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教父母培養出會說話的孩子早教

教父母培養出會說話的孩子早教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父母培養出會說話的孩子早教,人格的健全也是孩子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孩子的成長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寶寶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就需要營養均衡的飲食,爲大家分享教父母培養出會說話的孩子早教。

教父母培養出會說話的孩子早教1

我小時候長得特別瘦小,脖子又細,就像一顆豆芽菜。

每當有人說“這孩子太瘦了,得多吃點”。

我奶奶她接下來就會說:“是啊特別挑食,什麼都不愛吃。肉也不愛吃,青菜也只吃葉子,不吃蔥不吃薑不吃香菜不吃芹菜不吃蘿蔔。我都不知道要做什麼給她吃了?”

接下來吃飯時間我就會展示奶奶說的什麼叫挑食。

後來上了高中,去離家很遠的地方住校,一個月回家一次,我挑食的毛病莫名地好了。

其實,我本身是不挑食的,只是小時候有選擇地選擇了幾樣食物而已。

而我的家人,則對此下了結論:這孩子就是嘴叼,挑食。

雖然我還不知道什麼叫挑食,但家人一遍遍的強化,就像是一個提示:

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慢慢地我也越來越挑食了。

後來,我工作了,由於長期跟孩子們一起。我才發現自己當年的情況壓根不是個事兒。

幼兒園裏有孩子在家長暗示下過敏的;有奶奶覺得上幼兒園太累而天天哭鬧覺得上幼兒園是受罪的;有爸爸媽媽說過自己笨就覺得自己本來就笨的……

根本就是焦慮的家長用自己傳達的消極暗影響了孩子。

我之所以想起我小時候以及我周圍的孩子被消極暗示限制,是因爲我發現堂弟正被消極暗示影響、束縛着。

教父母培養出會說話的孩子早教

堂弟以前又聰明又勤快,正是大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會在冬天的早晨自己起來做早飯,他會在他爸媽忙的時候洗衣、做飯……

可是現在他卻和小時候的勤勞完全兩樣。

堂叔在幫人蓋房子的時候摔斷了腿,他出院後我們去家裏看他,13歲的堂弟正坐在一堆髒衣服中冷漠地玩手機。

連堂叔讓他去倒杯水喝藥都不情願。

原來,堂叔跟堂嬸離婚後,他們都覺得對不起孩子,堂叔經常跟表弟說的話大概就會是這樣的:

爸對不起你,讓你跟我一起受罪啦!以後爸一定不讓你比別的孩子差。你想要什麼都跟爸爸說。

堂叔把自己對孩子的愧疚感不斷地傳達給孩子:我們都是對不起你的。

堂弟不斷地被消極暗示強化後也覺得:

爸爸媽媽說對不起我,肯定是真的對不起我,我什麼都不需要去做了,他們都欠我的……

堂弟正式被心理暗示所影響,心理暗示讓他下意識地接受“別人都欠他的”這個假象,從而影響了他的行爲。堂弟也變得越來越叛逆。

所謂的心理暗示就是指通過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行爲產生影響。從本質上來講它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心理機制。會使人不自覺地按照某種方式行動,或者下意識地接受某種信念和意見。

比如:有個小朋友,他在吃飯的時候,爸爸總是跟他說:“來,吃肉,肉好吃”。

他經常聽到這句話,就認爲只有肉纔好吃呢,其他的都不好吃。所以呢,他每次吃飯的時候只吃肉。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消極暗示所影響而沒察覺,尤其是在與孩子溝通中。

消極的心理暗示,就是在給孩子貼上一個“壞的標籤”。固化孩子身上的一些小毛病。使其擴大化。

當孩子在心理上認可了某種心理暗示,就會不斷地往這種形象上去靠攏。

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跟孩子們的溝通中,少用或不用消極的暗示,多用積極的正面暗示。

有個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鼓勵她:你很美。

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次照鏡子的時候,她都在心裏對自己說:“其實,你很美”。

女孩也越來越美了。從此,“翁格瑪麗效應”就成了教育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名詞。

意思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暗示:

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從而使受教育者認識自我,挖掘潛力,增強信心。在被表彰和嘉獎的情況下,受表揚者自然會不斷地追求進步,以更快地適應工作需要。

其實原理很簡單,如果你想得到什麼東西或成爲什麼樣的人,那麼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向着這個目標去爭取、去努力。

久而久之,你將會成爲你想要成爲的那個人,得到你想要獲得的一切。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媽媽,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

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說了什麼,她告訴她的兒子:

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

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爲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飯,兒子破天荒自己吃了兩碗米飯。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

這次數學考試,他又是倒數,他智力上沒有問題吧?

