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BB兩大心理需求

BB兩大心理需求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BB兩大心理需求,許多人認爲寶寶小,什麼事情也不懂。所以許多家長會忽略寶寶的心理需求,其實寶寶也是有心理需求的。下面是BB兩大心理需求介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BB兩大心理需求1

你是不是覺得寶寶的世界很簡單純潔,似乎無慾無求?別以爲寶寶吃飽喝足就行了,其實寶寶來到人間,就有着作爲人的種種心理活動,他們也需要充分的溫暖和滿滿的安全感。但是一些粗心的爸爸媽媽往往只關注寶寶在生理上的滿足,而忽略了寶寶的心理需求。

1、想看到爸爸媽媽親切的笑容

雖然初生嬰兒對於外部世界還是一片懵懂,但是爸媽親切的笑容卻是寶寶最初的溫暖與快樂來源。笑容似乎是人的天性使然,寶寶感到愉快的時候會無意識地展露笑臉。爸爸媽媽親切的笑容能讓寶寶感到親切和歡快的情緒體驗,雖然他不知道笑容是什麼一回事。如果爸媽面對寶寶大多是面目表情,寶寶感受不到心靈上的愛撫,長大後寶寶的性格可能會變得冷漠、消極。

所以家長不妨多在嬰兒清醒的時候向寶寶展露笑臉,讓寶寶時刻能夠感受到爸媽的關注和愛。日常多抱抱寶寶或者給他最溫柔的撫摸,配以微笑與親吻,寶寶能夠感受到爸媽濃濃的愛,寶寶的性格也會變得積極溫和。

BB兩大心理需求

2、迫切渴望和爸爸媽媽交流

0-3歲的寶寶對世界的認識一知半解,由於自身活動的限制,因此寶寶會特別依賴父母。好奇寶寶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對於新鮮的事情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問“這個是什麼?”“這個怎樣用?”他們非常渴望能夠從父母那裏得到解答。但是有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忙,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務,有的還得學習、娛樂,下班回家就抓緊時間休息,身心疲憊的父母連話都不想多說幾句,就更不用說和寶寶交流玩耍了。

一心想和爸爸媽媽親近,結果卻受到這樣的冷遇和不歡迎,寶寶肯定會覺得委屈、沮喪、難過,發脾氣哭鬧就在所難免了。如果爸媽和寶寶交流少,對寶寶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比如,寶寶正處在學習語言的高峯期,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交流,他學不到詞彙,難以理解他人的話,這會影響寶寶對語言的學習。另外,缺乏交流的寶寶內心會變得比較孤僻、孤獨、內向,不利於良好性格的形成。

3、滿足寶寶心理需求小貼士

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讓寶寶在愉快、健康的心情中生活,才能更好地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思維能力,有利於寶寶健全性格和良好心態的養成,促進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親切耐心地對待寶寶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很重要,孩子的依賴感建立在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上。這份情感的建立關鍵是父母能夠經常與孩子交流思想,一同享受快樂的家庭時光。

爸爸媽媽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該把不好的情緒展露在寶寶面前,更不要把你工作生活上的怨氣發泄在他們身上。年幼的寶寶很容易做錯事,家長不妨理解並給寶寶更多的耐心和支持。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榜樣形象,給他提供一個溫馨舒服的家庭環境。

上班親親,下班抱抱

如果媽媽能在上班前和孩子來一點親密接觸,這對孩子和你的心情都非常有好處。離家前家長可以擁抱或親吻寶寶,和寶寶皮膚接觸,說上幾句鼓勵的話,微笑地和寶寶說再見。清晨的這段時間,爸爸媽媽的笑臉和關心會給寶寶的一天帶來新的氣息和良好的情緒。

下班回來第一時間和寶寶打個招呼,可以抱抱親親他,問他今天乖不乖。。一家三口共聚晚餐是個很好的交流時刻,家長可以藉此機會讓寶寶說說今天幼兒園的趣事,老師表揚了寶寶什麼,多花一點時間聽聽他講述今天有趣的事。爸媽也可以盡情地聊天,儘管寶寶有時難以理解你們談話的內容,但是讓寶寶參與其中讓寶寶有一種被當作“小大人”對待的受尊重感受。

講故事、玩遊戲

飯後爸媽可以帶寶寶去散散步,增加一些輕鬆的戶外活動,有助消化的同時也讓寶寶有機會去接觸更多的人。或者家長和寶寶來一些輕鬆小遊戲,或講講故事、唱唱兒歌來增進親子感情。這些活動花費的時間並不多,卻可以讓寶寶的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

在孩子年齡比較小時,家長可以買一些開發智力的玩具或者玩一些益智遊戲,讓孩子的早期認知和各方面都能有一個基礎式的發展;孩子年齡比較大時,家長可以教孩子玩象棋、圍棋等博弈競賽類遊戲,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興趣和能力對於以後心智的發展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BB兩大心理需求2

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有哪些呢

1、情感依賴的需求

孩子這種情感依賴在嬰兒期表現得尤其明顯。兩三歲的小孩表現得特別“纏人”,媽媽去哪兒,他都要跟着,這也是情感依賴的表現。小孩往往是寸步都不想離開媽媽,之所以這樣,是因爲他們的情感依賴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有些媽媽說:“教育孩子,就得使用棍棒政策,跟他講道理沒用。罵一頓、打一頓反而聽話了”。持這種觀點的媽媽其實是不瞭解孩子。她們採用老一輩沿襲下來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做的結局是讓孩子從小對媽媽產生了畏懼,長此以往,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其實,孩子表現出“纏人”的特點,是因爲情感依賴沒有得到滿足,媽媽只需要多花點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滿足其情感依賴,這種情況就會慢慢消失。

BB兩大心理需求 第2張

2、歸屬感的需求

歸屬感的需求其實並不僅僅體現在孩子身上,這是人類的一種最基本需求。是相對於成年人來說,在小孩子身上更明顯。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歸屬於某一團體,能夠被這個團體中的其他人所接納和肯定,也希望自己在團體之中能佔一席之地,從而在這個團體中獲得個人安全感。

孩子同樣如此。作爲家庭中的一份子,他們也希望能夠在家庭中擁有自己的地位。但他們的這種歸屬感需求,常常因爲媽媽的某些行爲而得不到滿足。

孩子:“媽媽,讓我來幫你掃地!”

