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現今生活中,我們能聽到老一輩和一些老師總是抱怨,現在的孩子是非常難帶的,他們覺得教的孩子一屆不如一屆。下面是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內容!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1

1、當今的孩子揹負着沉重的情感負擔

回想我們小時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難投入過多的關注在某一個孩子身上。

但是現在的孩子是什麼樣?

上海這樣的城市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六個人圍着他,這六個人會把最好的付出給他。

那麼六個人愛一個孩子,你能體會到這個孩子的感受嗎?

你知道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嗎?

他內心裏面的苦悶你知道嗎?

其實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

我看到一個四歲的孩子跟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後賺錢給你用。

是因爲他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幾歲他就搞清楚了,他報不了這個恩,爲什麼?

因爲這些大人又不會要他的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

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麼幾所,憑什麼就你們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三的學生來找我諮詢,他們所有的症狀都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

你問他想不想考大學?

他回答,想,還要考好的。

那爲什麼不投入呢?

因爲他們焦慮不堪。

我只要說一句話他們就會淌眼淚,我說:“你可能考不到你覺得理想的大學,然後你會覺得實在對不起你的家長,他們對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們一聽眼淚就淌下來。

孩子們太可憐了。

我跟這些孩子說:“誰告訴你,你家長的幸福要你來負責任?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對另外一個人的幸福負責任。

比如說兩個人談戀愛,一個男的對女的說‘嫁給我吧,我會給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結果沒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們,你記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觀人生體驗。”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

2、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

有一個媽媽,她培育了一個博士兒子,這個博士後來做了外交官,誰都羨慕這個媽媽,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鬱症藥。

還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只不過是個普通工人,但是我們看到這個媽媽天天在樂呵呵地跳廣場舞。

所以,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而是自己的主觀體驗。

父母們要告訴孩子不要背這個包袱,輕裝往前走,這個纔是給孩子正能量。

講一句貼心的話,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要記住,不是他要來的,如果他要選擇未必會選你,你是單向選擇。

我跟我兒子經常說的話是,“兒子,咱們母子一場,彼此不要嫌棄,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沒有這種重擔,他才能輕裝往前行,他纔不會有一考試就焦慮。

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羣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裏都要面對一羣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裏不停強調考試、學習;

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美國的學校不應試嗎?

也應試的,人家的學習任務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師和家長不是我們這樣的內心世界,我們(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夠強大。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 第2張

3、當今的孩子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現在孩子的第二個特徵是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

這絕對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來是沒有的。

我有時候在思考,獨生子女政策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會推動民主進程。爲什麼呢?

首先,人的環境不一樣。

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我們認爲這是天經地義的。

現在孩子的生活是這樣的,他在家裏沒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對話,爲什麼你說話我不可以說話呢?

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者,還是秉承老一套。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學生被老師教育的時候,老師在訓他,這個中學生就這樣子,“你講好了。差不多了講好了吧?我可以進教室了吧?”他根本不會聽你講的。

爲什麼?

因爲你不瞭解他話語權要求很高,你沒有給他平等的對話。

這也就是我們職場上馬上要面對的93年以後的人。

曾經有個老總找我,說他有一個名牌大學的實習生,這個實習生在開會的時候負責做記錄,會上老總髮完言,實習生說:“我也來講。”

老總說:“怎麼輪到你講?”

他說:“我爲什麼不可以講?我也瞭解啊!”

於是這個老總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說,你要看懂他們話語權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讓他有話語的可能性,他就到網上去說,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這種平等話語權要求的民族,它怎麼不是進步的呢?

這是對我們幾千年文化的一種挑戰。

你要面對的是我們的文化怎麼來銜接。

只有把它銜接好了以後,孩子才能夠平穩地過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壓制,這是我們所遇到的問題。

水木然認爲中國正在經歷一個激盪的大年代,社會變化日新月異。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2

之前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生想告訴母親,她是如何長大的,有無共進退的朋友,她內心的自卑與怯弱,她不具備坦然被愛的能力,可是剛一開口,就聽見母親說了一句“怎麼就你那麼多事”,她瞬間啞然。

寥寥數語,說中了多少子女的淚點,又道出多少“中國式父母”的現狀。心理專家陳默也曾說,中國孩子已經變了,但中國的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這些都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當今時代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的矛盾。

一個時代的發展具有強大的連鎖反應,處於時代洪流中的人們被大環境推着走,不知不覺間,已與時代融爲一體。父母和子女本就是處於兩個時代的人,彼此攜帶着不同時代的不同特徵,自然而然就會有矛盾產生。

根據父母與子女受教育的程度、接觸信息的差異、外部環境的壓力、人生價值的追求,如今兩代人的矛盾大致體現在認知、表達、感受三個方面。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 第3張

