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

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一個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關係。親子關係爲孩子與其他人的關係設定了一個標杆,好的親子關係是能夠帶來好的事情,下面看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

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1

一、導致青春期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環境因素

1、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使孩子不堪重負

有的家長在“望子成龍”的心理趨使下,希望自己的孩子“語數外史地生”門門優秀,琴棋書畫行行精通。爲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不顧孩子的反對,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把孩子的時間填的滿滿的,使孩子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少之又少。一旦孩子考試分數稍有退步,家長就憂心忡忡,唉聲嘆氣,甚至對孩子冷嘲熱諷,嚴加苛責。可以說,父母在“都是爲了你好”的說辭之下,使愛變成了負擔,變成了壓力和引發矛盾的導火索。

2、家長對孩子干預過多,使孩子不勝其煩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自主意識明顯增強,他們不再願意把父母的話當作爲權威,而是希望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瞭解並尊重孩子的這種心理,他們習慣於認爲孩子還太小,什麼都不懂,他們應該爲孩子負責。因此,大到人生理想,小到穿衣戴帽,他們把一切都爲孩子安排好,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旨意來做一切事情,總是跟在孩子身後沒完沒了地提醒孩子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不可否認,家長做這一切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但在獨立意識和反叛精神逐漸覺醒的孩子心裏,父母的這種安排無異於一種痛苦和束縛,而家長喋喋不休的提醒,對孩子而言更是折磨和“精神暴力”。由此,孩子的“獨立”訴求和父母的約束慣性使得親子之間很容易產生衝突。

3、親子缺乏有效的溝通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輕易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認爲像小時候那樣和父母無話不談是幼稚的表現,父母也常因爲忙於工作很少有意識地和孩子溝通,只是把有限的時間用來“管理”孩子。溝通的缺乏,使父母和孩子之間失去了相互瞭解的機會,使孩子不明白父母對自己的“嚴格管理”的真正用意,而是僅僅從淺層和表面上將其解讀爲嫌棄和“不愛”。

4、父母忽視了對孩子的家庭倫理道德教育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在他們眼裏,孩子的所有要求都應該去滿足,孩子的一切錯誤都可以被原諒;還有一些家長,認爲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一俊遮百醜”,忽視了對孩子的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得任性、自私、不體諒父母。一旦自己的要求(甚至是過分的要求)被父母拒絕,他們就會對父母懷恨在心,甚至大打出手。一個孩子若是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等基本的家庭倫理規範,對父母惡語相向、拳腳相加也就不足爲怪了。

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

二、改善親子關係的策略

1、不要給孩子過高的要求和過多的約束

減少親子衝突,首先要卸下孩子身上的重負。家長不要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要從孩子的特點出發,給孩子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不要只看重結果,只要孩子努力了、進步了,就值得肯定;不要把孩子當成學習的機器,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權利。同時,家長要用孩子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不要過於嚴格。雖然孩子漸漸長大,但是畢竟只是孩子,都有缺點,也都有優點,如果家長只盯着孩子的缺點,自然越看越不順眼。父母應當全面地看待孩子,發現“閃光點”,發現點滴進步,發現孩子爲了完善自己做的點滴努力,並及時給予表揚。家長的鼓勵會成爲孩子進步的動力,他們會以更好的表現來予以回報。

2、家長要做孩子心靈的朋友和遊戲的玩伴

家長不要時時都擺着父母的威嚴,讓孩子覺得難以接近,而是要多拿出時間來和孩子談一談,做孩子的忠實聽衆,使孩子有話敢和父母講,把父母當成傾訴的對象。父母不但要做孩子的心靈朋友,用愛心陪伴孩子成長,還要儘可能找些機會來陪孩子玩。千萬不要因爲工作忙碌就忽視了和孩子共度美好時光,一塊做閒事對於改善親子關係大有裨益,例如給孩子講故事,一起放風箏等。和孩子一起玩,是家長了解孩子的良好途徑,也是消除矛盾、建立感情的良方。

