事情不要輕易讓孩子知道。特別是媽媽一定要注意,不要有什麼事都跟孩子說,把孩子當成說心裏話、商量事情的對象。孩子如果過早參與大人的事情,很容易就會心理早熟。

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2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養出成熟的孩子?

  第一,父母關愛比較少的家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本能,也都有自己的求生慾望,對待生存有着不可限量的能量。很多孩子被當成留守兒童或者週末兒童,平時的時間裏大多數都是自己在照顧自己,甚至還要代替父母的職責去照顧老人。這樣的孩子從內心就知道去心疼人,同時也知道應該如何去讓自己更好的生存,孩子的內心往往承受的更多壓力,在父母看來是省心,其實孩子泯滅的童心。這時的孩子未必內心是開心的,但孩子的內心卻有着無比重的責任。一個超乎年齡段的壓力,讓孩子被迫成長,所以,這樣家庭的孩子往往心理至成熟的比較早,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強。

  第二,強制型父母的要求。

很多孩子受父母的行爲影響。會通過語言行爲等一些能力去教會孩子如何去做,也喜歡讓孩子早一點懂事。所以,會用成年人的習慣去要求孩子,自然會誤導孩子的行爲。也會讓孩子過早地意識到責任感的存在。但同時也讓孩子喪失了本階段該有的一些快樂。

  第三,多子女家庭。

在一些家中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中,往往大的那一個因爲在家中總是被父母慣有要照顧弟弟妹妹,要讓着弟弟妹妹的行爲要求,所以,孩子不得不早熟,需要去承擔起自己的分外職責。即使自己還是個孩子,但內心被家長引導得像一個大人一樣。需要去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過早地接受了成年人的心智。

  第四,家教不嚴的家庭。

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一個家庭的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引導着孩子未來的行爲習慣,以及道德標準。很多家庭對孩子實行放養制,對孩子的教育欠缺,以至於孩子接受了太多的負面信息,以及過早的接觸網絡上一些不能夠分辨的愛情話題,孩子很容易出現早戀等情況,這些小孩子接觸不到的,同時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分辨能力,可能會因爲接觸這些內心過早成熟。對孩子的成長自然是不利的。同時對於是非觀沒有形成的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判斷,產生一些盲目崇拜,厭學的情緒。這些都對孩子的未來有所限制。

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 第2張

  心智成熟早的孩子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語言成人化。

在孩子的世界中更多的應該是天真,比如父母經常會問孩子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往往對於孩子的回答。都希望能夠盡善盡美。但其實父母在要求孩子情商提高,用看似謊話的行爲去表達自己時,就已經誘導孩子成長了。孩子在說話方面越來越像大人,學着大人的方式去做事,去說話,慢慢形成一定的習慣,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成熟,也就會失去了孩子的天真和活潑。自然看不到孩子該有的一面。

  第二,心智成熟化。

很多小孩子的心智成熟,表現在考慮事情不從自己年齡階段出發,而是考慮成年人該考慮的事情,比如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他考慮的並不是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總是考慮父母的工作問題或者家裏的實際情況等,這些都讓孩子過早地接觸了現實社會,開始學會去一步一步的思想成熟。這時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平時是如何對待孩子的,爲什麼讓孩子的思想一步一步走向了成熟,而這樣的心智成熟對孩子來說是不是一件好事情。

  第三,行爲上成熟。

孩子的行爲成熟來自於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心智成熟的時候,大腦最會隨心智而支配。自然孩子在行爲表達上也會稍顯成熟,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會早戀,8歲的孩子願意去做服務員,很多時候這些孩子內心迸發出的想法。行爲上的做法都表現的成人化,也許很多父母也知道這樣的行爲是不好的,可父母強調讓孩子能夠懂事,往往帶來的就是對孩子的催熟。父母讓孩子懂得越多,自然要比同齡人看起來早熟一些。想讓孩子留在自己的年齡階段學會天真一些,家長一定要保持孩子的那顆童心。

  如何讓孩子擁有一顆童心?

