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

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視孩子,出現問題就說明孩子的成長還有進步的空間,下面分享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1

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研究,父母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對孩子的社交有很大的影響。

將近半個世紀前,心理學家就發現:父母的養育風格,直接決定了親子交往的質量,是影響教育效果的神奇“開關”,對於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影響深遠。

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

父母的養育風格,可以分爲4種類型:

◎權威型

父母的特點:

關心孩子,傾聽孩子,對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應,給孩子貼心的幫助,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是一個人適應社會所必需的,而不是從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緒出發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貫的。

向孩子解釋爲什麼要對他提出這些要求,同時鼓勵孩子與自己交流。

家庭的氣氛:

父母和孩子很親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覺得父母可親可敬,信賴父母,對父母的教育持開放和接受的態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發展:

孩子易於形成友善、真誠、合作、自立的品質,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社會適應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學習。

◎ 專制型

父母的特點:

對孩子控制得很嚴,並且要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各種要求,一旦孩子違反,會嚴厲地懲罰孩子。

與權威型父母相比,他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從自己的喜好出發,很少跟孩子解釋爲什麼要這樣做,使孩子幾乎無法獨立選擇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

不關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們的溫暖和支持。

孩子的發展:

在這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爲上的兩面性,而且焦慮、退縮、不滿、對人缺乏信任,同時也缺乏自信,心情不開朗,容易產生報復心理和攻擊行爲。

◎ 縱容型

父母的特點:

無條件地愛和接受孩子,但對孩子沒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堅持讓孩子做到,大有儘量讓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發展:

由於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該不該做、做得對不對。

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裏的“小皇帝”,但是內心常常焦慮不安,而且心理髮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進取心和探索精神。

◎ 忽略型

父母的特點: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關心孩子,也不對孩子提要求。

對孩子漠然、拒絕,親子之間缺乏交往和溝通。

孩子的發展:產生很多行爲問題,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

小貼士

判斷父母的養育風格可以依據兩個標準:一是父母是否關愛孩子,二是父母對孩子是否提出要求。

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權威型(或稱民主型)父母;

對孩子缺乏關愛,但嚴格要求的是專制型父母;

關愛孩子,但對孩子沒有要求的是縱容型父母;

對孩子既無關愛,也無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養育風格理論得到了很有力的證實,但是,人們也發現,當它走進東方文化時,卻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中國家庭強調孩子孝敬父母、父母嚴格管教孩子,很容易被劃分到專制型中。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子孝”的另一面是“父慈”:父母既要教給孩子適當的行爲規範,也要給孩子溫暖和關愛,保持家庭和睦。這更接近權威型的養育風格,而不同於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利於孩子成長的親子關係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和關懷。

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2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個性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累積、人格的形成、人際關係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都給予了孩子的雛形,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潛移默化的影響,教授和學習。

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定怎樣的規矩,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和細心,及時的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隨時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式,通過學習以及和孩子的互動來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做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做錯了四件事,那麼,帶來的後果可能會難以設想哦!

問題一 父母意見矛盾立場分歧

《紅樓夢》“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回中,賈政爲教育寶玉,對其實施“笞撻”,聞訊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攔,威脅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繩子來勒死我,再勒死他。”這一情節雖然是古人的文學創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並不少見。教育孩子時,父母經常一方“唱白臉”,一方“唱黑臉”而這種教養方式埋下的隱患也隨之誕生。

父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容易讓他們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喜歡逃避,甚至養成迴避性人格。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懂得“趨利避害”。

當孩子犯了錯,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唱對臺戲”,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總會有人來幫我,即便我做錯了。可以想見,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見了困難繞着走或者依賴別人,辦了錯事也爲自己開脫,沒有責任感。

父母可以這樣做: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爲是”的障礙,不妨放心地讓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對方跟自己一樣,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時間無法統一意見,那麼也別當着孩子公然對抗。在對方教訓孩子時,你可以出去轉轉,等到夫妻獨處時,再跟愛人爭論也不遲。

其三,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可以共同學習教育 子女的知識,借“權威”調整兩個人的認知,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爲。

問題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麼當媽的?孩子打人你幹嘛不好好管管?”趙明(化名)的父親大聲嚷嚷。“就知道說我,難道你當爸的不用負責任嗎?你什麼都不管,現在倒埋怨起我來了!”母親也不甘示弱地反駁道。而趙明則捂着耳朵看着面前吵得越來越兇的父母,最後“哇”地一聲哭了起來。

人生在世,孰能無錯,更何況年齡尚小的孩子,他們在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用犯錯誤來獲得成長。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趙明的家長一樣,在孩子犯錯後,就開始相互埋怨,把責任都推到對方的身上。

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和敏感,他們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產生“這都是因爲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責下去,就在不自覺中放大了自己的缺點,認爲自己一無是處,羞恥感和無助感也油然而生。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壓抑而自卑。

父母可以這樣做:

把焦點對準孩子,就是要仔細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爲,分析他們爲什麼這樣做。然後,跟孩子好好談談,旁敲側擊地問出他們的真實想法,最後,纔是要自我反省,並且和愛人交換一下想法,但千萬不要過分埋怨對方或自己。

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 第2張

問題三 父母溺愛,孩子放縱

一味地溺愛輕則讓孩子缺乏主見、不善與人溝通、沒有能力應對危機,重則導致孩子放縱無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什麼事情都包辦代替,這些事情雖不大,但卻容易讓孩子覺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詢問父母,甚至推給家長,以至於養成凡事不動腦筋、沒有主見的習慣。而一旦這些孩子走進社會後,他們就會認爲周圍的人照顧自己理所應當,這會造成人際交往上的障礙。更爲嚴重的是,因爲被呵護慣了, 他們遇到困難就會異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裏想什麼就會做什麼,他們往往只顧滿足自我慾望,而不懂得遵守規則。比如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獨佔玩具的行爲不加以約束,就會讓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後,體會到自己可以爲所欲爲,今後就極可能變得橫行霸道、肆無忌憚。

父母可以這樣做:

要想讓溺愛型父母有所改變,其實沒那麼容易,楊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長要試着“狠”下心,拒絕幾次孩子的過分要求,並對其不當行爲進行責罰,讓孩子和家長都形成“獎懲分明”的習慣。

問題四 一緊一鬆,孩子極端

家長心情好,就對孩子溺愛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見孩子就覺得不順眼,少不了訓斥打罵。

很多人都認爲嚴厲教養不好,其實,父母時緊時鬆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家長對孩子嚴加管教是會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夠幫助他們學會遵守既定規則,成長爲合格的社會人,而一緊一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人格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所作所爲是孩子效仿的對象。父母情緒的起伏變化直接作用於孩子,這會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長大之後,情緒也會起伏不定,忽冷忽熱。輕則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重則可能會演變成邊緣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極端。

父母可以這樣做:

問題的關鍵是父母,這樣的父母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個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如找人傾訴、運動、轉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諮詢師學習一下情緒控制則比較有效。退一步說,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還惹是生非,那麼教育時要對事不對人,別傷孩子自 尊,而是教他們爲錯誤承擔責任。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