3、正確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有的父母把愛轉化成了對孩子的高要求,讓愛成爲負擔,還有的父母不善於用語言和行動把愛表現出來,僅僅把愛藏在心裏。這樣的方式,使很多孩子誤以爲父母不愛自己,進而對父母產生“既然不愛我,何必要生我”的怨恨和“你不讓我好過,我也要讓你難受”的報復心理。因此,家長僅僅愛孩子是不夠的,還要學會正確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我們所說的愛不是溺愛,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有求必應。當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或者做得令人滿意的時候,給孩子真誠的鼓勵和讚美,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在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當孩子遇到不順或者做得令人不滿意的時候,送上理解和安慰,讓孩子覺得父母願意幫助他、理解他、關心他、支持他。孩子是十分敏感的,父母是出於真心還是敷衍,是讚美還是否定,是關注還是置之不理,他從話語、眼神甚至是一聲嘆息中都能體會得到。如果父母讓孩子體會到了愛和關懷,他就會用他的方式來回報一份愛和理解。

4、注重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移情能力

家長不要兩眼只盯着孩子的成績單,要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給孩子必要的家庭倫理道德教育,使孩子具備尊老愛幼的觀念;不要“不求回報”地愛孩子,要讓孩子體諒父母的辛苦,懂得父母的苦心;要引導和訓練孩子具備起碼的同情心,使孩子能夠體會他人的喜怒哀樂,能夠辨別自己的行爲給他人帶來的感受。

5、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聽話,允許孩子適當不聽話

家長不要認爲孩子不聽話就是什麼不好的事情,而應該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首先,不聽話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必然會出現的現象,每個人都經歷過或者都要經歷這樣的階段;其次,不聽話的孩子也許更容易成才。有俗語說:“不聽話的小子是好的,不聽話的姑娘是巧的”,雖然這句話並不一定完全正確,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許多調查都表明,不聽話的孩子在創造力等方面都優於老實呆板的孩子。明白了以上兩點之後,家長就要適當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不要因爲孩子不聽話而憂心忡忡或者非要通過各種方式逼迫孩子聽話。

6、尊重孩子的獨立訴求,用適當的技巧消除孩子的反抗心理

有些父母在給孩子提要求的時候,只是簡單地“命令”(“你九點之前必須睡覺”“看電視的時間不得超過兩個小時”),而不說明要求孩子這樣做的理由。雖然這樣的要求本身也許沒有什麼不當之處,但是孩子很容易理解成父母是霸道的、無理的,從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長在給孩子提出以上要求的同時做好說服工作,告訴孩子爲什麼“九點之前必須睡覺”“看電視的時間不得超過兩個小時”,就更容易接受一些。此外,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不妨把“快去……”“不要……”這樣的命令語氣換成“我建議你去……”“我建議你最好不要……”這樣的商量語氣,給孩子一點自由選擇的空間,孩子纔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

7、正確處理親子衝突事件

有研究表明,衝突事件的解決策略會影響到親子雙方的心理調適。在發生親子衝突時,家長應該避免以暴制暴和妥協退讓兩種極端做法。以暴制暴也許會暫時制止孩子的暴力行爲,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還會加深親子之間的對立和仇恨。曾有一個父親,在兒子打了自己後叫人把兒子綁了起來。這個孩子在事後對我們講述這件事情時狠狠地說:“有朝一日龍得水,必叫黃河水倒流”。可以想見,一旦孩子有了足夠的力量,他必定會以更有力的方式予以還擊。和以暴制暴一樣,盲目地妥協退讓也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家長妥協的結果,必然會使孩子獲益,這就等於告訴孩子:暴力是可以讓家長讓權的,是可以使自己得到好處的。當孩子再次需要擴展他的權利界限時,就會再一次突破親情倫理的底線,使惡行逐步升級。