  第一,對孩子的行爲模仿能力進行制止。

很多家長看孩子在模擬電視上的情景時,會認爲非常好玩,甚至很多家長還會教孩子去做成年人的一些行爲動作,認爲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實際上當大人開始模仿起成人的行爲動作時,就會在孩子的內心去逐漸的加深印象。自然在孩子的主觀意識裏催化着孩子成長,當孩子開始模擬大人說話,尤其是一些成年人的問題,孩子經常參與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現階段的任務是什麼,不要讓孩子過多的參與這樣的生活,同時不要讓孩子過早地接觸網絡上的一些流行用語,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未必是有用的。

  第二,讓孩子多和同齡人接觸。

讓孩子保留童真,最好的辦法是和同齡人共同成長,在每個階段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有自己的小世界。一定要讓孩子在一起多交流,做一個開明的父母,讓孩子在玩耍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圈。通過玩耍學習合作,讓孩子能夠接觸到銅陵的世界,這才能夠保持着自己內心的純真。

  第三,不要把成年人的壓力灌輸給孩子。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夠體諒自己,並用自己的生活講述給孩子過早地讓孩子去。接受這樣的現實。尤其對於家裏條件普通的家庭來說,不要總是用金錢的方式來說教孩子,很容易讓孩子的內心增加壓力,同時還可能誤入歧途。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要完成的事情,並不是孩子過早的早熟,就能夠儘快地完成人生的旅途。學會讓孩子欣賞自己成長的每一瞬間,就應該踏踏實實的讓孩子走好每一步,不要過早的接觸成年人的思想,更不要貪圖童年時的玩樂,讓孩子自由的生長,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父母要給孩子正確的導向,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同時學會遵守規律,讓孩子在平靜中成長。

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3

養育一個心智成熟的孩子,遠比養育一個分數高的孩子更重要

小時候被要求懂事

家長們爲了孩子的成長耗盡心血,嬰兒期教走路、教說話、上早教課,幼兒期要啓蒙英語、鋼琴,要認字、會計算,上小學要有才藝和運動特長,初高中要獲獎證書,要考重點中學、好大學。

孩子們被要求懂事,只要看到誰家的孩子有“懂事”的行爲,立馬就說:“你看人家孩子……”,一門心思想要自己孩子馬上就像個大人一樣,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學習成績提高,懂文明禮貌,不逆反,不沉迷家長都喜歡的遊戲,不做無謂的行爲。

甚至很多家長說:“你只要把自己的學習搞好就行,別的事情不用你管。”或者:“我整天忙忙碌碌,又掙錢又照顧你的吃穿用,付出這麼多,不就是爲了你能有個好成績?”似乎孩子只有像個機器人一樣的不停忙碌着學業,纔是“走正道”。

長大又象個小孩,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在這樣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常常像個小小孩一樣依賴家長,連自己的生活也不能妥當地照顧好。

還記得我15歲去外地讀中專,班上同學至少比我大2歲,17、8歲的樣子。有好幾個男生不會洗衣服、不會洗碗。他們都來自於農村,家裏人認爲孩子好好上學就好,不用做家務,所以不僅不教孩子做事,也不允許孩子插手家務活。

還記得有個男同學,把校服穿的太髒了,被舍友笑話。他不會洗衣服,就不得不每天穿唯一的一條牛仔褲。上體育課,老師要求做跑前熱身的時候,有分腿下蹲的動作,可想而知……

褲子破了,男同學很難堪,捂着自己的屁股跑回宿舍,又不會縫衣服,只好看着髒校服哭。

老師還批評他不按要求穿校服上課,殊不知他的難言之隱:在家裏都是奶奶給洗,不讓我自己洗的。

很多象這樣看上去“破壞規則”的行爲,背後的原因並不都是孩子故意而爲,多數時候他們是有說不出的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破壞規則不自知——巨嬰行爲

很多年輕人就像 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一樣,在做家庭諮詢過程中,經常遇到夫妻雙方互相抱怨的現象。比如妻子說丈夫:“你就不能放下手機,別玩遊戲了,做做家務陪陪孩子嗎?”丈夫一臉理所當然地反駁妻子:“我做什麼家務?我媽不是都做了嗎?孩子我媽和我爸看着,你一天介就知道買衣服、化妝、逛街、吃飯,哪一樣耽誤你了?”

說實話,因爲心理諮詢師需要保持中立的態度,所以我耐心地面對他們的爭執,並引導他們去看家庭的意義,以及他們自身對家庭的需求。

出了諮詢室的大門,再遇到這樣的年輕人,我會在內心裏冒出倆字:巨嬰。

沒錯,小時候被逼着懂事的孩子,長大了得以張揚個性,就成了長不大的孩子。明知道應該遵紀守法,怎麼就“情緒失控”了?明知道應該按時赴約開始團隊合作的工作,怎麼就姍姍來遲了呢?明知道自己已經爲人父母,怎麼就不願意負責任呢?