媽媽:“不用了,你做不了這些事。”

失落的孩子心想:“媽媽嫌棄我,媽媽不喜歡我,我再也不幹家務了。”

第二天,有客人馬上要來,媽媽着急的對孩子說到:“寶貝,快和媽媽一起收拾一下客廳,一會有客人來。”

BB兩大心理需求 第3張

孩子坐着不動,心想:“我纔不管呢,反正我不做你們也會做好。”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並非天生就是懶惰的,而是當他們希望融入家庭這個集體時,被媽媽拒絕了,這時,孩子的歸屬感就沒有得到滿足。當孩子的歸屬感得不到滿足時,他不僅不會與媽媽合作,還會變得特別沒有責任感。

因此,在平常,媽媽要有意識的給孩子提供機會,讓孩子證明他對家庭是有所貢獻的。如飯後讓他幫忙收拾碗筷,之後真誠的對他說“謝謝”等。這時,孩子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是有用的,媽媽需要我,從而會更積極的爲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事是孩子歸屬感得到滿足的表現。

BB兩大心理需求 第4張

3、被關注的需求

今天的媽媽們也都要和男人一樣爲生計而在外打拼,這樣,難免就會忽略孩子的各種情感需求。當孩子得不到媽媽的情感和認同時,他們就會用一些有破壞力的行爲來引起媽媽的注意,哪怕這種行爲極具危險性。

媽媽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開始準備給孩子做晚飯。

正在客廳做作業的孩子見到媽媽回來了,高興的迎上去,嘟噥着要媽媽抱。

媽媽一把推開了孩子,徑直去了廚房。孩子呆呆的站在客廳。媽媽自顧在廚房忙着準備晚餐。

突然,從客廳傳來一聲巨響。媽媽跑出來一看,餐桌上的小魚缸掉在了地上。

媽媽生氣的對孩子大嚷:“你這是怎麼回事?”孩子心想:“你不愛我了沒有關係,至少我還能用破壞東西來吸引你的注意力。”

BB兩大心理需求 第5張

孩子們是個很會察言觀色的小“觀察家”,他們很清楚“自己什麼樣的行爲會引起媽媽什麼樣的反應”,但是,他們常常會對媽媽的種種反應做出錯誤的解釋。如上面的事例中,當媽媽冷落了孩子時,孩子就會認爲是媽媽給他的愛減少了。於是,他們便會用壞行爲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就算是再次被媽媽打罵他們也不在乎。因爲他們會認爲:雖然我得不到媽媽的情感和接納,但至少我還可以得到他們的注意。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發展成叛逆少年或不良少年。

所以,生活中,媽媽再忙也不能忘記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爲時,媽媽要分析其心理,在滿足孩子正當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儘快結束孩子的這種“我吸引你注意”的遊戲。

BB兩大心理需求 第6張

4、被信任和肯定的需求

儘管孩子很小,但他們也非常希望媽媽能信任他們。然而,大多數媽媽總認爲他們是孩子,不可靠,不可信,再加上又缺乏對育兒知識的瞭解,因此,常常遺忘了孩子也需要信任這一育兒心經。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渴望被信任的心理需求。

小宇是一個平時不怎麼愛說話的孩子,在唱歌方面也是五音不全,一張嘴就會招來全班同學的嘲笑。

又接近期末測試了,小宇整天惶恐不安,擔心音樂課的考試。小宇的反常表現,引起了媽媽的注意,通過了解,媽媽知道了實情。

在期末測試那天,媽媽出現在小宇身邊。老師剛點到小宇的名字,就有同學偷偷的笑了,還有個別同學乾脆直接對老師說:“老師,他不行的,別讓他唱了”。

BB兩大心理需求 第7張

這時,媽媽用賞識的目光,信任的眼神激勵着他,在媽媽的鼓勵和老師同意媽媽帶他一起唱的情況下,小宇怯生生的來到講臺上,然後按測試的要求進行表演。表演的結果是隻有媽媽的聲音,而小宇只是動了動嘴脣,沒等唱完,他已經迫不及待的跑回自己的座位,把頭深深的埋在課桌下,此景引來一片鬨笑。

這時候,媽媽對小宇說,你今天大膽站上舞臺了,就是一大進步,媽媽爲你的進步感到自豪。

小宇感受到了媽媽的鼓勵,過了一會,主動舉起手來,要求再考一次。這一次,小宇獲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從此,小宇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非常自信。

要給孩子力量,就要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就像上面的例子,小宇在媽媽的鼓勵、肯定下變得自信和自強。

從這個孩子身上,媽媽們應該領悟到:信任和肯定孩子是多麼的重要。其次,媽媽要學會崇拜孩子。因爲我們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因此,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比擬的,作爲媽媽應該堅信自己的孩子能成爲最好的孩子。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