“中國十大傑出母親”之一的楊文女士在被問到與孩子相處的祕訣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把孩子當大人來要求,也不要把已經長大的孩子當作小孩來管理。”如果所有的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都能記住這句話,也許他們的臉上會多一份欣慰,少一份無奈和痛苦。

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2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緊張親子關係根源

1、緊張的親子模式,由來已久,存在已久。想一想,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爲父母是多麼的疼愛孩子,盡力的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爲什麼上小學以後?會出現以上的問題呢?根本原因在於,父母和孩子都沒有從,原來母慈子孝的形式,進行合理的角色轉換。也可以理解爲,父母和孩子對上學這個角色的轉換,沒有完全適應。還停留在,六歲之前的狀況。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家長和孩子,根據成長年齡階段不同,需要有所調整有所轉變。

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 第2張

2、十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看法和處理方式。家長如果一味的只是過度保護式,干涉式,家長權威式,說教式,往往會引起孩子情緒的不滿,而引發親子關係緊張,甚至衝突。

3、認真傾聽孩子跟你說的話,允許孩子和你有不同的意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種朋友式的關係。互相可以說出彼此想說的心裏話,分享並討論,分享彼此的建議,進行推理比較,互相融合,找出合適的辦法。

談到這一點,可能有許多朋友感到頭疼。不知道如何真正的和孩子做朋友,如何纔是合理的朋友式親子關係。

有句話叫旁觀者清,所以,如果有類似長沙這樣親子關係緊張的時候,我個人建議還是尋求專業人士進行幫助,可以系統的進行分析判斷,共同尋求解決的方式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變化的,需要不斷調整親子模式的過程。同時,也是需要家長,保持靜待花開心態的過程。

希望每個孩子,都像那追逐着陽光,綻放笑顏的太陽花一樣,笑靨如花,快樂的成長!

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3

不良親子關係的表現

1、 親子間互動內容單一、貧乏

當代父母由於受功利主義和智能中心主義觀念的侵蝕和影響,被應試教育重重包圍,致使他們大多隻重視子女智力因素的發展,而忽視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時,甚至全家人只圍着孩子的分數轉,隨着分數的高低起伏,而或喜或憂。因此學習與學習成績成爲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談論最多的內容,甚至成爲飯桌上的固定談話節目,而且父母總是一遍遍地嘮叨和說教。

除此之外,相當多的父母和子女的對話內容非常單調、貧乏,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感到無話可說,無可交流。由於“話不投機”,青少年與父母之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礙和理解不足。其實,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生活瑣事、自然奇聞、科學知識、倫理道德、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以及與孩子年齡相符合的性知識,都應該成爲父母和子女對話的內容。作爲正處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他們所需要的知識是多方面的。

再則由於父母對孩子成績的高期望值及父母的重複嘮叨,這給子女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使子女成爲掙分的機器,淪爲分數的奴隸。子女在這種單調、緊張、高壓的家庭氛圍中,常常處於抑鬱寡歡的心境狀態,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不良反應。而長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不願意回家,不願意見父母,有的孩子甚至滋生出逆反和對抗的情緒,長期這樣親子之間將會出現緊張的局面。

初中親子關係緊張原因 第3張

2、 親子之間溝通程度不高,溝通困難,代溝明顯

由於許多家長缺乏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再加上他們的文化素質水平有限,同時隨着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大,許多家長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們無暇顧及甚至忽視對孩子尤其是處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導。這已成爲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現象。

兩代人由於生活的背景和生活經歷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無話說,交流溝通出現障礙。據心理諮詢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項調查其結果顯示,現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來越疏遠,甚至從不與父母交談。該調查數據顯示,對於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煩惱,約有69%的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42%的學生認爲難以與父母交流,27%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

而我們知道親子關係具有天然的血緣關係,有共同的生活基礎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從這種意義上說,親子關係本該是融洽、和諧和親密無間的,但事實上卻存在無話可說和無法交流的問題,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

