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尊重孩子的成長

尊重孩子的成長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尊重孩子的成長,做爲父母,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成長!媽媽們說起自己的孩子,一個個都變成話嘮,言語中均透着幸福和憂慮,但是更要尊重孩子的成長。

尊重孩子的成長1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一個觀點就是要讓孩子快速成才,一些父母拼命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和灌輸知識,“神童方案”、“成才祕訣”等出版物和學習班也應運而生。受此影響,年輕父母們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也成了“會識多少字”、“會背多少詩”、“特長考了幾級”、“英語水平如何”等,但對孩子性格、習慣等方面的養成很少顧及。

幼兒園裏有個叫梅梅的小朋友週一至週五上幼兒園,週六、日家長給她報了好幾種興趣班,家長說:“多學一點,孩子會成長得更快一些。”。但一段時間後,家長找到我問他們的孩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原因是梅梅學什麼都比別的孩子慢。

顯然,不少做父母的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太過熱衷了,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爲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有自己的時間表的。

尊重孩子的成長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至少有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等八種智能,表現在個體身上其智能優勢是不同的,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爲不同的形式”。

像梅梅小朋友,她在各個方面表現都是中不溜或者說並不很出色,一個可能是孩子各方面發展比較均衡,另一個可能是能夠發揮孩子智能優勢的領域還未被發現。所以,家長現在就給孩子下“智力有問題”的結論爲時太早。父母的敏感和急躁,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事實上,孩子的成長是有過程的,過程的快慢有其內在規律,而且這個快慢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正如農作物的成熟要經過一定的時間、階段一樣,如果忽視兒童生長的需要和時機,急於得到生長的結果,必然會導致“拔苗助長”的不良後果。

教育不能急躁,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找最恰當的教育方法的過程,只有找到了最恰當的教育方法,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早期教育的重點主要是讓兒童積累生活經驗和知識。在西方流行一種“早期銀行論”,是指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就好像是往他們的神經銀行裏儲蓄,積蓄越多,將來受益越大。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關鍵是讓他們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童年的樂趣。

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浮躁、急於求成等問題,其實是成人自己內心焦慮的表現。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作爲父母特別應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最要擺平心態的`是父母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日後也可以不出人頭地或成龍成鳳,但孩子必須身心健康,因爲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是孩子從容應對成長過程中風風雨雨的保證。

幼兒孤僻、膽怯或霸道、不與人合作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與在早期教育中忽略對孩子素質的培養有關。

早期教育專家認爲,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快樂、活潑;二是安靜、專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愛勞動、關心他人。這些性格、品質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內容

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長的生長週期、成才規律,不要揠苗助長,不要跟風攀比,更不能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強迫孩子按家長的意願辦事,而應心平氣和地教育引導孩子,讓孩子從小打好學習基礎、生活基礎、身體基礎和與他人合作的基礎,多爲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而不要太在乎一時的名利得失。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和等待。

尊重孩子的成長2

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爸爸媽媽帶明明去動物園玩,最後還剩兩張票,爸爸的本意是,明明已經“開”了一次汽車,那麼這最後的兩張票就去坐小火車吧!媽媽說,還是問一下明明吧,明明的選擇是“再開一次汽車,不要坐小火車”,那好吧,尊重明明的意見,咱們此行就兩次汽車而沒有火車。

2、尊重孩子的努力 媽媽在廚房裏忙着準備午餐,而弟弟則坐在餐椅裏大哭,媽媽於是向哥哥求助,“明明,幫媽媽哄一下弟弟,好嗎”?“弟弟想請哥哥陪他玩呢”!

雖說有的時候明明也無法讓弟弟停止哭,但媽媽還是非常尊重小朋友的努力,對明明大加讚揚一番,“想把大哭的弟弟哄好,其實是件困難的事情,有時候媽媽也做不到,謝謝明明幫了媽媽。”

尊重孩子的成長 第2張

3、善用外部的資源 明明不喜歡吃西蘭花,每次媽媽做西蘭花,明明都是非常拒絕地問媽媽,“爲什麼要吃西蘭花”?媽媽本想理論結合實踐地教導小朋友一番,但明明肯定認爲媽媽是在說教自己,根本聽不進去的;

因此,也是出於尊重明明是否真想知道答案的意願,媽媽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告訴明明,“如果你真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我們下次問問醫生阿姨,好嗎”?

4、不過多幹涉生活 自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每天早晨起牀,都是明明自己選擇當天的衣服,有時是二選一,有時是自由選擇。自由選擇之時,問題就來了,如果某天要帶明明出門去做客,而小朋友恰恰選擇了非常舊的衣服,或者衣服褲子顏色不搭配,此時的媽媽有些左右爲難,但最終是理性佔了上風,這是明明自己的選擇,媽媽就應該尊重,不但同意小朋友的選擇,而且媽媽不會說任何負面的話,也是出於一種不干涉明明生活的尊重吧!

5、不當面議論孩子 在與其他朋友聊天之時,只要明明在場,媽媽都是會避免談論小朋友的,尤其是明明犯的錯誤或壞習慣等負面的事情。試想一下,如果朋友當着媽媽的面揭媽媽的短處,媽媽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設身處地想一想,再小的小朋友也是同樣啊!因此,不當面議論明明,也是出於對小朋友的一種尊重與保護吧!

6、讓孩子自己回答別人的詢問 媽媽帶明明去朋友家做客,一些關於明明喜好的問題,朋友總是喜歡問媽媽,想請媽媽代替小朋友回答,如“明明中午吃麪條還是米飯”?“明明喝水還是喝果汁”?“明明喜歡弟弟嗎”?......

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很多,每次媽媽不是替明明回答,而是告訴朋友“直接去問明明啊”!小朋友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爲什麼這些無關緊要且是自己喜好的事情,都要由媽媽來做主、代替其回答?

7、讓孩子自己做主 鄰居家的小妹妹來找明明哥哥玩,小妹妹想玩明明的積木,於是便問媽媽“阿姨,我可以玩積木嗎”?媽媽沒有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而是告訴小妹妹,“這是明明哥哥的積木,明明哥哥纔是積木的主人,你應該去問他呀!”小妹妹想玩明明的玩具,需要經過明明的同意;不僅如此,如果爸爸或媽媽想把哥哥的玩具拿給弟弟玩,也是要先徵求明明的同意,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出於對小朋友的尊重。

8、尊重“沒準備好” 有的時候,明明很想去做一件事情,但是還沒有做好思想準備,或者身體還沒有準備好,那麼媽媽一定不會去勉強或催促小朋友的,並且堅信,該學會的明明一定能學會,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

比如說如廁訓練,剛開始的時候,明明自己也很想在便盆裏小便,但不知道爲什麼,每次一坐上去就噓噓不出來,媽媽不急也不惱,咱們慢慢來,等明明準備好了,咱們再試。

謹防說太多“不” 生硬的“不”字,不但是對小朋友的不尊重,而且還會挫傷明明做事情的積極性,因此在明明詢問之時,媽媽一般都是以肯定的回答來拒絕小朋友。一個簡單的例子便是,午餐前,明明問“我們可以去公園玩嗎”?媽媽沒有回答明明“不行,要吃飯了”,而是說“當然可以,不過要先吃完飯纔可以去”。

結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爸爸媽媽請設身處地地爲小朋友們想一想,以上的事例,如果是別人強加於我們,我們會開心嗎?會高興嗎?會毫無怨言?會欣然接受嗎?一定不會,那麼對於小朋友來說,也是同樣的,因此尊重小朋友,就把這些事情的主動權、決定權,交給他們自己吧!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