1、認知之間的矛盾

我們的父母大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的教育狀況城鄉差距大,升學壓力小,學習動機大多爲工作的分配,因此學習到的東西大多數與就業相關,或者是單純的學科教育,沒有現在多元化的、開放的教育內容。

這就會造成認知的差異,特別是那個時候的大學學歷還是比較稀少的,研究生更是罕見,高中學歷佔比多,甚至有的是初中。客觀來講,父母的許多認知可能還沒有子女全面。

還有一點就是現在信息化的時代,孩子們接受着四面八方的信息,好的壞的都有,父母那個年代的人接受信息比較片面,就比如說現在發達的短視頻平臺,已經悄悄地改變着人們的認知。

在力量的驅使下,必然會在認知方面產生矛盾。一部讓人譁然的國產電影《狗十三》講了一個青春期少女的孤獨與成長,在家中倍受冷落的李玩。

小狗給了她陪伴,在李玩的心目中,這隻小狗就像家人一樣,然而家人卻認爲只是一個寵物,想送走的時候就送走,父親的應酬聚會上還讓李玩吃狗肉。

可見,在對於小狗的認知上,家人和李玩是存在差異的,故事則把這種矛盾刻畫得十分形象。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 第4張

當面對同一個事物時,彼此間的認知發生了衝突,有時候,子女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在他們的認知中,這件事就不該是那樣的.。但是反過來,父母也難以理解子女。

追溯到認知差異產生的原因,可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難以理解,都是因爲時代中的教育、信息多方面造成的。這種差異無疑是父母與最大的鴻溝,雙方都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2、表達之間的矛盾

父母與子女之間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表達,但並不是所有的表達都能讓對方接受。社會發展到現在,子女的自我意識已經越來越強,內心擁有着表達自我的一種渴望。

在七八十年代的家庭中,孩子大多爲兩個或兩個以上,這個時候表達自我的機會就少了許多,習慣性聽取父母的意見,或者按照父母的方式去行動。

反觀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或二胎家庭,孩子的個性在其中就顯得尤爲明顯,對於自我的表達更是特立獨行。

許多父母是理解不了的,回想起他們那個時候,很少有現在的所謂叛逆期,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的情況,而現在的孩子叛逆已經是家常便飯。

這個狀況其實不能簡單地埋怨孩子,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父母的父母,通常情況下總要有一方在家務農,或者兩方都種地,在就近的地方工作,去別的城市的情況還是較少的。

然而如今的好多父母,北上廣打拼幾年不回家,還有經常加班不怎麼陪孩子的,已經出現太多太多。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是爲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但是這一批孩子的孤獨感正在與日俱增,如果父母給予足夠的陪伴,孩子可能就不會做那些特立獨行的事情,來刻意引起父母的注意。

自我意識的發展有三個階段,分別是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其中的心理自我通常指青春期。青春期的我們,都會產生一些特別的心理狀態。

但是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從而選擇了錯誤的表達方式,讓父母變得不知所措,最終也忽視了正確的表達。

除了自我的表達,還有關於愛的表達。走過饑荒年代的父母,認爲吃好喝好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所以他們在表達愛的時候,經常會問候吃穿。

但是從我們現在接受的教育和觀念來看,父母就應該是去關注孩子內心成長的,必須要詢問情緒狀態纔是關心,這就導致很多時候父母的表達讓孩子沒有感覺到愛,而孩子的表達也讓父母感到疏離。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 第5張

3、感受之間的矛盾

卡特爾把人格特質分爲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兩種,所謂表面特質,就是通過外部可以觀察到的,而根源特質則是潛在的。

其實許多中國家長看到的都是表面特質,比如總是和親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學習成績差,每天懶惰不上進,卻沒看到孩子在學校感受到的巨大壓力和焦慮。

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大多都是在練習題中度過的,學習是爲了去更好的學校,之後接着再學習,對於整個世界的感受就是不停地追趕,永無止境的努力,當你達到一個高峯時,發現還有另一個高峯。

但是感受到焦慮的不只有我們,還有父母,他們替子女負重前行,感受着生活的壓力,許多時候,我們都不懂,什麼是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壓力對我們來說似乎很抽象,將心比心,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壓力對父母來說也很抽象。

父母和子女在面對這個社會、世界時的感受總是有些許不同,所以想要真正的瞭解,是需要用心、用時間的。

感受之間的矛盾是必然的,兩者所扮演的角色本就不同,但也並非難以跨越,畢竟親密的血緣關係是能夠感同身受的。

即便是最親近的人,也會有矛盾。正因爲是最親近的人,纔會有矛盾。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國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已經更新,那麼新的矛盾也會應運而生。

無論是哪方面的矛盾,都不能簡單地歸咎於某個家庭、某個人,只能說人活在時代中,時代造就着人。

一切都在變化,唯有愛不會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教育方式、相處模式,而不是彼此間的距離。無論如何,父母都會無條件地愛護子女,子女也會無條件地依賴父母。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