3、 親子間互動的方式:重懲罰,輕獎勵

“不打不成才"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已成爲放之四海皆準的古訓,打罵似乎成了孩子成才的法寶。時至今日,父母根本不考慮子女的人格尊嚴和心理狀態,野蠻、粗暴的體罰及訓誡性的言語仍爲廣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個主要手段。事實上,過多地使用體罰及惡語,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會挫傷他們探索世界、獲取知識的積極性。使父母希望子女接受的事物反而遭到他們的厭惡,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不少家長認爲既然是教育,就必須採取訓導的方式,於是批評、指責、規勸整日不斷。家長的刻板、乏味、重複的說教模式,根本不給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時間,也不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不止一次地看到聽到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變成了父母單方面對子女的說教,而子女只能低着頭聽,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還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消極後果。這樣長期下去會使孩子出現逆反的心理,甚至對抗和我行我素的情緒,並使親子間情感疏遠。

4、親子間接觸不足,難以滿足青少年成長的需求

當今由於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迫於生計,不少父母不得不全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有時間管教孩子,親子間互動頻率較低。有的家長只是在飯桌上或睡覺前,甚至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時纔回過頭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有的也只是家長煩惱情緒的發泄或對孩子出現的問題老生常談,更有廣大農村父母紛紛背起行囊加入城市農民工的行列,將孩子留給年邁的老人或親戚,使親子間的互動完全缺失。

還有一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比較淡薄,既不想知道孩子怎樣生活,也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對其放任自流。由於親子間接觸不足,互動頻率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關心,不能向父母傾訴自己成長中遇到的煩惱和疑惑,親子間感情得不到正常的溝通和交流,親子間的感情也易疏遠。

5、親子關係“邊緣——中心”格局極端化,甚至出現對立的緊張格局

一方面,相對於子女而言,父母佔有年齡、經濟、生活經驗等方面絕對優勢的資源,而處於中心、主控的地位,子女卻處於邊緣、被動地位,形成不對等的兩極。這樣,在片面追求升學等功利性動機的驅使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斷地將自己的意志深化、發展。他們通常居高臨下,以自己的方式來審視孩子的境況,以自己的藍圖來規劃、設計孩子的生活、學習,強制性地輸出自己的指令,無視或忽視子女的現實需求和發展可能。

另一方面,由於夫婦雙方都參加勞動來維持生計,深深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困苦,抱有“自己怎麼苦也不能苦可孩子"的樸素思想,結果便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成爲“小皇帝”、“小公主”。當然這種滿足大多都侷限在物質方面。這樣不講方式的過於溺愛孩子,將使孩子缺乏責任感和感恩的心。父母的巨大付出與子女的不知回報對照,也會使親子間的關係嚴重失衡。

據《北京晨報》報道,過去常被人視爲最親密的親子關係正在出現讓人震驚的裂痕。北京近期一項針對3000多名中學生心理狀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學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極度反感父母”。在一些孩子眼中,父母甚至成了“蛋白質”=“傻蛋+白癡+神經質”。首先是子女對父母的態度讓人吃驚:6、62%的孩子懼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反應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歡自己的父母。在回答“你很在意誰對你的看法”時,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同學或朋友,近30%選擇老師,15%學生選擇父母,4%左右選擇其他長輩。在中學生的心目中,其重要關係人員依次是:同學或朋友、老師、父母。由此可見,父母本應該是孩子最親近的人,而卻極不相稱的排在了後面。這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現實中親子關係的狀況。

親子間由於矛盾的潛伏和累積,更有甚者親子間會出現激化和對立的局面。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我們總會看見有個別家庭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極爲緊張,甚至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我們也會在報紙、電視和網絡媒體上經常看到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如幾年前浙江金華一學生殺母案。也有父母因爲孩子學習成績差或犯錯誤,父母一怒之下將孩子活活打死的。當然儘管這些事件不是普遍現象,只不過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但水面下還隱藏着巨大的冰山之基。這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親子間的矛盾。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