因爲他沒有習得一個成熟的心智模式,來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的紛紛擾擾。

全然爲了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居然養育出了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家長何其無辜,生了孩子就得養,養大了就得教育,怎麼教育才能讓孩子成長爲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呢?

認同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

紀伯倫的《致孩子》:他們雖與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意思是說,孩子從父母而來,卻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不是父母親的附屬品或者私有品。

把孩子當成私有物品的方式,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那位13歲弒母案中的家長。因爲管束孩子,採取了暴力的方式,導致這個青春期的孩子一怒之下把睡夢中的媽媽殺死。在警察帶孩子指認現場時,這個孩子出人意料地問:“學校不會不讓我上學的吧?我殺的,是我自己的媽媽呀。”

那意思:我媽是我自己的,我殺了她,與你什麼有什麼關係?

這樣不正常的的應,其實是因爲被家長當做私有物處置的孩子,內心形成了變形的關係模式。父母親對他的不尊重,也帶來了他把父母親當做私有物的行爲。

當我們真正的認同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才能夠發自內心地去尊重他、客觀地認識他、願意幫助他而不是控制他。

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成長

每個孩子,都有孩子特有的童真、童趣,有自己的天真快樂。在應該享受這些快樂的時候,時光,卻被繁重的學業、興趣班、補習班所淹沒。

我經常聽到自己家的小孩哀號:爲什麼開學?我還沒有玩夠!

是啊,每週興趣班7.5小時的小鳥都會哀號,可見孩子們身上的壓力有多重。

我該慶幸的是自己懂得兒童心理,能夠適時地安撫孩子,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分配更多“自由”的時間給他支配。他已經比別的孩子要舒適的多了。

允許孩子抱怨、哀號、想要放棄、大叫自己不想寫作業了,也能引導他看到現實生活需要他做什麼,支持他按自己的方式去成長。

比如:不對他提出高期待,信任他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情,在他求助的時候好好的迴應。

幫助孩子成長爲他自己

可能家長朋友們會感覺我太放手了,孩子會“不好管”,事實上老師也會投訴說他學習不夠認真。但是,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允許犯錯的,我們給到他們適度的規則意識,他們犯的錯是有意義的。

孩子就是在生活中這樣碰撞着規則,一路長大,在這個過程中,假如成年人對他的犯錯是允許的態度,同時給以正確的引導,給孩子足夠的規則意識,孩子的行爲會越來越趨向於積極、正向、遵守規則。假如成年人對孩子的犯錯是不允許的,同時還否定了孩子這個人,會帶來孩子對規則的牴觸和不能遵守,他要麼非常膽小、要麼總是衝撞規則。

心智早熟的孩子好嗎 第3張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這些小孩子都會犯的小錯,是幫助孩子樹立牢固的規則意識的好機會。小時候不能犯錯的孩子,內心的壓抑和恐懼非常可怕,這纔是他們長大以後看上去規則意識不足的原因。

規則,因愛和自由而來,絕不會被暴力逼迫而屈服

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充分闡述了規則的形成過程:生命的紀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紀律是指專注,行爲的紀律是指順從,兒童能遵守事物的法紀,也就是能順從規則。以愛的情感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的內化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

和內在智慧;以平等的關係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訓斥、打罵孩子來應對孩子的犯錯,是家長自身情緒的發泄,並不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部分。

家長們往往會認爲,是孩子的行爲帶來了自己的憤怒和暴力,這就是不能把孩子行爲和自己的行爲區分開的方式。

事實上,當家長用權威的身份來訓斥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身體感覺到不安全,他們大腦的爬蟲腦區域開始工作,是無法應用新皮質腦(理性腦)來參與到事物發展過程的。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家長困惑的:爲什麼打了他那麼多次,還是不改呢?

是啊,因爲孩子改錯,需要理性腦的參與才能完成,而你所用的打的方式,恰恰使他關閉了這部分能力的使用。孩子在生活中接受更多的溺愛(不以規則爲主要養育傾向),和另一種即在生活中接受更多的訓斥打罵(不安全的養育方式),都會帶來成年後對遵守社會規則無能爲力的行爲。

孩子不用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或者他們不願意主動遵守社會規則,都是“巨嬰”的表現。

家長們不要在本該養育孩子內在成長、生命品格、自我價值感的時候,卻以分數來替代。孩子終將在他需要生命承載力的時候,從分數上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而無法平衡外在壓力與內在需求,從而出現成年人依然在碰撞規則,或者傷害自己的現象。

養育一個心智成熟的孩子,遠比養育一個分數高的孩子更重要。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