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

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

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象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他的兒子沒再被點名,她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

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路上她告訴兒子:

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

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爲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

後來,她兒子確實被清華錄取。

故事中的媽媽正是運用了積極的暗示,給了孩子力量,孩子也正像媽媽所暗示的那樣,一步步地成長成媽媽描述的樣子。

孩子的認知取決於身邊的“重要他人”的反應,你想要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就怎樣去暗示他/她吧!

孩子非常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響,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會讓積極、向上地成長。

反之,消極的心理暗示則會限制孩子、毀了孩子。而消極的心理暗示類的話語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真的會毀了孩子。

教父母培養出會說話的孩子早教2

孩子越長越大了,對於家長們來說,也越來越難管了,可是爲什麼孩子會變成問題孩子呢?可能是你的說話方式錯了。

最近,一個旅行青蛙的遊戲火了,各位玩過的小夥伴都覺得自己像養了一個孩子,但是,養孩子要比養青蛙難多了,不但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還要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性格培養,怕他不自信,怕他沒愛心,怕他太刁鑽……,總之是操碎了心。

可是,你真的會跟孩子說話嗎?你真的會跟孩子交流溝通嗎?未必!否則就不會出現那麼多抱怨的`家長,我家的孩子不聽話,我家的孩子愛發脾氣,我家的孩子不願意跟我交流等問題。你真的有想過問題出在哪裏嗎?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一、忽略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我們是不是經常有過這樣地場景,孩子說:“媽媽我不餓,我不想吃飯”,你會說:“到吃飯的點了,該吃了,不餓也得吃……”,孩子說:“媽媽,我不想跟笑笑玩了”,你會說:“爲什麼啊,你倆是好朋友,就應該一起玩,不玩不行”,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吃胡蘿蔔”,你會說:“胡蘿蔔有營養,必須要吃”。

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你溝通,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不信任你,你們之間還可能發生爭吵。

你應該這麼做:首先要肯定和接受孩子的感受,用同理心去跟孩子交流和溝通,畢竟誰也不願意自己的感受被否定,換做你自己不也是嗎?

當孩子說不喜歡吃胡蘿蔔的時候,你可以說:“哦,你不喜歡吃啊,那你是不喜歡它的味道,還是?”

當孩子說不想跟某個小朋友玩的時候,你可以說:“哦,你是不是想自己呆一會呢?”

當孩子說不想吃飯的時候,你可以說:“你不餓,好吧,那你什麼時候想吃呢?”

總之當孩子跟你說感受的時候,你一定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一定要肯定,不要否定,否則就會發生爭吵或者讓孩子對你產生不信任感。

二、心不在焉地跟孩子講話

現在的人都喜歡拿着手機玩,所以當孩子跟自己說話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總是敷衍了事,當孩子問媽媽:“媽媽,我的積木搭得好嗎?”,你會敷衍地說:“好好,真棒!”其實你的眼睛壓根就沒離開過手機屏幕。當孩子說:“媽媽,咱們一起做遊戲吧!”你會心不在焉地說:“媽媽累了,等會再玩吧!”其實你的心思全在手機上。

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孩子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容易變得沉默寡言,不願跟人溝通,也容易變得不自信。

你應該這麼做:積極迴應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你很重視他,他在你心裏是非常重要的。覺得自己重要,人才會變得自信。

當孩子想跟你交流溝通的時候,你要放下所有手頭上的工作,專心跟孩子交流,如果手頭確實有沒忙完的工作,你可以跟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想跟媽媽說話一起玩,但是現在媽媽很忙,等會再跟你玩,好嗎?”你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受尊重受重視。

三、問孩子的話孩子不理解或不感興趣

我們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聊天時,總問那麼幾句話,有的話讓孩子無法理解和回答,比如剛從幼兒園把孩子接回來,你可能會問:“今天在幼兒園都發生什麼了?”“今天在幼兒園開心嗎?”“今天在幼兒園都幹嘛了”等等,這些話讓孩子無法回答。

這樣做導致的結果:你跟孩子的溝通沒法進行下去,因爲孩子跟大人不一樣,很難理解抽象的問題,這樣問只能讓你們的交流停止。

你應該這麼做: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要問細節,避免大而空的問題,而且要問簡單易懂的問題。

你可以改問:“你今天在幼兒園上了什麼課?”當孩子說出舞蹈、音樂、國語的時候,你就有機會接着問“喔!那國語課都教什麼了?”孩子就會接着回答你的問題:“教古詩了!”“喔!那什麼古詩呢?……”你就可以藉機瞭解他今天做了些什麼,並持續交談下去。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